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菌蕈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产业的推动作用*

2020-12-16

中国食用菌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发展

王 晨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菌蕈文化与中华文化同频同向,正是由于其包容力、渗透性,加上融入了大众鲜活的生活经历、生活哲学和精神理念,从而诠释了强大的文化生命力。通过对我国菌蕈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和趋势进行详细论述,厘清菌蕈产业发展现状,探索菌蕈文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我国菌蕈文化的全面推广、产业开发和品牌塑造提供新的有益路径。

1 我国菌蕈文化的形成历程概述

1.1 我国菌蕈文化的内涵

菌蕈一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环境下,被赋予了不同含义,间接展示了“菌蕈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将“蕈”定义为“木生者”,将“菌”定义为“土生者”。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将“蕈”解释为生于朽木之上,北人曰蛾,南人曰蕈,并描述其主要生长在桑树、槐树、榆树等5种朽木上,以及“蕈”软且堪啖,基本上描述了蕈的生活环境、形状及口感。在清代吴林所编著的《吴蕈谱》中,也传播了这一观点。菌蕈文化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对菌蕈价值认知日益成熟、对菌蕈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化产物。在不同历史阶段,菌蕈被赋予了不同风格的故事描述和文化想象空间,使菌蕈成为生活与文化的“融合体”。

1.2 菌蕈文化的发展历程

菌蕈文化是我国文化体系的起源之一,其文化萌芽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采食文化”。在野外采食菌蕈过程中,大众对菌蕈产品的功效认识、研发使用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菌蕈文化。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中“茯苓野生转家种”的相关记载,我国最早人工栽培菌蕈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茯苓也成为最早人工栽培的菌蕈产品。此外,在古代文学著作中,有大量文学作品、文字记录生动反映了人类栽培菌蕈产品的历史,如草菇、灵芝、银耳等。在宋朝陈仁玉创作的《菌谱》中,作者使用了大量诸如“仙居”“仙灵”等词汇来形容浙江台州菌蕈的优美。正是在“尽菌之性”的理念指引下,陈仁玉创作的《菌谱》成为世界首部菌蕈专著。其中共收录菌类产品11种,并从产地、形态、功效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详细论述。南宋建炎年间浙江庆元的吴三公受“枯木野生香菇”启发,发明了香菇栽培的核心技术“砍花法”和“惊蕈术”。因此,获得了“菇神”的赞称。整体上看,菌蕈文化是一种具有稳定内涵的文化体系,其形成、发展是在长期历史环境中通过不断演变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1.3 菌蕈文化的多样性

菌蕈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结构,呈现了浓厚、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1)菌蕈文化艺术内涵突出。菌蕈文化与经济、社会、医养和文学等多个领域深度融合,成为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的文化体系[1]。比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因酷爱食用菌蕈,先后创作了“十二开册页之蘑菇图”“蘑菇竹笋”“菇笋萝卜”等一系列与菌蕈相关的艺术画作。2) 菌蕈文化的神秘性。菌蕈文化内涵深厚,在戏曲诗歌、民俗文化等内容,尤其是在挖掘药用功能之后,菌蕈文化的“神秘感”和“独特性”进一步增强。其中,灵芝文化被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比如,人们将灵芝美化成为汇集天地灵气的“不死仙草”“长生草”等等。从历史角度看,作为菌蕈文化分支的灵芝文化形成较早,且其中被应用于食药领域,作为中医唯一无毒药品,以灵芝为主的养生配方、谚语层出不穷。因此,以灵芝文化为代表的菌蕈文化就成为我国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3) 菌蕈饮食文化。以菌蕈为饮食素材创作形成的“芙蓉竹荪”“花菇烧鸭掌”“冬菇烧海参”等食用菌菜肴,不仅融入了地域风情、大众习俗和宗教信仰,还通过引入文化礼仪,成为我国文化的精髓代表。

2 我国菌蕈文化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1 菌蕈文化内涵不断深化

在菌蕈数千年的食用、栽培和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气质的文化体系,并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体系。尽管人们对蕈与菌的含义存在木生与土生的认知差别,但从宋代以后,人们逐渐将两者含义相等同,不再区分土生、木生之别。在现代科学推动下,有关菌蕈及其相关产品的研究日益完善,菌蕈是独特的能够产生孢子的大型真菌,包含了食用类菌蕈、药用菌蕈、非食用类菌蕈和其他尚未发现的菌蕈。既可长于地面,亦可生于地下,且并非都能食用[2]。在菌蕈文化不断传播影响下,该文化对中药、食品和文化艺术等多个产业形成了多渠道推动影响,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

2.2 栽培技术推动下的菌蕈产业

自人类发现菌蕈的食用、药用等功能特性后,就开始尝试对其功效、食用方法进行探索,并开始尝试人工栽培菌蕈。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关于黑木耳的烹食方法,距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菌蕈产品功能丰富,可以作为食品、药品和滋补营养品使用。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菌蕈产品的发展研究水平日益提升,食药用菌蕈的栽培规模、栽培产量大幅提高,菌蕈产业体系日趋成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多维度的菌蕈产业,其不仅产生了庞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农业产业化、生态绿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现代科技与菌蕈文化驱动下的菌蕈产业

在现代智慧科技推动下,我国菌蕈产业实现长足发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先后建成了上海菇菌科普馆、苏北菇菌文化馆,通过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一体化交互技术,向大众生动展示菌蕈发展历史、现代科技和与菌蕈相关的民俗文化艺术。使大众充分领会菌蕈文化的发展历程,对菌蕈产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借助现代影视技术,真实再现了菇农栽培香菇的经典场面,并通过菌蕈栽培技术对比,生动呈现了现代科技对菌蕈产业的发展推动作用。

3 我国菌蕈产业发展现状及改善机制

3.1 菌蕈产业发展不足

根据《中国食用菌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内容显示,目前我国菌蕈产业发展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综合来看:1) 菌蕈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足,缺少具有知识产权和较高科技含量的菌蕈品种,部分主栽优良品种长期依赖从国外引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菌蕈产业缺乏应有的国际话语权。2)菌蕈产业整体深加工能力不佳,菌蕈产业价值链明显不足。李玉院士2017年在科技日报发表《食用菌产业研发还需更多关注》一文中写到,目前我国菌蕈加工品种有500余种,但整体加工率不足10%。且目前菌蕈产品加工设备研发力度,对国外设备依赖度较高,未能与智能时代相融合,影响了菌蕈产品的价值升级。3)缺少有影响力和市场化的菌蕈产品品牌。目前多数菌蕈产业经营主体多为规模较小、市场化意识淡薄;缺少有知名度和影响力菌蕈产品品牌,直接影响了菌蕈产业的良性发展。

3.2 菌蕈产业发展愿景

在健康中国战略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菌蕈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良好机遇期。为此,菌蕈产业应以菌蕈文化、政策扶持和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智慧科技和菌蕈文化优势,研发菌蕈品种,打造优质菌蕈品牌;通过丰富菌蕈品种、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菌蕈产业全面升级。为此,我国菌蕈产业需要向以下方向发展:1)完善菌蕈产业链条。要重视提升技术、品种和经营理念,推进菌蕈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菌蕈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菌蕈产业向品种化、多元化方向发展。2)提高菌蕈产业的科技含量。主要从提高菌蕈产业开发水平、引入新的智慧技术和智慧工具等视角切入,通过发挥智慧媒介优势,提高菌蕈产业的智慧含量。3)充分发挥菌蕈文化优势,壮大菌蕈产业实力。菌蕈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以品牌化、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发挥文化优势,积极向饮食文化、药品、食品和文艺科创等多个领域延伸。通过讲好“菌蕈故事”,诠释“菌蕈形象”,提升菌蕈产业层级[3]。

3.3 菌蕈产业发展策略

当前菌蕈产业处于发展升级的“黄金期”,为此,应该充分把握绿色发展机遇,融入大众健康饮食需求。综合最新培育技术、发展资金和优秀人才等多种优势,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为菌蕈产业发展寻找精准的升级“导向”。结合菌蕈产业发展现状及时代需求。该产业未来发展要重点围绕:1)明确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突出品牌、科技优势,培育优势经营主体,推进菌蕈产业向科技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升级;合理布局菌蕈产业,避免盲目、无序发展,为菌蕈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4]。2) 提升产业发展层级。通过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研发新的菌蕈品种;深化加工设备,打造具有科技含量的菌蕈产业。3)拓宽产业发展外延。综合大众需要、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挖掘菌蕈产业的优势内容,积极拓宽菌蕈产业的发展外延,深化菌蕈产业价值链条。4)培育优质品牌。充分融入市场,积极诠释品牌意识,打造有高度、有优势的精品菌蕈品牌;通过完善宣传推介机制,融入传播环境,提升菌蕈产业发展质量[5]。5) 加大产业管理力度。通过制定规范、明确的产业发展规范,积极培育菌蕈产业新主体,孕育新的产业发展形态;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制定产业发展标准,推动菌蕈产业良性发展。

4 结论

随着当前人们对菌蕈利用理念不断成熟、完善,逐渐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开发、利用各类菌蕈产品。尤其通过对菌蕈进行饮食加工,使其成为融入日常生活、反映大众独特饮食风格和生活理念的重要文化符号。在新的健康养生环境下,我国高度重视菌蕈产业发展,强调大力发展食药用菌蕈。加上菌蕈产品与精准脱贫、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呈现出强大的产业发展力量,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菌蕈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以后要进一步挖掘菌蕈文化的内涵优势,精准把握大众健康饮食、生态养生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品牌意识,丰富产业理念,全面提升菌蕈产业的发展层级。

猜你喜欢

文化发展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