APP下载

批次化,防疫病,助复产
——2020年(第五届)国际畜牧业创新论坛成功举行

2020-12-17本刊编辑

猪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输精猪瘟猪场

本刊编辑/程 珂

2020年7月2日-4日,由科技部畜禽良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希望六和股份主办,宁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三生”)协办的2020年(第五届)国际畜牧业创新论坛(IAHI)于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前沿推广、学术交流,凝集共识。本次管理峰会旨在积极推进“系统防非,科学复产”的管理性目标,树立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的科学态度,同时明确当下生猪复产的重要性。

在全国母猪定时输精协作组副组长、宁波三生高级工程师翁士乔主持下,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杰、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宁波三生董事长周立明发表精彩致辞,随后众多行业内顶尖专家学者开始了亮点纷呈的学术报告,此外,现场还进行了答疑讨论环节。本次大会内容兼具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解惑、授业、共商大道,让人收获了学术的盛宴。

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博士:中国防控非洲猪瘟的科学实践

闫之春博士表示,非洲猪瘟疫情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现在疫情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人们由最初的无知、恐慌、混乱到后来摸索出一套可识别发现、剔除控制的技术,其中新一代的全面检测+精准清除技术是关键性的突破。综合各地不断升级的生物安全措施,不少大型养殖企业在成功预防疫情的同时,猪群的健康水平与生产效率也有很大程度改善。总之,通过识别本场区域内的关键传染源、载体、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阻止猪群感染,实现群体净化。我们终将战胜疫情,但全面评估防控工作、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何启盖教授:非洲猪瘟常态下如何重构猪场疫病综合防控策略及国家政策

何启盖教授表示,非洲猪瘟疫情已成为常态化,养猪人要走的路虽然很长,但依然要坚持“净化之路”。非洲猪瘟疫苗的应用还为时尚早,安全有效的疫苗在短期内很难上市,因此,猪场做好生物安全才是基础,是阻止病原入侵、传播的最有效保护。官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技术规范已经很全面,猪病防控要坚持综合性策略,科学防控,而关键技术的“关键”是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灵活+认真”的应用,构建完善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院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冯力: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进展与应用前景

冯力研究员指出,疫苗的成功研发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影响疫苗研发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政策、生猪产业的整体需求、病毒的传播程度、现有手段能否有效控制疫情等,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养猪业与非洲猪瘟的斗争是一场持久战,疫情防控必须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为了避免非洲猪瘟病毒重组突变,毒力返强导致出现新的基因型毒株,为了保持抗原性一致,确保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必须以中国分离株为亲本。必须明确防控非洲猪瘟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南京博维特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曲向阳博士:非洲猪瘟常态下的生物安全重塑

曲向阳博士表示,抗击非洲猪瘟疫情的22个月时间里,我们意识到向实践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就猪群而言,因为猪只之间接触少,母猪群间的疫情控制相对容易;就规模来讲,有一定防范意识的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风险较低。目前,生物安全仍然是最有效和经济的防控手段,但需要全面的监控体系、完善的紧急处理流程及高配合度的团队协作。非洲猪瘟改变了中国养猪业的格局,养猪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构建严密的生物安全体系。但是,人们对非洲猪瘟的恐惧,让一些猪场在构建生物安全防控上逐渐矫枉过正。从某种意义讲,如果说2019年一些猪场在生物安全上要做加法,那么2020年就要做减法。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俊杰:母猪繁殖调控技术最新进展与应用

李俊杰教授表示,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第一大产业,发展空间具有拓展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1)母猪存栏不足、猪肉价格居高不下;2)母猪繁殖力低、生产成本高;3)猪肉进口量增加,肉品安全值得关注;4)生猪产业急需升级改造。国内生猪养殖企业在养殖环境、管理水平、饲料营养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母猪的定时输精技术和批次化管理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母猪繁殖生产中的诸多问题。宁波三生的烯丙孕素新兽药获批,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而全国母猪定时输精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协作组积极进行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培训,破解母猪定时输精技术难题 促进生猪生产批次化,实现增加母猪年产胎次,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等问题。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养猪研究院生产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刘高升:批次化生产在母猪场生产时间

刘高升研究员介绍,母猪批次化管理是指利用一系列技术,根据母猪群规模按计划组织批次生产,以提高猪场生产性能为目的的管理体系。新希望在2017~2018年第9周期间,每周母猪的配种数量极不均衡,而在2018年第9周之后,采用均衡批次化的管理模式,每周配种120头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5%,而且后续断奶成活率以及窝均断奶数趋于稳定。临床结果证明,每批次可提高断奶批次12%的配种受胎率。

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博士林燕:批次生产模式下的精准营养

林燕博士表示,通过批次化生产,可将处于不同繁殖周期的母猪都调整至相同的繁殖周期内。批次化生产作为精准营养实施的基础,能有效地保证母猪群体的健康。但批次化生产中不同的母猪也存在体况差异,母猪健康状况可能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营养方式进行有效调控。因此,精准营养的实施是批次化生产实现最高效益的重要保障。批次化生产与精准营养面临的相同点很多,例如种猪繁殖周期相近、生理阶段相近等,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手抓效果更为显著。

温氏集团养猪事业部生产技术总经理、博士王连想:传统猪场的批次化改造及生产成绩的影响

王连想博士表示,批次化生产可以让猪场实现均衡配种、均衡分娩、保障生产有序进行,人员工作合理安排,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管理难度、降低疾病发生率。它的运行关键点:1)先确定批次生产模式,再设计各个环节栏位数,最后开始建造猪场;2)栏舍改造,在导入批次化生产之前,需完成定位栏改造,确保配套周转顺畅;3)建立批次生产导入方案,全面梳理配置资源,制定批次化生产首个轮回详细断奶和配种计划;4)梳理工作流程,制定各个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SOP);5)进行可视化管理;6)梳理出饲养管理的关键点。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生猪产业发展模式演变的思考

陈瑶生教授表示,非洲猪瘟或许催化养猪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官方已经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猪行业变局的要素在于产业布局再调整、非洲猪瘟防控持久战、产业集聚度飙升、调猪转向调肉。因为非洲猪瘟,90%以上的中小养殖户遭受致命打击,是生猪产业的“危”;具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模式,是生猪产业的“机”。未来,生猪产业发展的场景必然会有所变化,因此大家需要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全国母猪定时输精协作组副组长、宁波三生高级工程师翁士乔: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猪场设计及批次生产

翁士乔老师表示,面对非洲猪瘟疫情,需要充分考虑猪场内部生物安全,既满足防控,又减少非洲猪瘟发生后的损失和场区污染,达到快速复产的目的。关于批次化生产,有五点建议:第一,母猪区、保育区和育肥区需要注意三点式饲养和分区之间、每幢舍之间的安全距离和通风方向,防止气溶胶传播。第二,也是批次生产猪场设计的核心,即产房和配怀舍的布局设计与配套,批分娩母猪产房、批配怀舍单元化或单幢化,适合3~5周批。第三,每个单元或幢的妊娠母猪有专用的进出产房的通道,确保内部生物安全。防止转群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潜伏期的母猪转群时。第四,建造实体围墙,内外生活区分开。还要有非洲猪瘟应急处理措施,包括设置应急淘汰防渗通道、防渗无害化暂存区等,利于复产。第五,防鼠板的设置,与灭蚊蝇相结合,可有效防控疫病扩散,保证局部生物安全。

猜你喜欢

输精猪瘟猪场
猪子宫内深部输精技术与应用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可视输精枪在广西母水牛生产中的应用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母猪低剂量精液深部输精技术研究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