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研究

2020-12-15尚咪咪

新闻传播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重要的现代社会理论价值。笔者从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和传统和谐观的理念出发,提出和谐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生活和谐、生态环境和谐三个方面内容,并简单探讨了其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谐不仅在现代生活中非常重要,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也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四个字更是点出了和谐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我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人、社会、自然界三方面的实践结果和理论知识,使和谐的概念扩大发展,形成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环境和谐、生态文明和谐三方面内容,这三种和谐思想不仅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当今我国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一、社会和谐的三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和谐

所谓人际关系和谐,指的是每个人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可以做到平等、宽容和和善,它主要包括对内和对外两方面。

对内来说,要想在与别人相处过程中做到宽以待人,就必须严于律己。在中国历史上有“人性本善”的理论,如宋代王应麟在《三字经》中指出“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也有孔子在《论语》中指出的“性相近,习相远”的认知,即虽然每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生活习惯和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却相差甚远,这是提醒人们:与人为善的前提是修身养性,提升自身的品格,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对外来说,就像细胞快速增殖需要良好的培养皿一样,每个人的友好相处也需要环境的支撑。今时不同往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潜移默化地侵蚀人们的大脑,人和人之间相处往往带着虚假的面具,在害怕别人超越自身的同时又想着如何从别人身上谋取利益,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信任危机,人与人的相处模式逐渐被货币的交换关系所掩盖,如近年来的消费主义、攀比主义等,都是货币关系占上风的证明。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大国,一直提倡和善、兼爱,它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负面影响,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提供积极的方法。

(二)社会生活和谐

和谐稳定的社会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相当于战场上稳定军心的作用,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还能形成一个正向发展的社会系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创建和谐稳定社会的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甚至出现完全不顾礼仪的地步,为了使社会重回秩序,创建和谐的交往环境,孟子传承孔子“仁爱”的思想,并发展出“仁政”思想,主要内容有“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自此之后,社会恢复安定,“仁政”思想成为当时创建和谐社会的第一代方法论。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那些一直以来都恪守传统的人,公众在新鲜的新闻资讯、新奇的行乐方式和新颖的生活标准的冲击下,对于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产生了新的渴望和需要水准,“过渡型社会满足这些新渴望的能力的增进比这些新渴望本身的增进要缓慢得多”[2],结果便在渴望和指望之间、需要的形成和需要的满足之间,或者说在渴望程度和生活水平之间造成了差距,这一差距就造成了社会不满。因此,为了避免社会动乱,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要在将和谐放在国家层面的高度,突出和谐对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重要性。[3]

(三)生态环境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基本场所,生态环境是否和谐,反映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水平。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我国自强自立走上工业化道路,但在发展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是用四五十年去赶超英美两百多年的工业化成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污染,影响到国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如何应对生态环境污染危机,如何协调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最大化保障地球壽命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重视生态环境发展的传统,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汉代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后来被各个哲学家推崇并发展,如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观点里,天就是道,代表自然界的真理和社会运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这个真理和法则,所以人应该顺从这个原则,回归自然本质。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主要就是寻求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原则,立足现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概念的出现更加印证了我国对于人与自然应当建立友好关系的认可。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障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并将保护生态环境付诸行动,这不仅是将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思想与当代中国发展现状相结合,更是我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为我国建立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础。[4]

二、传统的和谐观在当今中国发展中的理论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本质是一种探讨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谐的哲学体系,追求天人合一是这一体系的价值归宿,其中有儒家最为推崇的“和”的观念,这种观念渗透到为人、为学、为政三个方面,成为中国人民提升人格素养、增加经验学识,以及政府管理国家的重要理论渊源。在新时代,传统的和谐观依旧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协调工具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受到资本主义物与物关系的影响,以送礼为例。礼物本来是一种促进感情升温、巩固双方交情的友好互动方式,我国自古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尊崇,传统男女交往过程中,红豆、书籍、信纸等都是寄托感情的重要载体,在送礼方面重精神而不重物质。但随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的盛行,现代人在送礼方面越来越推崇物质,如微信朋友圈功能,本来是朋友之间交流感情的场所,但不知不觉已变成炫富、炫美的攀比工具,越来越失去人与人交流的本真。笔者认为,要使人与人之间重新建立起坚固的信任,就必须以和谐作为重要的协调工具,从和谐的角度去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期望从全社会出发,倡导人们培养和谐理念,培育和睦相处的观念,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和“向钱看”的利己观念,恢复本真、单纯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理念

按照矛盾分析法,事物之间的发展不可能不存在矛盾,只会由主要矛盾变成次要矛盾,旧矛盾中发展出新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如此,它不是不存在矛盾,而是一个在矛盾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与我国的发展进程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但贫富差距也更加严重,这个时代,既有马云、马化腾、王健林这样每天思考过亿投资的民营企业家,也有考虑买房、教育、医疗等生活问题的经历过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大学生,更有还没从低保线脱离出来年收入不过万的农村贫困户,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被拉大,而互联网的发展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这种差距,造成人们的普遍焦虑,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矛盾亟待和谐理念的拯救。国家必须优先考虑最贫困人口的需求,这不仅是道德的驱使,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当社会被突如其来的危机或灾害打破时,失序或无序的社会状态会使人产生一种非道德心理与行为,如非典“抢板蓝根”热潮和日本地震“抢盐风波”,所以在社会转型期间,必须建设和谐的文化精神,调节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构建和睦、和谐的社会环境。

基于和谐理念,国家可以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从根源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使處于社会中下层的人有更多的途径可以上升到中上层,如近年来各个省市建立的人才引进政策、公务员考试严格规范化、政府提供住房补贴等,都是为了激发社会各阶层人民学习、工作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能够分配到更多财富、享受到更多国家发展红利而做的努力。同时,知情权作为公众享有的通过媒体了解政府工作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的法定权利,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公民政治参与度的提高,公众对媒体公开的数据信息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衡量知情权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在此次疫情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配合,及时、客观、全面地发布和利用大数据信息,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这一切行为的背后是和谐理念的支撑。

(三)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维持地球生态整体平衡,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和谐理念强调和睦、协调,与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并重、重速度更重质量的改革方式不谋而合。

作为人的一切需要中的基础性需要,安全在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疫情期间,社会生活遭到病毒的侵害,人民的安全受到威胁,这会直接影响公众对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认识,各国也都意识到只发展经济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大环境作为依托,那么经济发达、国家富裕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谈。自十九大以来,我国继承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概念,强调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对环境的要求可想而知也会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继续走和谐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遵循。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理论价值。我国一直以来就将和谐运用到治国理政当中,如借鉴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提出民族大统一、大团结,希望五十六个民族可以和谐共处,促进社会发展;又如把和合文化运用到香港问题解决中,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5]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国家问题,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和谐理念开始逐渐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风气中,爱国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奉献精神成为人民津津乐道的观念,无论是媒体弘扬,还是人民践行,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迈出了和谐的一大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和谐观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合文化、仁爱、兼爱、中庸等哲学理念,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和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05):58-60.

[2][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刘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9(07):78-81.

[4]蒋珍莲,生态和谐:民族教育政策与民族文化协同路向[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04):196-200.

[5]潘建瑞,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03):8-12.

【作者简介】尚咪咪,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