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级而上,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2020-12-16江苏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凌河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9期
关键词:赵州桥凡卡文本

李 静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凌河小学)

质疑问难是一种能力,更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重要体现。在小学阅读实践中,要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养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释疑解惑中发展语文品质。

一、在不知“疑”中,树立学生的质疑信念

学起于思。读书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陶行知强调:“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读书时,“疑”是学生认知的起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发展点。但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不知道哪里是“疑”,不知道如何质疑,更不明白为什么要质疑。教师要启发学生去生“疑”,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阅读中的问题。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对于文中两次出现“再见了,亲人”,作者这样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次“再见了,亲人”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结合所读内容,鼓励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既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旨趣,又是学生阅读时需要质疑问难的地方。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质疑是学生语言思维力的重要体现。在阅读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质疑信念,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形成新的问题”这一反复探索的阅读质疑方法,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从质疑中感悟文本,提高阅读成效。

二、在初识“疑”中,增强问题意识

提问,需要有问题,阅读中的问题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阅读中不明白的地方。事实上,阅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有了问题,要敢于发问。在平时的阅读中,对学生质疑的引领,教师要多启发。如读了某一段话,对其中的字、词、句有何想法?这个字、词代表了什么意义?这句话表现了什么?学生要从无“疑”转向有“疑”,从不同问题的提出中,深入思考文本,提高阅读质疑能力。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阅读中,一些句子往往含义深刻。“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该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去质疑句子中的“四周围黑洞洞”到底指什么?“碰壁”又包含哪些深层意义?在阅读课堂,教师要营造尊重、平等、宽容、理解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从细致入微的阅读中,去发现问题。问题意识的启发,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针对同样的阅读,每个学生的所思所感未必相同,要立足于学生个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问题,需要重新组合信息来回答;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来解答。不同的问题,需要根据问题层次来区别对待。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问题类型,找出阅读中的“疑”点。

三、在已知“疑”中,提炼有价值的疑问

明白了什么是质疑后,接下来就要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疑”问。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阅读中,一些表面性的问题,结合上下文阅读与思考,就可以找到答案。但有些问题,需要学生结合阅读,展开深入探析。通常,在初读文本后,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些,思考一下哪些地方不懂,有哪些问题。然后,再进行反复阅读,梳理这些问题,并提炼更有价值的问题。在读《凡卡》后,对于“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进行提问,单纯从文中找依据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课外阅读,去探寻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有学生通过信件寄送常识,认为可以根据填写信封的信息来推断;但也有学生从一些参考资料中读到,凡卡的爷爷在寄出信件一周后去世了。这些阅读探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让学生从质疑中丰富了课外知识。

四、在深知“疑”中,发展阅读品质

当学生具备了质疑意识,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赵州桥》时,该文为说明文,在阅读第二段后,为了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以及“赵州桥在建桥史上的创举”,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提出“对赵州桥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联系上下文,学生找到“雄伟”“坚固”两个方面。接着,又有学生提出“赵州桥的设计为什么在建桥史上是创举?”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并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得出赵州桥的设计“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桥洞顶上左右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这一设计,既减轻了桥身重量,节省石材,还减轻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由此,学生在质疑中积极思考,在阅读中主动探究,抓住阅读重难点,提高阅读思辨力。

总之,在阅读文本时,要提出有个性化的疑问,从而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从质疑中挖掘阅读的乐趣。

猜你喜欢

赵州桥凡卡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凡卡》续写
以《赵州桥》一课为例谈阅读教学的实施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赵州桥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克隆快乐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