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北深度贫困地区新农人培育机制研究

2020-12-16李园青宋爽张虎马一鸣杜发春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培育农民

李园青,宋爽,张虎,马一鸣,杜发春*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滇西北地区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现实难题,当地人民都在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的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农民是扶贫攻坚的主体,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最根本力量,只有解决了农民的问题,才能解决贫困的问题。新农人是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为主要职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必要的专业技能、依靠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的新型职业农民。滇西北作为全国攻坚脱贫的深度贫困地区,要想打赢这场艰巨的扶贫攻坚战,必须充分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培育一批高素质、有质量的新农人,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来帮助广大地区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1 滇西北地区概况

滇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南亚和东亚三大地理位置的交界处,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大河自北向南穿越滇西北地区,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前行形成了著名的“三江并流”。滇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了怒江州、丽江市、迪庆州三个州市,覆盖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高原地区,区域内平均海拔高达2600m,生态环境脆弱,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高寒为一体的贫困地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造成了该地区成为云南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2 滇西北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特点

2.1 贫困涉及的地域广

滇西北连片特困地区位于云南省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包括保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丽江市、普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临沧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

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内的10个州市的61个县区(其中45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全国3个不跨省区的片区之一。

2.2 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

由于历史上云南地区就是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截止到2020年,云南有少数民族人口1500多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左右。滇西北片区情况更为严峻,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贫困地区总人口的比超过三分之二,大大高于全省33.42%的平均水平,这给扶贫攻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3 民众贫困依赖症突出

滇西北边境山区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有26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其中还有15个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同时9个“直过民族”和8个人口较少民族。受传统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普遍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多数民族还停留在封建社会发展状态下,甚至8个人口较少民族和9个“直过民族”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下。由于不同民族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得扶贫工作异常艰难,不仅仅表现在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更多的是贫困地区的人民安于贫困,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说越贫困越不想摘掉贫困的帽子,这种文化贫困更难解决。

3 新农人培育对扶贫攻坚的意义

滇西北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历史原因等方面的影响,农业仍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农民的生产观念保守,只相信经验的传和积累,而不太相信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较慢。加之从事农业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都极为短缺,农业又是低收入产业。因此,大量农村青年离开了农村、农业进城务工。而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年龄大、文化层次低,又缺乏新技术的人。深度贫困地区农民的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民的脱贫致富,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更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就必须先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扶贫攻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这事关广大农民,尤其是滇西北贫困地区农民的最根本利益。为了推进现代农业转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通过特色产业脱贫打造一批有素质,有质量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就迫在眉睫。

4 滇西北地区新农人培育面临的问题

4.1 农民教育文化程度低

通过滇西北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调查研究发现,受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的制约,滇西北地区的贫困户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停留在小学,并且绝大多数建档立卡户的子女也大多数是没有完成初中学业就辍学了,很难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导致贫困问题呈现代际传递状态。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长期处于社会发展的最底层,在经济发展、资本获取、教育公平、就业机会等方面竞争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从事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和外出从事体力劳动获取报酬,低收入造成了贫困户长期维持在一种温饱有余而小康不足的状态,很容易因病致贫,因意外突发情况致困。

4.2 职业培育经费不足

滇西北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民的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各地经济情况差异很大,导致不仅经费来源单一并且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区无法在农民职业教育上提供充足的配套资金。各地区没有形成科学的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导致用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的监督和管理的缺失,用在农民培训的拨款资金通常会因客观因素,被各级主管部门用于其它行政工作,导致专项资金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民的培训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民培训的力度与规模。

4.3 职业教育机制滞后

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至今没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缺乏长期规划,更多只关注培训完成了地方政府培训农民的数量指标,而不注重考查培训后的效果到底如何,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在。

政府为了加大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通常会与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达成合作,由于无法及时对教育机构的监管到位,导致很多不具备培训资质和条件的机构也纷纷举办农民培训班,不仅导致大量培训经费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培训内容不科学和培训模式单一的问题也很突出。培育内容不科学,教材大多都由培训单位自行组织编写,只注重一般农业技术的教学,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的现实的不同需求。同时目前开设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班大多以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为主,然后再以到某个企业或农场进行简单参观为主,学习形式较为单一且效果极差,导致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很低。

5 创新新农人培育机制

5.1 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

贫困的根本问题在于思想贫困,文化贫困,要想彻底解决贫困,必须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问题。首先要加大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保障孩子们能够有学可上,方便上,上的起。除了在硬件的配套设施上投入之外,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重要。要不断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在购房等方面提供各项优惠政策,增强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度。

5.2 构建市场化农民培训机制

针对滇西北贫困地区农民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构建市场化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奖励性措施,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农民职业培训的组织及建设的工作中,为农民提供相应种养技术,营销渠道及生产指导,以此实现农民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能够有效解决培训机构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费监督管理机制,通过行政手段,提升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经费的重视程度,保障培训经费能够切实应用到农民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中。

5.3 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机制

要创新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效多元教育机制,制定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制度的实施细则、整合优化各类培育机构,建立相关的评价考核机制,并与各类优惠政策挂钩,提升培育质量。

要通过对滇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调研,针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贫困农民,创新培育内容,编制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大纲,将当地农民所迫切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环保、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加以整合。

5.4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自主提升机制

内生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人本主义为中心,明确以农民为核心,主张农民在就业偏好的影响下,在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指引下,学会目标定位与管理,自觉接受学习,根据自身发展目标自学或者采取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到中职或高职农业院校学习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市场开拓能力等,或者争取到各类农民培训班学习,从而有目的地、分阶段地提高自身的务农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而充实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培育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