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政策研究

2020-12-15崔丽英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高职院校

摘  要:高水平高职院校是如今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重要一翼。作为高职院校只有深刻领悟职业教育系列政策,从政策演进、如何理解、如何认识、如何建设四个维度理性梳理,并牢牢抓住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内涵导向,才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0)04-019-07

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演进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演进,不难看出,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一直较为重视,制定的政策经历了“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示范性引领、强调办学质量—现代化规划、突出可持续发展—集团化办学、注重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弘扬工匠精神—高水平建设、服务国家战略”一个全面布局不断完善、教育内涵不断深化、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一个职业教育办学指导理念,如表1所示。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1]2006年11月,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伴随着国家“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启动。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发布,明确提出至2020年要“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探索举办特色学院,新增一批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于2015年10月发布,强调要“开展优质学校建设”[3]。高等職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国家重视度不断升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高职将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新时代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什么,如何建,需要我们对国家政策内涵的准确把握。

二、如何理解高等职业学校的高水平

(一)应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职业教育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国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有利于推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产业化,也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4]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就业、惠民生、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是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共享人生出彩机会、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有效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5]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6]所以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整体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决定了高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要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颁发后,社会开始聚集优质院校建设。[7]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要“着力建设一批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重点工作领域的高水平职业学校;按照鼓励竞争、扶优扶强的原则,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8]同时规划了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的重点和数量要求,文件明确要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作为主线,支持100所左右高等职业院校建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突出“四高”,即“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专业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四个方面办学水平皆高的高水平学校。司林宇在《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6)一文中提到:“领头羊的影响从来不可忽视,扶优扶强的政策需要延续。2006年以来实施的国家高职示范(骨干)校项目非常成功,几乎成为高职深化改革和高质量的代名词,成为高职教育的名片。”[9]因此,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其必须具备的建设使命。

三、如何认识当前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

(一)理论研究仍在进一步探索

截至2019年11月21日,在中国知网文献库中,以篇名为“高水平”和“高等职业”并列进行检索,仅有18篇文献,且以江苏省为对象的区域研究文章占比超过50%;以篇名为“高水平”和“高职”并列进行检索,有145篇文献,始于2002年的1篇,最多为2019年56篇,近几年呈递增趋势。学者们研究的关键词有:理念和思路、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兼职教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等。针对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目前理论界尚无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高”要体现其综合性的特征,把好办学方向、坚持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重视理念和文化[10]。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是一项基于历史传承、顺应时代趋势、期待从理论到实践有所突破超越、进行整体反思与重构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人本与市场结合、传统与创新合璧、本土与国际接轨、阶段与终身一体和现代与持续并重”五大理念出发,完善理论体系、创新教学体系和健全保障体系三大创新思路[11]。也有学者认为,2006 年国家启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先后经过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目前进入产教融合的优质院校建设和整体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并指出,国家示范高职专项意在引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骨干高职专项意在引导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国家高职质量年报意在引导确立高职教育新型质量观;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意在引导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专业建设等。[12]综上,可以归纳出目前关于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研究数量偏少,研究结论或侧重于某单一元素,或倾向于内部治理结构,缺乏多元素综合以及内外治理结构兼顾的系统性。

(二)实践行动仍需进一步夯实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中指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影响着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无论规模、规格和质量都还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仍然是很薄弱的环节。”[13]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14]文件指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地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识缺乏,基础薄弱且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等目前还不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受教育者因为就业准入制度没能得到有效执行,其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区域发展很不平衡。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对职业教育的不足进行了归纳,明确指出,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依然是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5]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从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结构的合理性、质量的水平、办学的条件以及办学体制机制的畅通性几个方面对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出了要求。[16]《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 )文件则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发展理念、行业企业参与度、人才培养模式、办学基础、办学层次结构、办学制度、办学国际化程度等诸多方面,提出职业教育体系应加快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17]社会吸引力、层次结构以及国际化建设等方面的不足首次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2015年,教育部《關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是一部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独立主题的文件,特别指出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础是薄弱的,行业企业参与度是不高的、行校企协助关系是不紧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不健全、支持与保障政策是不完善,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作用是得到充分发挥的。[18]2019年1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要求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进一步完善。从以上历年职业教育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稳步增加,在教学质量水平上也逐步提升,在政策制度方面不断的完善,在办学主体上不再单一化,办学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等等表现为不断进步发展的良好趋势。但我们需认识到,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政策及建设理念的快速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自身主体实践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也就是说,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仍需进一步夯实。

四、如何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播放器校

(一)强化地方政策的引领作用

国家政策从高等职业院校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是方向和标准,是重要的行动指南,重在落实与实践。例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便是多年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意见从总体要求、改革发展任务到组织实施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意见。[19]因此,从地方政府部门等政策制定者落实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必须关注政策产生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探索的标志性成果,与地方既定政策之间具有一致性,进而才能确保相关政策在地方领域中的有效应用。

(二)加强院校自身的理论探索

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未变过,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政策部署同时制定。相应地高等职业院校自身配套制度的科学制定则是相关政策有效落实的基本保障,必须加强学校的宏观站位、统筹规划,重理念、出思路、搭框架、建机制、重质量。正如上文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这说明政策文本的高水平若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落实,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就可能永远停留在政策文字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九条提出“国家鼓励并组织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说明职业教育同样需要重视科学研究。如将政策视为外力,那院校自身的理论探索则是内力,对于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内力”明显是优于“外力”的,也就是高等职业学校的自我探索更有利于激发活力、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基于这一认识,高等职业学校必须认真研读相关政策,以其为引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有效的理论探索,才能在政策高水平的同时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

(三)正确理解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

只有准确的把握国家政策的要义,才能将国家的战略规划落地、落实,有效推进当前的“双高”计划。因此,对政策的深入学习领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强化对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尤其要对具有典型性、关键性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演进逻辑分析,超越静态的政策文本,探寻政策文本的演变逻辑,展望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20]即要明确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六大内涵:

1.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文件,对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独立文件并从七个方面对高职(高专)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因此,高职院校要明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加大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制定、投入、措施等方面的工作,重视兼职教师队伍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

2.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推进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出台,文件聚焦现代学徒制试点相关工作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则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文件中有具体的文字描述,该文件还进一步规范了各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因此,各高职院校要从“招生与招工一体化的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化、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与现代学徒制的适应性”四个方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切实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组元素的有效对接,以便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持续深化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随着教育发展模式的不断成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则成为职业教育成熟期的一个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标志性。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文件2015年6月下发,文件明确从促进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提升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几个角度强调了职业教育集团和办学的重要地位。因此,作为集团化办学范畴内的高职院校要从“职业教育集团覆盖面、运行机制、服务能力、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从“多元主体、治理结构、服务发展方式转变、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就业创业以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服务能力等。

4.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于2015年10月下发,从职业教育体系机构的合理性、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以及整体发展质量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发展。这一计划既是对前期多个文件中重要内容的一次梳理,也同时为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南。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思考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等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和举措,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方向,提高社会竞争力。

5.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思路,不但在各类政策文件中提及,也广泛的被各方人士所认可。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独立文本的形式下发。共列出了30条,从总体要求到具体的建设内容,可谓为各方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详尽的指南。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需在此领域深入研究,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与政府、企业联系,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推进校政企协同办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构建长效的合作育人机制。

6.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虽然没有独立的政策文本,却在多个文件中予以明确,使用“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国际上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办学理念”“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课程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等语系要求或独立段落规范。2018年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要点中第12条单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中德政府磋商职业教育分论坛等,借鉴德国“双元制”等模式,推动职业院校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列为学习的典型,同时学习瑞士“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新加坡“立交桥”职业教育体系等先进经验,不断打造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中国方案”。

(四)加强政策落实,将内涵实施到位

1.理念先行,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对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部署了65个任务、22个项目,站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督促和引导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改革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在办学体制机制、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能力上改革创新;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完善的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证机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将创新发展的意识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依靠创新驱动,切实培养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顶层设计,重在落实

能否准确定位是影响学校发展成效和发展目标实现的本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已为职业教育绘制了发展的新蓝图,并明确提出了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的要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破解发展的难题,必须认真学校文件精神,切实落实相关精神,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制定。“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重点突出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对照标准,突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薄弱环节、短板和滞后的领域,找准方向,有效改进落实。

3.全面对接,重视实践

职场胜任力是高等职业院校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现代学徒制则是培养学生职场胜任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指出,在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对接方面,现代学徒制更为有利,更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尤其在课程建设层面要实施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密对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及时调整更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有效深化课程模式改革。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产教融合,深化改革

深化产教融合是解决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问题的有效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职院校发展思维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对高校关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以及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强调需求型。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注重内涵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體系”。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强调导向性。提出要加强面向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调整机制的建立,突出强调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在培养模式上,强调协同性。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关系明晰。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21]在整体思路上,强调融合性。要求切实把行业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5.校企合作,协同创新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的重要措施,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教职成〔2018〕1号)从政策的角度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做了明确的界定,即指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学校应积极主动牵头,根据市场需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专业设置、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开发专业建设的理念;在人才培养、职工培养方面加强深入合作机制;同时,在建立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6.承接有序,国际化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详尽的规划。文件提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文件对学历的承接予以了明确,即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应用技术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直至培养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文件专栏2,如图1来看,不难分析: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是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交叉融合稳步推进的格局。其中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大的范畴,不但含有学历教育还含有非学历教育。在学历培养层次上,它是由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以及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就是说高等职业学校既含有专科学历层次也含有本科学历层次的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要关注学历对接。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虽然没有独立的政策文本,却在多个文件中予以了明确,使用了“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国际上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办学理念”“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课程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等话语体系要求或独立段落规范。2018年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要点中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列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习的典型。在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方面,除了德国的“双元制”,我们还可以学习瑞士“高等职业教育”和新加坡“立交桥”职业教育体系等先进经验。

总之,要建设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必须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悟透文件精神,切实有效把握导向,实施有效途径,积极落实政策文件精神,打造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让学校培养的学生“受欢迎、受重视、能作为”。

参考文献:

[1][1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

[2][17][2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2014.

[3][7]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教职成〔2015〕9号,2015.

[4][20]祁占勇,王佳昕,安莹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未来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104-111+164.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8号,2014.

[6]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Z].教职成[2014]6号,2014.

[7]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4号,2017.

[9]司林宇,准确把握和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J].中国职业技教育,2016(4).

[10]周建松.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理念与思路研究[J].职教论坛,2018(1):6-10.

[11]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理念和创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7):5-7.

[12]马树超.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J].职教论坛,2017(1):32-35.

[1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国发〔1991〕55号,1991.

[14]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2002.

[16]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

[18]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Z].教职成〔2015〕4号,2015.

[19]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計划的意见[EB/OL].http://www.gzyjh.org/2019/0414/c951a25286/page.htm.2019.03.29.

[2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

收稿日期:2019-12-06

作者简介:崔丽英(1976),女,辽宁大连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政策高职院校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