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用红外热成像在脑卒中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6武士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偏瘫医用血栓

武士勇,张 英,王 浩,张 洁

(宿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医用红外热成像可以直接检测到人体的皮肤温度分布。根据红外热成像的检测原理分析可以显现出人体的皮肤温度的分布,从而来观察到皮肤组织间的热交换过程。这个过程与内部组织结构,局部血管,组织间的代谢活动,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活动来维持体内平衡相关[1]。当局部组织存在疾病时,或受其他疾病影响,会打破这样的热平衡,导致皮肤温度的升高或降低,从而影响周围区域出现热图的改变。因为正常人体是一个左右对称性的个体,我们可以通过双侧热图的不对称性或与正常人的热图对比,发现异常热图,可以为临床疾病诊断做出帮助。

脑卒中是严重影响到大众身体健康、生存质量的临床高发疾病,据有关数据报道,每年我国新患脑卒中的人数有200 万之多,而相应每年因脑卒中疾病死亡的人数也多大150 万,而即使患者在接受了有效的临床治疗,其中大部分也都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脑卒中的疾病诊断、治疗,并发症的检测及预后判断。

1 应用于脑卒中偏瘫肢体的检测

1.1 用于姿势和动作控制的评估

姿势和动作的控制是包括肌肉、关节和皮肤传入的本体感受机制。由于姿势障碍引起患侧的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肌张力和肌力的差异,可以观察到患侧和健侧的活动呈现出不对称。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肌肉和组织的代谢,从而改变局部血液流动,局部的小动脉血管的扩张,用于为这些肌肉提供能量[2]。这些影响组织的皮肤温度的分布,可以在热成像热图上有所表现,所以热成像可以用于体位障碍患者。同时可以评估体位障碍患者矫正治疗后的有效性。

1.2 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评估

冯亚青[3]等研究发现:急性脑卒中患者3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33例,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对患者左右两手中指(健侧和患侧),掌侧面的指下端的检测。结果:在急性期脑卒中组偏瘫侧手平均皮温较健侧高,恢复期脑卒中组偏瘫侧手平均皮温较健侧低。表明了医用红外热成像的热图在对于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临床治疗及评估上有指导意义。

2 脑卒中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评估

脑卒中患者植物神经处于失衡状态,一般以交感神经占优势,通常对偏瘫侧影响较大。临床观察常表现为体温调节异常如:全身汗出,或偏瘫侧无汗,夜间低热等,也会出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肩手综合征)。王帅[4]等利用医用红外热成像对肩手综合征的研究显示:患者患侧肩部较健侧温度为低,肩手综合征与非肩手综合征患者有显著性差异。但对于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对于体温调节异常的症状的评估以及患者植物神经恢复的预后判断,尚未有相关的报道。

3 应用于偏瘫后疼痛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卒中后肩痛是常见的并发症,许多脑卒中患者并发言语认知功能障碍,缺乏有效沟通手段而无法准确描述出疼痛症状,进而出现急躁、焦虑等症状。至今未见报道某种可以用来记录疼痛指标值的有效设备。可以肯定的是,代谢异常势必会发生在疼痛区域,且伴随有支配神经功能的改变,供血的变化,这些因素会影响疼痛区域的温度变化。医用红外热成像便是基于上述理论,借助对疼痛区域温度的改变情况观察,相应反映出疼痛发生的程度、波及的范围。脑卒中后肩痛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2%~24%[5-6]。王帅[4]等研究发现:对86例脑卒中患者观察中,有高达84.9%的病例存在热图像明显不对称状,同时有高达81.4%的病例能直观发现:患侧肩温度要低于健侧相应区域的温度,而另外有3.5%的病例则显示:患侧肩温度要比健侧相应区域的温度高。

4 应用于脑卒中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检测

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血液代谢的异常:血流动力学和血液粘稠度的改变,加上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栓成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医用红外热成像对于下肢血管的供血状态、功能状态的检测有优势。如将其用于对静脉病变的检测,在病变刚开始的阶段,远端伴有瘀血和组织充血问题,此时温度会随之提高;继续发展之下、形成了血栓后,支配区域温度便会降低;当恢复了顺畅血流,支配区域的温度恢复正常。汪培清[7]等人的研究报道当中,对47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采用医用红外热像进行检查,并另外取21例健康者双侧下肢作为比照,同样用医用红外热像做检查。通过对比发现:健康者的热图结果提示:两下肢皮温相近,具体表现为:大腿、小腿的中央是淡红色的,四周呈绿色,膝部为淡绿色,足背呈淡蓝色。而反观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患肢热像图,同健康者有很大不同,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

郑玉江[8]在其实验研究当中,选择疑似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做红外检测,发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数据值分别是:79.3%、60%、20.6%、40%,诊断符合率为71.4%。因为脑卒中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大多无明显下肢肿胀的症状,临床发现D2-聚体升高,才进一步检查发现下肢静脉血栓。所以,医用红外热成像对于脑卒中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有诊断价值。

5 脑卒中后情绪状态的评估

一般正常人罹患脑卒中后,正常的生活方式被迫改变,甚至将面临终身残疾的情景。因此,在心理、情绪、行为上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据统计,脑卒中后焦虑的发病率为20~30%,抑郁的发病率为20~79%。据研究发现:医用红外成像可用于研究三种基本情绪条件的面部热特征:压力,恐惧和愉悦唤醒。面部皮肤温度及其热图分布表现出与情绪唤醒明显相关的特定特征以及交感神经活动的标准生理信号[9]。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功能性红外成像作为一种替代,触摸较少,非侵入性的方法来评估个体在心理生理学中的情绪唤醒。目前国内尚未见脑卒中后情绪状态的研究的报道,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6 脑卒中后中医证型辩证的应用

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当中经典的四诊法,是中医收集疾病有关资料和诊病的基本方法,对于中医辨证施治有重要意义,但中医诊断无统一标准,同一个病人每个医家会给出不同的诊断。为此,许多研究者尝试运用红外热像技术客观显示中医诊法的方法,找出热图与四诊的相关性。而极具代表性的可以归为对中医面诊、舌诊的报道,面诊报道有示:面部温度和阳气盛衰为正关联[10-11]。舌诊报道则表明,健康者舌根处温度最高,其次是舌边,舌中随其后,而温度最低的是舌尖,舌温在年龄上体现有差异性,年龄越大温度越低,舌温与排痰症状的相关性显著。目前这方面研究处于基础阶段,未来对于中医的辩证论治及体质辨识有指导性意义。

7 脑卒中后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脑卒中后针灸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在针灸治疗上总结很多经验,相关研究报道很多。吴君怡等[12]报道中提出:于针刺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根据其面部穴位热图所反映出来的温度变化,正和疾病症状改善有密切关联。郑淑霞等[13]对电针的医用红外热成像报道提出这样的结果:在电针刺激之下,静脉循行线会更为持续、规整。徐青燕[14]等人的实验报道当中,则采用医用红外热像对健康者刮痧前后的刮痧区域温度进行记录,发现刮痧后温度更高,同时在刮痧后90min内这种温度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8 结论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运用高分辨率红外热成像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无接触的成像技术。所以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从心理测量学、皮肤血流模型、周围神经系统活动和一些血管病,而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述各个系统的症状。医用红外热成像提供了敏感的诊断参数,该方法和临床常用的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根本性的区别,能够对组织的功能状态、代谢水平予以显示,并且可以更及时、敏感的发现机体出现的病理状态。医用红外热成像可以应用于脑卒中的发病前期,发病过程中的康复治疗评估,疼痛治疗的评估,以及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和情绪异常的检测,同时指导针灸治疗和中医辨证施治。

医用红外热成像广泛应用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但临床应用也存在局限性。人体的体表温度在各个区域下都有很大不同,而且体表温度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身处环境的不同、生理心理状态等等,所以这也是不能确定一个统一体表温度标准的限制因素。临床检查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恒温、恒湿、无风的检测场所。同时,对于脑卒中的患者因存在偏瘫,言语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情绪问题,患者检测的依从性差。如何为患者提供准确规范的医用红外热像检测,以及标准的检测条件、操作流程及诊断标准还需要设备厂家和临床医生们的共同探索。

猜你喜欢

偏瘫医用血栓
我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对策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医用耗材管理的创新路径选择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75%医用酒精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