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义地图看“果”的语义关联及虚化轨迹

2020-12-15陈翕贤

现代语文 2020年8期

摘  要:古汉语中的“果”具有多种意义或用途,其各项功能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某种语义关联,在历时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虚化轨迹。借助语义地图理论梳理出“果”的各项功能之间的语义关联模式,并據其各项功能间亲疏远近的分布状态,揭示各项功能间的语义演变关系和虚化轨迹。古汉语“果”的大部分功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大致完备,在不同的汉语时期呈现出时隐时现的特点。“果”的虚化轨迹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表示本义“果实”的名词“果”;二是表示“果决”义的形容词“果”。后来“果”的功能隐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双音节的“果”数量增多,分担了单音节的“果”的部分功能;第二,“果”的部分功能处于寄生范畴,在语境缺失的条件下便隐匿起来;第三,部分语料的遣词倾向性可能也影响了“果”的功能表现。

关键词:“果”;多功能语法形式;语义地图;语义关联;虚化轨迹

古汉语中的“果”具有多种意义或用途,是多功能语法形式,其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语用功能与通假功能上,具体可参见《“果”的概念空间语义图》一文[1]。前贤对“果”的历时语义演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角度:概念引申、语法化、语源考证。马景仑首次从概念引申的途径,构拟了“果”的历时语义演变轨迹,概括出其“名词>动词>副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名词>动词>名词”三种不同的虚化链条、五条独立的虚化轨迹,并指出情态副词“果”用于连接副词表假设时的“假设”与句义有关[2]。谷峰从语法化的角度,考察了“果”虚化的轨迹,将其“动词>副词”的演变轨迹以及副词内部的演变轨迹做了更加清晰的概括,并指出,表“终于”“果真”义的副词“果”由表“实现”义的动词“果”虚化而来,而后表“终于”“果真”义的副词“果”又进一步先后虚化出“真的”义与“到底”义的副词“果”[3]。朱城认为,表确认义的语气副词“果”是由“果敢的、决断的”义的形容词“果”演变而来,他还指出,表“果敢、决断”义的形容词“果”系本无其字的假借,借而不还,才形成了固定的书写形式[4]。

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各家观点不尽相同。其分歧不仅体现在副词“果”是直接来自动词“完成、实现”还是形容词“果敢的、决断的”,也体现在副词“果”内部义项“果然”义、“果真”义、“究竟”义、“终于”义等之间演变的先后顺序上。同时,对连词“果”的发展脉络概括得还不够清晰完整。此外,由于受语料数量和研究方法的限制,上述讨论的合理性仍有进一步论证的空间。因此,要切实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运用实证的语义地图模型进行分析。

语义地图理论是近年来语言类型学界所提出的一种语言研究方法,它从探求人类语言中多功能语法形式间的语义关联的视角,来剖析人类诸语言在概念表达上的共性与个性、探讨这些在概念上有关联的多功能语法形式间语义变异的限制范围,其最大的长处就在于能够做到数据化、可视化、直观化地对语言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采用语义地图模型来梳理古汉语“果”各项功能间的语义关联模式,并探寻“果”的历时语义演变轨迹,不仅能清晰、直观地揭示“果”的语义关联及虚化轨迹,也有助于“果”在辞书中的义项编纂。

一、“果”的概念空间

绘制“果”的语义地图离不开相关概念空间的建构,陈翕贤已建构了“果”的概念空间语义图。由于“果”在古汉语中的主要功能是作副词表料定情态,因此“果”的概念空间应是以料定情态副词为核心的概念空间,具体如图1所示[1]:

这个概念空间基本符合“最小关联度原则”,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现“果”的语义关联模式。下面,本文的重点是绘制不同时期“果”的语义地图,描述“果”的语义演变规律,并对这一规律做出相关解释。

二、“果”的语义地图与历时演变

根据语料统计的结果,“果”的语义地图可以分为14个不同的时期。由于明、清两个时期的语义地图基本相同,因此进行了合并,从而共呈现13张不同的语义地图。不同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基本上占据了概念空间上连续的不同区域,符合语义地图的“邻接性”原则。

(一)西周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1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西周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2所示:

从表1、图2可以看出,西周时期“果”只存在“果决的”与“果实”两种不同的概念功能,这两种功能之间有直接的关联,并且在概念空间上占据连续的区域。这为“果”语法化的“两源头说”(“名词>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副词>连词”)提供了支持,即从作为名词的本义“果”到料定情态副词“果”的语法化轨迹与从形容词“果”到料定情态副词“果”的语法化轨迹,很有可能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轨迹。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何在前人论述“果”的语法化时极少提及从形容词开始的语法化轨迹。

(二)春秋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2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春秋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自西周到春秋时期,“果”的语义地图从右下方向左上方迅速扩大。这时,“果”涌现出了多样化的功能,不仅发展出了词义较实在的“完成”“成功”义的动词“果”,还发展出了表料定情态和实然情态的副词“果”、与表假设的连词“果”。它作副词表达料定情态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功能,并开始出现作连词“如果”的功能。

(三)战国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3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战国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4所示(见下页):

从图4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果”的功能发展得比较完全,而且各项不同功能的数量增长较快,作为料定情态副词的“果”、作连词的“果”数量有所增加,同时,“果”在作副词时出现“彻底的”“究竟”两个概念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果”为“结果”义仍未见用例(在图上用虚线标注)。至此,从形容词“果”出发,不难看出“果决的>果然>果真>究竟>如果”的虚化链条。

(四)西汉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4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西汉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5所示:

從图5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彻底”义的“果”消失,“结果”义的“果”仍未出现。作副词的“果”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的功能节点,同时,作“果然”义的“果”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五)东汉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5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东汉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受语料数量及来源的影响,东汉时期“果”的功能仍然集中于料定情态上,“果”所承担的功能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受佛经翻译的影响,“结果”义的名词“果”开始出现。从具体的“果实”到佛家抽象的“因果”,在概念上可以归纳出“果实>结果>完成>成功”的轨迹。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6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7所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料大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作名词的“果”数量的增加上。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果”的“结果”义、“果实”义数量较多。而“果”的“究竟”与“彻底的”义均未见语料。同时,从图7可以清晰地看出“果实>结果>完成>终于>果然>果真>如果”的虚化链条。

(七)唐代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7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唐代“果”的语义地图,如图8所示:

从图8可以看出,在唐代,“果”除了表示“假设”“究竟”“成功”义未出现用例外,其他的概念功能节点都在语义地图中清晰可见。

(八)五代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8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五代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9所示:

五代时期表示“结果”的“果”大量出现,但是在副词、连词上的表现却不够丰富。相对于唐代而言,表“界变”“终于”“彻底的”的“果”,呈现出消失的状态。此外,这一时期只有表“果然”的“果”是作为副词存在的。

(九)北宋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9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北宋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果”的表现最为完全,是到目前为止地图中占据连续区域最大的时期。五代时期消失的“彻底的”等节点,重新出现在地图当中。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语法化链条外,我们还发现了“果实>结果>完成>果然>果真>究竟>如果”“果实>结果>完成>终于>彻底的”两条语法化链条。至此,我们终于可以确认“果”语法化的两个源头和五条虚化链。

(十)南宋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10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南宋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11所示:

通过比较图10与图11,可以发现,“类同”“假设”“彻底的”“终于”“成功”等节点在地图中消失。这说明,“果”的各项功能在发展完备以后并不总是具有相等的使用频率。相对于“果然”“果真”等来说,上述几个节点常常会呈现消失与出现两种状态,即“时隐时现”的状态。

(十一)元代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11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元代“果”的语义地图,如图12所示:

从图12可以看出,在元代,表示“终于”“彻底的”“成功”等概念节点在地图中继续呈现出消失的状态。

(十二)明清时期

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12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明清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13所示:

在语料统计中,明代和清代的“果”除个别节点外,其他节点的数量都非常相似,在地图中所覆盖的范围也基本相同,因此,对这两个时期的语义地图进行了合并。

(十三)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的汉语虽然已不属于古汉语的范围,但它所呈现出的演变趋势值得我们关注。根据这一时期的语料统计,可以绘制“果”的概念功能矩阵图,如表13所示:

根据这一概念功能矩阵,可以绘制出民国时期“果”的语义地图,如图14所示:

从图14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果”的语义地图主要集中在图的中心及左上和右下两个部分,不再表示“彻底的”“界变”“完成”“成功”等义。

综观上述13张语义地图,可以将“果”的虚化过程概括为:“名词>动词>副词>连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两条虚化轨迹。按照“果”各个节点出现的时间顺序及其在语料中的使用频率,还可以从主至次地找到五条虚化链条,它们分别是:

1.果决的>果然>果真>究竟>如果;

2.果实>结果>完成>成功;

3.果实>结果>完成>终于>果然>果真>如果;

4.果实>结果>完成>果然>果真>究竟>如果;

5.果实>结果>完成>终于>彻底的。

三、“果”语义演变原因探析

(一)词汇双音节化的分流

如前所述,“果”的部分概念功能在语义地图上呈现时隐时现的特点,这与汉语双音节词汇化的过程密不可分。“果”开始出现双音节化的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据数据统计显示,五代时期双音节词“果然”的数量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同时代单音节的“果”。这种情况一直延续,直到元代以后,双音节的“果然”完全成为一个情态副词,词汇化的“果然”部分地替代了单音节的“果”表“果然”义的功能。更进一步地,情态副词“果然”在明清时期彻底完成语法化,成为一个连词,从而分担了“果”表假设的功能。例如:

(1)操见之,果然美丽。(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2)使者果然还报,勒惊曰:“吾有恶意,澄辄知之。”(清代赵翼《廿二史劄记》)

与此类似,双音节词“果真”在明初完成词汇化,清中叶以后则语法化为一个假设连词。例如:

(3)父亲果真降周,孩儿愿先去说明,令子牙迎接。(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

(4)你道韩爷果真走了么?(清代石玉昆原著、俞樾修订《七侠五义》第五十三回)

可以说,双音节“果然”和“果真”的出现分担了一部分本来由单音节的“果”所承担的功能。我们还可看出,单音节的“果”所负担的“究竟”义与深究的功能自东汉开始出现空缺,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究竟”已开始双音节化,从而分担了单音节的“果”的这部分功能;唐代已出现了“究竟”作副词且具备“到底、毕竟”义的用例,宋代“究竟”已开始具备了深究的功能,清代出现了另外一个双音节词“到底”来共同分担“果”的深究功能。例如:

(5)夜来说神仙事不能得了当,究竟知否?(宋代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四)

(6)这里魏翩仞便问他:“这事到底怎样办?”(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同样的,双音节的“终于”在明代完全形成界变功能的时间副词,参与分担单音节“果”的部分功能。例如:

(7)盖二十年间,再受填宫之罚,终于流落人间,每从豪家展玩,辄为低徊掩卷焉。(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

“如果”也在完成双音化的过程中部分替代了单音节表假设的“果”。例如:

(8)如果真要到常山,怎肯又住这几多时。(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

由于语言具有经济原则,一种功能不可能分配给过多的语素来表达,因此,表示“究竟、到底”“终于”“果真”“果然”的单音节的“果”被其他双音化的词汇所取代。

不仅副词与连词的双音化,分担了“果”作副词与连词的部分功能,而且动词和名词的双音化也在进行,并具有取代“果”的倾向。比如,“果”作动词时主要表现为“完成、实现”义,而这个功能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被双音节的“结果”所取代,这时,它主要用于“结果性命”一类的语境之中。例如:

(9)待我一缴过儿结果了他;岂不为美!(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三回)

只有在个别情况下,才能见到“果”单独作动词表示“实现”,它所支配的对象也多为“愿望、愿景”类的心理名词。例如:

(10)犹如老鹤伺立池边望鱼上岸,乃取食之,终日役思不果其愿。(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十八)

(11)人生意专,必果夙愿。(唐代温庭筠《华州参军》)

由此可见,由于双音化导致的“替代品”的出现,是“果”语义地图上部分概念功能隐现的重要原因。

(二)库藏范畴与语境激活

寄生范畴是库藏类型学的重要概念,库藏类型学注重形式语语义的双向互动,尤其关注形式手段对语义范畴的制约。刘丹青指出,显赫范畴必须是在某形式所表达的语义中占据原型地位或核心地位的范畴[5]。那么,从语义地图的角度来看,古汉语中“果”这一多功能语素的显赫范畴是情态范畴,即居于本文概念空间中核心地位的“料定情态”,而该语法形式所关联的其他内容如“假设”“反问”“成功”“彻底的”等,很有可能是由于处在不同的语义条件或背景下而产生的寄生范畴。刘丹青指出,寄生范畴是在语言库藏类型学框架下库藏手段和语义范畴的一种非直接对应现象,即由于表达甲范畴和库藏手段在使用中存在语义条件乙的限制,因此,语义乙也在该手段中得到隐性表达,成为寄生于甲范畴的语义范畴[6]。从语料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古汉语“果”的诸义项中,“假设”义很有可能就是一种寄生范畴。在上古汉语时期,已经出现了用于表达假设的假设连词“若”“如”等,这些连词可以被看作是假设范畴中的核心成员。当这些词语引导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时,其所引述的事件既可能是已然的,也可能是未然的,當然,以未然的居多。例如:

(12)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今文尚书·太甲下》)

(13)如此,吾不可以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刘丹青倾向于将上述例句归为主次复句而非假设复句的范畴[5]。当“果”与这些假设连词共现于未然句时,自然不会主要承担连接的功能,而是遵从其显赫范畴,译为“果真”。例如:

(14)若果立之,必为季氏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当“果”出现于主次复句的主句中,且语境为假设时,就具备了寄生于假设语境中的假设义。例如:

(15)果遇,必败。(《左传·宣公十二年》)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部分学者不承认“果”的连词功能,而一定要将其作为副词的连接功能看待,即他们认为这种假设义主要是来自于句义,而不是“果”的词义。从库藏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果”的假设义正是“果”关联的一种寄生范畴,表假设的“果”同其宿主范畴中的核心成员“若、如”等共同存在。正因为这种假设义是寄生范畴,因此只有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被激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果”的这项功能在语义地图上存在时隐时现的情况。

(三)部分语料的遣词倾向性

我们注意到,自两汉时期始到民国时期,“果”中一些位置较边缘的功能经常处于时隐时现的状态。比如,表达“成功”义的“果”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的《老子》这一文献上,而且语用场合多是论述战争、战果等。例如:

(16)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老子》第三十章)

而在西汉之后(除北宋时期以外)的大多数文献中,表达“成功”义的“果”都很少出现。由此可以推测,这样的边缘功能,很有可能是受特定历史时期局部地区的方言或个人语言习惯而发展出来的。

四、结语

“果”是古汉语中的多功能语法形式,其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它具备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语用功能与通假功能上。古汉语中多种多样的功能都选择了用同一种语法形式——“果”来承担,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存在着某种语义关联及虚化轨迹。本文通过构建“果”的语义地图模型,找到其各项功能之间的语义关联模式,根据各功能间亲疏远近的分布状态(主要是通过语义地图中两个节点位置是否临近、是否用线相连、箭头的方向等),揭示了其各项功能之间的语义演变关系和虚化轨迹,做到了数据化、可视化、直观化地对古汉语“果”进行定量分析。与以往从概念引申、语法化路径、语源考证的研究方法相比,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研究发现,古汉语“果”的大部分功能早在先秦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就已大致完备,在北宋时期发展得最为完备,从魏晋南北朝到民国时期的各个阶段则呈现出时隐时现的特点。“果”的虚化轨迹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表示本义“果实”的名词“果”;二是表示“果决”义的形容词“果”。其虚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形容词>副词>连词”和“名词>动词>副词>连词”两条虚化轨迹。第一条虚化轨迹主要是“果决的>果然>果真>究竟>如果”;第二条虚化轨迹又可以细分为多条语法化链:“果实>结果>完成>成功”“果实>结果>完成>终于>果然>果真>如果”“果实>结果>完成>果然>果真>究竟>如果”“果实>结果>完成>终于>彻底的”。在两条虚化轨迹中,从副词到连词的转变更多地受到假设语境的影响而非重新分析或类推。“果”的部分功能时隐时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双音节的“果”数量增多,分担了单音节的“果”的部分功能;第二,“果”的部分次要功能处于寄生范畴,在语境缺失的条件下便隐匿起来;第三,部分语料的遣词倾向性可能也影响了“果”的功能表现。

可以说,基于语料库分析的“果”的多义关联模式及虚化轨迹的探讨,既是一项具有实证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理论性的工作。就此而言,如果能进一步扩大语料数量和语言样本的范圍,本文所构建的概念空间仍存在着完善的可能。我们也期待着学界对古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果”能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陈翕贤.“果”的概念空间语义图[J].现代语文, 2020,(2).

[2]马景仑.古汉语情态副词“信、诚、实、果”的词义差别[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1).

[3]谷峰.上古汉语“诚”“果”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语文,2011,(3).

[4]朱城.也谈“诚”和“果”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J].中国语文,2015,(5).

[5]刘丹青.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6]刘丹青.寄生范畴:源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J].中国语文,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