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状貌词中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词的功能比较

2020-12-15李春艳袁慧

现代语文 2020年8期
关键词:诗经

李春艳 袁慧

摘  要:《诗经》中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以衬音助词加实义单音节词的方式构成衬字双音结构,该结构又与相对应的叠音状貌词存在密切联系。结合《诗经》文本实例和数据统计,从表意、句法、音律等方面,对《诗经》状貌词中衬字双音结构与叠音词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诗经》;衬字双音结构;重言;状貌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状貌词,它既承担着形象生动的绘情描状功能,又遵循着合乎乐调的音韵规律。从语言形式上看,《诗经》中的状貌词既有音节重叠形式的重言,也有衬字双音结构形式。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亦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王力先生提出了“词头/词尾或附加成分说”,他倾向于将衬音助词视为“词头”“词尾”或相关的“附加成分”,并以“其”“有”等“附加成分”为例,结合具体语境,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严谨的论述[1](P122-125)。这种说法肯定了该结构中两个语素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强调了该结构与重言词性质的差异。也有学者从性质上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杨皎将“惴惴其栗”(《秦风·黄鸟》)、“雨雪其霏”(《邺风·北风》)中的“其栗”“其霏”作为一种叠音词的“变格”形式,也就是把这种结构的功能与叠音词的功能归为一类,而只在叠音词范畴内部以“正格”或“变格”的形式相区分[2](P4)。鉴于学界对这两种结构的不同认识,本文拟从表意、句法、韵律三个方面,对《诗经》状貌词中的重言词和衬字双音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诗经》引文皆出自程俊英、蒋见元编著的《诗经注析》[3]。

一、重言状貌词和衬字双音结构

要探究《诗经》中的叠音词与衬字双音结构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重言状貌词和衬字双音结构的定义、分类与结构。

(一)重言状貌词

传统小学一般称叠音词为“重言”或“重文”,它是指两个相同音节组成的双音节词。不过,古人所说的“重言”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与现代意义上的“叠音词”不完全等同。马真在《先秦复音词初探》中指出:“同一个音节重迭,古人称之为重言。”[4](P82)在现代汉语词汇学中,将叠音词分为两类:“叠音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叠音合成词”是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字组成而单字独立时仍可表示相同或相近意义的词,这类叠音词中含有两个语素,它也被称为重叠词。而“叠音单纯词”则是指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单字组成而且单字不能独立成词。也就是说,这种叠音词只有一个语素。为了和重叠词相区别,它也被称为叠音词。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中的“关关”就属于这种情况。“关”字可以单独使用,但与毛传中所解释的“和声”没有关系。因此,当其重复连用时,在该叠音词中只存在一个语素,这也是“关关”被一些学者判定为叠音单纯词的主要原因。

由于单语素叠音词在表意功能上天然地具有摹声绘景的作用 [5](P141),《诗经》中的大部分叠音词都可以被判定为状貌词。古代注家很早就发现了《诗经》中状貌词的特殊性状,并通过特定形式来加以凸显。早在《毛诗故训传》中就出现了大量的以“某某貌”为固定训释形式的语例。如《周南·葛覃》“维叶萋萋”,毛传:“萋萋,茂盛貌。”[6](P5)《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毛传:“肃肃,疾貌。”[6](P27)《小雅·大东》“粲粲衣服”,毛传:“粲粲,鲜盛貌。”[6](P297)可以说,训释中“某某貌”的结构用法已经成为一种标志,大部分状貌词都是用该形式进行解释的。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一些含有“貌”字的注解,实际上表达的并不是描情状物的含义;还有一些字虽然没有使用“某某貌”的训释形式,但确实又属于状貌词的范畴。如《小雅·无羊》“其角濈濈”,毛传:“聚其角而息,濈濈然。”[6](P257)其中的“……然”,即“……的样子”,与貌表义同。再如《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毛传:“佗佗者,德平易也。”[6](P67)《鲁颂·有駜》“鼓咽咽”,朱熹《诗集传》:“鼓声之深长也。”[7](P363)此类例子很多。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进行了大致的统计,《诗经》中的叠音状貌词有399个,共计出现574次。

(二)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

《诗经》中的状貌词中还有一种特殊结构,它们并不是由两个字音、字形或字义完全相同的字组成,而是由一个衬音助词和一个有实义的字组合而成,我们将其称为“衬字双音结构”。根据衬音助词所处的位置,《诗经》状貌词中的衬字双音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衬音助词前加式

这类衬音助词主要有“有”“思”“其”等。例如:

1)有×:有蕡其实(《周南·桃夭》)、有齐季女(《召南·采蘋》)、寤辟有摽(《邶风·柏舟》)、不日有曀(《邶风·终风》)、忧心有忡(《邶风·击鼓》)、有洸有溃(《邶风·谷风》)、彤管有炜(《邶风·静女》)、新台有泚、新台有洒(《邶风·新台》)、有颁其首、有莘其尾、有那其居(《小雅·鱼藻》)等。

2)思×:旨酒思柔(《小雅·桑扈》)、思皇多士(《大雅·文王》)、思齐大任(《大雅·思齐》)、思媚周姜(《大雅·思齐》)、思辑用光(《大雅·公刘》)、思文后稷(《周颂·思文》)、思媚其妇(《周颂·载芟》)、思乐泮水(《鲁颂·泮水》)等。

2.衬音助词后附式

这类衬音助词主要有“然”“若”“焉”等。例如:

1)×然:惠然肯来(《邶风·终风》)、宛然左辟(《魏风·葛屦》)、烝然罩罩(《小雅·南有嘉鱼》)、烝然汕汕(《小雅·南有嘉鱼》)、烝然来思(《小雅·南有嘉鱼》)、贲然来思(《小雅·白驹》)、民胥然矣(《小雅·角弓》)等。

2)×若:其叶沃若(《衛风·氓》)、抑若扬兮(《齐风·猗嗟》)、六辔沃若(《小雅·皇皇者华》)等。

3)×焉:惄焉如捣(《小雅·小弁》)、潸焉出涕(《小雅·大东》)等。

3.可前加、可后附式

还有些衬音助词既可以前加,也可以后附。例如:

1)其×:击鼓其镗(《邶风·击鼓》)、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邶风·北风》)、静女其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娈(《邶风·静女》)、硕人其颀(《卫风·硕人》)、零雨其濛(《豳风·东山》)、兕觥其觩(《小雅·桑扈》)等。

×其:凄其以风(《邶风·绿衣》)、宛其死矣(《唐风·山有枢》)、温其在邑(《秦风·小戎》)等。

2)斯×:朱芾斯皇(《小雅·采芑》)、秩秩斯干(《小雅·斯干》)、王赫斯怒(《大雅·皇矣》)等。

×斯:蓼彼萧斯(《小雅·蓼萧》)、鹿斯之奔(《小雅·小弁》)、溥斯害矣(《大雅·召旻》)等。

3)彼×:彼稷之苗(《王风·黍离》)、彼苍者天(《秦风·黄鸟》)等。

×彼:嚖彼小星(《召南·小星》)、洌彼下泉(《曹风·下泉》)、节彼南山(《小雅·节南山》)等。

从上述用例可以看出,衬字双音结构是由一个音节助词和另一个实义单音词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两个所谓“相结合的词汇材料”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之间存在着“主从之别”[8](P104)。其中,实义单音词为“主”,而“有”“其”“思”一类的成分则居于从属地位,从属部分必须附加在实词之上。“有”“其”

“思”等所具有的结构附着地位虽然与词缀颇为相似,却不能将其看作词缀,而应当视为助词。向熹、杨伯峻、张仁立等学者,更是倾向于把它界定为“衬音助词”。我们也认同这一观点。可以说,衬音助词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只能与另一个有意义的字组成双音结构,而如果是词缀的话,则会形成固定的派生词。派生词是合成词的一种,由词根加词缀构成,它不仅具有搭配的固定性,而且具有能产性和传承性。与派生词相比,《诗经》中的这种衬字双音结构并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具有实义的形容词、副词乃至动词、名词,都可以进入该结构中,与衬音助词相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承担特定的功能。同时,该结构中衬音助词和实词的关系并不紧密,在同期与后世的文献语料中,都很难发现类似于《诗经》中这种衬字双音结构的特殊用法。

《诗经》中的衬字数量较多,相关的用法也比较复杂。我们对衬音助词的判定主要是以该字的意义功能与所处位置为依据。通常情况下,衬音助词的作用相对统一,它最核心的功能便是补足音节。在衬字双音结构中,衬音助词所处的位置则主要受具体韵律的制约。依据上述标准,我们认为,在状貌词衬字双音结构中,涉及到的衬音助词只有8个:即“有”“思”“若”“然”“焉”“其”“彼”和“斯”;其余如“薄”“载”“聿”“言”“于”等,都没有组成状貌词的语例,因此不在这里讨论。同时,我们对衬字双音结构的辨别主要是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它在古人的注疏中是用叠音词来解释;二是能够通过意义分析而加以确认,其中,典型的衬音助词是主要依据之一。

二、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状貌词的表意功能比较

(一)表意功能的一致性

在《诗经》中,大部分的衬字双音结构与其相应的重言状貌词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毛亨传、郑玄笺以及今人的注释和翻译中,很多情况下都是用叠音词来解释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这说明很多《诗经》研究者都已意识到两者在表意方面的一致性。例如:

(1)《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将“其喈”直接解释为“喈喈”,“其霏”解释为“霏霏”[3](P114)。

(2)《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周振甫将“坎其击鼓”译为“冬冬地把鼓敲响”[9](P190)。可见,他是把“坎其”理解为“冬冬”的。

(3)《豳风·东山》:“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郑笺:“我往之东山,既久劳矣。归又道遇雨濛濛然,是尤苦矣。”[6](P199)可见,郑玄是把“其濛”释为“濛濛然”的。

(4)《豳风·东山》:“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郑笺:“敦敦然独宿于车下。”[6](P199)可见,郑玄是把“敦彼”释为“敦敦然”的。

(5)《豳风·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毛传:“敦,犹专专也。”[6](P200)这里的“有敦”,实际上相当于“专专”。

(6)《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毛传:“皇,犹煌煌也。”[6](P238)这里的“斯皇”,实际上相当于“皇皇”。

从以上毛传、郑笺和今人的注释、翻译可以看出,《诗经》中的衬字双音结构与相应的重言状貌词在表意方面是一致的。

还可看出,上述例句中的“其”“斯”“有”“彼”等衬音助词,其实都不具备独立的词汇意义。也就是说,从单纯的表意角度来看,这些衬音助词是无意义的,它们只能附着于实词而存在,与单个实词相组合而共同表达出该实词叠加后的意义。在对其意义进行解读时,衬音助词就像是西洋乐谱中的“重复符”,表示对该结构内与其相连的实词的重复。就此而言,“其喈”与“喈喈”、“其霏”与“霏霏”、“斯皇”与“皇皇”的表意效果自然是相同的。

(二)表意功能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的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状貌词仍存在细微的差别,它们的表达效果有时也不尽相同。

与单纯的重言词相比,衬字双音结构所表达的语义有时会显得不那么自然生动、形象鲜活。比如,《小雅·采芑》:“乘其四骐,四骐翼翼。”朱熹《诗集传》:“翼翼,顺序貌。”意指“整齐的样子”。《小雅·六月》亦有“有严有翼,共武之服”。两者相比,“翼翼”对情状的描摹无疑更为自然,语势也更为强烈;“有翼”一句则是将“严”与“翼”并重强调,更显得肃穆庄重。再如,《小雅·伐木》中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和“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说文解字·口部》:“嘤,鸟鸣也。”两者相比,叠音词“嘤嘤”显然在拟音时更为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嘤其”则更偏重于对后面主语的陈述性修饰,语韵的重心也不像前者那样集中在“嘤”字之上。就此而言,重言詞要比衬字双音结构对性状的描摹更为形象灵动,也更具有情感张力与艺术感染力。

《大雅·皇矣》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句,意在称颂上帝之圣明烛照。其中的“有赫”,即“赫赫”,意思是“火赤之盛貌”。又《大雅·常武》“赫赫明明”,毛传:“赫赫然,盛也。”唐代诗人顾况在《左车二章》中曾引用了“有赫”一词:“左车有赫,万人毒螫”。《左车》是喻指中唐时期占据一方的藩镇军帅,诗人极力渲染地方军阀之势焰熏天,以此反衬百姓所受苦难之深重,“有赫”在这里显然是反其意而用之。无论是从语义表现来看,还是从韵律结构来看,《左车》都似乎更适合“赫赫”这一叠音词。那么,顾况为什么非要选择“有赫”一词呢?这主要是因为该诗出自《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为模仿《诗经》之作,语言风格上倾向于古朴厚重,而“有赫”正契合了文本的这一特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状貌词是有着细致而微妙的区分的。

三、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状貌词的句法功能比较

(一)句法功能的同步性

在《诗经》中,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与重言状貌词不仅在表意功能上具有一致性,而且两者在句法功能上也体现出同步性。从整体上来看,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状貌词在位于句首时基本上是充当谓语、定语与状语,在位于句末时则主要充当谓语与补语。

1.句首

1)作谓语

重言词:采采卷耳(《周南·卷耳》)、采采芣苢(《周南·芣苢》)等。

衬字双音结构:陟彼高冈(《周南·卷耳》)、寘彼周行(《周南·卷耳》)等。

2)作定语

重言词:灼灼其华(《周南·桃夭》)、泄泄其羽(《邶风·雄雉》)等。

衬字双音结构:彼美孟姜(《郑风·有女同车》)、彼美淑姬(《陈风·东门之池》)等。

3)作状语

重言词:翘翘错薪(《周南·汉广》)、肃肃宵征(《召南·小星》)、耿耿不寐(《邶风·柏舟》)等。

衬字双音结构:咥其笑矣(《卫风·氓》)、温其如玉(《秦风·小戎》)、嘤其鸣矣(《小雅·伐木》)等。

2.句末

1)作谓语

重言词:桃之夭夭(《周南·桃夭》)、 氓之蚩蚩(《卫风·氓》)、中心养养(《邶风·二子乘舟》)、中心摇摇(《王风·黍离》)等。

衬字双音结构: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邶风·北风》)等。

2)作补语

重言词:伐木丁丁(《小雅·伐木》)、伐木许许(《小雅·伐木》)、鼓钟将将(《小雅·鼓钟》)等。

衬字双音结构:临下有赫(《大雅·皇矣》)、其大有颙(《小雅·六月》)等。

(二)句法功能的差异

尽管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与重言状貌词在句法功能方面高度趋同,但二者处于不同位置、作不同成分的数量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据我们初步统计,《诗经》中的叠音状貌词主要集中在句首和句末,其中,出现在句首的有135个,出现在句末的有263个。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的句法样态则相对灵活。如前所述,在衬字双音结构内部,可以分为衬音助词前加式、后附式及前加后附皆可等类型,这些结构形式既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末。比较特殊的是“斯”字结构,它还可以出现在句中。“斯”字作为衬音助词,本身可以前加或后附于表示实义的单字。当它们组成的衬字双音结构被置于四字句中时,“斯”字总会位于第二字位或第三字位;只有在极个别情况下,才会出现在句末,但绝不会出现在句首。除上述“斯”字组合可以处于句中位置外,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出现在句首的共计有127个,出现在句末的则有124个。

四、衬字双音结构和重言状貌词的音律功能比较

(一)音律功能的相似性

张仁立指出,“衬音助词以语音音节形式附着在单词或句子上,当然其附着性没有某些结构助词强,以起到增加音节、凑词足句的作用。”[10](P37)他主要总结了衬音助词在补充音节上所担负的职能。除此之外,它还起到协调音律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衬音助词更为主要的功能。

《诗经》中的音节助词在上古时期主要分属于喉音和舌音两类,这都是语流中比较容易发出的音[11],其他助词的发音部位则非常分散。在一定程度上说,生理上的发声条件为喉音、舌音成为衬音助词提供了便利。喉音居多与诗歌的旋律悠长有关[11],它的发音部位较为靠后,发声时喉部必须高度紧张,因此,它并非相对自然状态下的省力发音,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浑浊音质而用于强烈感情的抒发。舌音的发音部位则集中于舌头之上,位置相对居中且易控省力,符合自然省力的特点。《诗经》将舌音作为惯用的衬音助词,也使得其协调音律的作用更為突出。

(二)音律功能的差异

尽管在完成双音节音步上,重言状貌词和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能起到相同的作用,但在具体使用时,究竟是采用重叠结构还是衬字双音结构,会出于对韵律效果的权衡而有所不同。如《邶风·北风》中有“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小雅·采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雪其霏”和“雨雪霏霏”均是描述大雪纷飞的情景,毛传对它们的解释也基本相同。从作品的具体语境来看,它们也并没有被赋予其他特殊的隐含意义,主要是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那么,决定该句第三个字是衬音助词“其”抑或是重叠的“霏”,应与句式的音韵结构密切相关。《采薇》中的遣词造句错落有致,它选用叠音词“霏霏”来描摹自然景象,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与节奏感,收到了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而《北风》中的两句则是连续写景,如果都采用重言形式的话,势必会显得呆板重复。这时使用衬音助词加以搭配,便能起到协调音律的作用,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衬字双音结构状貌词与相对应的重言状貌词既存在密切联系,也存在一定区别。在表意功能上,大部分的衬字双音结构与其相应的重言状貌词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有时还可以相互替代,不过,两者仍有细微的差别,有时它们的表达效果也不尽相同。在句法功能上,两者所充当的语法成分大体相同,不过,它们处于不同位置、作不同成分的数量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在韵律功能上,两者都能完成双音节音步的要求,但在具体语境中,也会因音律结构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杨皎.《诗经》叠音词及其句法功能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

[5]郭锡良.先秦汉语构词法的发展[A].郭锡良.汉语史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毛诗传笺[M].孔祥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

[7][宋]朱熹.诗集传[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2017.

[8]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10]张仁立.《诗经》中的衬音助词研究[J].语文研究, 1999,(3).

[11]牟玉华.《诗经》衬字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猜你喜欢

诗经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邶风·击鼓》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遇见最美的《诗经》
小心翼翼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啡”我思存
房县让“诗经文化”唱响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