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头调《济南八景》的歌词特点分析以及曲谱佐证

2020-12-15马磊

北方音乐 2020年19期

【摘要】马头调《济南八景》收录于清代华广生编纂的《白雪遗音》中,是一首以马头调为曲牌,表现济南美景的民歌,在济南乃至山东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文章基于此,对马头调《济南八景》做了简单的介绍,从《白雪遗音》中马头调《济南八景》的歌词出发,分析了歌词的主要特点,最后对马头调《济南八景》做了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马头调《济南八景》;歌词特点;曲谱佐证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9-0094-03

【本文著录格式】马磊.马头调《济南八景》的歌词特点分析以及曲谱佐证[J].北方音乐,2020,10(19):94-96.

马头调,也称码头调,是民间常见小曲小调,曾广泛流行于我国山东、江苏、天津等地。根据音乐史家杨荫浏的观点,“马头”为“码头”的同音通假,因最初流行于码头上而得名。清代中后期是马头调的繁盛期,最初为短小精悍的单曲,后来则由单曲发展到中篇,具有了叙事功能,内容多为戏曲故事的改编,但具有更强的抒情性。马头调最早记载于乾隆年间成书的《扬州画舫录》,道光年间刊印的《白雪遗音》收录了四百多首马头调歌词,保存了珍贵的民歌资源。《白雪遗音》中马头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如爱情故事、文字游戏,民俗文化等,自然景观也是其中常见的内容,马头调《济南八景》就是自然风光类歌曲的代表。

一、马头调《济南八景》简介

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境内自然风光秀丽,美景众多,尤以泉水冠绝天下,素有“泉城”的美誉。“八景”是古人对地方美景的常见概括,最早见于宋代画家宋迪的“潇湘八景”,此后,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比如赣州八景、燕京八景、钱塘八景等。济南八景是济南八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致的统称,迟至明代中后期便有济南八景的说法。崇祯六年刊刻的《历乘》中载有“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的说法,但并没有指明八景的内容。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知县宋祖法主修的《历城县志》首次对济南八景的内容做了介绍,包括锦屏春晓、趵突腾空、佛山赏菊、鹊华烟雨、汇波晚照、明湖泛舟、白云雪霁、历下秋风,此后,济南八景的说法延续至今。马头调《济南八景》是以马头调为曲调,以济南八处美景为内容的民歌,由华广生收录在《白雪遗音》中。马头调《济南八景》的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应该是明末清初的产物,并且,很可能创作者并非一个人,而是不同时期不断加工的成果,最终于道光年间定型。马头调《济南八景》共七局,由歌词和衬句组成,句式为七,四、四,四、七,三、七,四、四,五,七,七、七。

马头调·济南八景

锦屏春晓真罕见,(一望东南。)明湖泛舟,佳人采莲,(鸳鸯戏水前。)佛山赏菊,朵朵只在佛前献,(好个重阳天。)登高望,鹊华烟雨迷野甸,(最宜赏玩。)历下秋风,别有一天,(只在南门间。)铜壶滴漏催,汇波晚照斜阳半,(另有奇观。)万颗珍珠往上起,趵突腾空实好看,(奇景万古传。)

二、马头调《济南八景》的歌词特点分析

(一)四时兼备

时序体是明清时期俗曲时调最为常见的体式之一。所谓时序体,指按照时间顺序创作的民歌,根据乔建中的《时序体民歌与月令文化传统》,时序体基本形式包括“四季体”“五更体”“十二月体”,是时间观念在民歌中的体现。马头调《济南八景》属于时序体中的“四季體”,尽管创作中并没有明确标明春夏秋冬四季,但总体按照季节变化来呈现济南景色,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第一句写的是春景,展现了春季到来济南佛峪山花烂漫的优美景色。第二句写的是夏景,描绘了盛夏时节莲花盛开,佳人泛舟、游湖采莲的情景。第三、四、五句写的是秋景,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展现了济南人秋季佛前献菊的民俗传统以及“鹊华烟雨”“历下秋风”的景致。第七句主要写的是冬景,并和春景衔接了起来,具有首尾呼应的特点。其中“万颗珍珠往上起”描绘的是济南八景的中“白云雪霁”。白云楼为济南名楼,原址在珍珠泉畔,因修建于白云泉面上得名,曾为济南知府张荣的楼邸,“白云雪霁”指冬日雪后初晴登临白云楼所见到的珍珠泉景色,有“霁色浮金连岱岳”的美称。马头调《济南八景》以四时顺序轮番展现了济南的美景,凸显了济南景随时殊的特点。不仅如此,马头调《济南八景》在以季节为时序的同时,歌词中也暗含了一天之内的时间变化,如第一句“锦屏春晓”为佛晓时分,第二句“明湖泛舟”已到午间,第六句“汇波晚照”则到了傍晚,这种融季节更替与时辰变化于一体的时序体在《白雪遗音》中仅此一首。

(二)远近结合

如前所言,马头调《济南八景》在歌词创作中采用了方位定点的方法,从不同方位、不同视角出发,展现了济南八处美景。歌词中的方位定点具有远近结合的特征,总体上按照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的顺序呈现。第一句“锦屏春晓真罕见,(一望东南。)”为远望,宏观上描绘了“锦屏春晓”的景色,第二句则为近观,呈现了“明湖泛舟”的景色,第四句“登高望,鹊华烟雨迷野甸”,又转为远望,最后“趵突腾空实好看”再度转为近观。远近视角的选择和景色自身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换言之,创作者在视角的选择中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结合景色自身的特点选择的最佳观瞻视角,如“明湖泛舟,佳人采莲,(鸳鸯戏水前。)”的动态性景色,必须以近观的形式呈现,否则无法呈现出景色的动态美,“鹊华烟雨迷野甸”则必须以远眺的形式呈现,否则无法展示出烟雨迷离的朦胧感,观察视角的远近结合与观察内容的动静结合交融在马头调《济南八景》,使歌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这也是歌曲传承至今,经久不息的重要因素。

(三)雅俗共赏

从马头调《济南八景》的歌词内容以及创作方法来看,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首先,从雅的角度来看,马头调《济南八景》受到了古典诗歌的深刻影响,古典诗词常见的意象在歌词中随处可见,比如“采莲”、“晚照”、“野甸”等。以第四句中的“鹊华烟雨迷野甸”为例,与宋遗民杨学李《望云楼》中的“荒烟宿霭迷野甸”暗合,而第六句中的“铜壶滴漏催”则来自唐五代温庭筠《鸡鸣埭歌》中的“铜壶漏断梦初觉”。除了《济南八景》中,马头调民歌中用到“铜壶滴漏”的不在少数,如马头调《好梦儿》中的“静听得铜壶滴漏,夜月微残”;其次,从俗的角度来看,马头调《济南八景》中采用了不少民间俗语,是民间俗语与古典诗词的杂糅,特别是在衬词、衬句中,俗语更多。第一句“锦屏春晓真罕见”就是雅俗结合的典范,“锦屏春晓”颇有诗词风韵,“真罕见”则是彻彻底底的民间俗语,二者出现同一句中,看似突兀,却以不容分说的语气肯定了“锦屏春晓”的美景。又如,第七句中的“趵突腾空实好看”,句子构成与第一句非常相似。民间俗曲或者说民歌的性质,决定了马头调《济南八景》属于“俗文化”的范畴,因为它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被人民群众所喜爱,而从马头调《济南八景》的形成历史来看,经过文人墨客的加工,歌词中不可避免带有雅的色彩,事实上,也正是雅俗共赏,才使得马头调《济南八景》传承至今。

(四)音韵盎然

马头调《济南八景》为民歌,全篇押韵,这使得歌词具有很强的音韵美。作为民间常见曲牌,马头调歌词押韵有一定的特点,第二句、第五句句尾多为平声韵,一、三、四、六、七句句尾为仄声韵,具有平仄协调的特点。马头调《济南八景》一到七句句尾分别为“见”“莲”“献”“甸”“天”“半”“看”,其中,第二句的“莲”与第五句的“天”为平声字,前者为阳平、后者为阴平,其余五个字为仄声字,符合马头调曲牌民歌用韵的一般特征。根据高龙奎、崔海正的《<白雪遗音>·马头调》用韵研究》,《白雪遗音》中的马头调民歌可以归纳为十三个韵部。而从现代汉语拼音的角度来看,马头调《济南八景》实际上用了两个韵。前五句用的“ian”韵,“见”“莲”“献”“甸”“天”等字虽然声母不同,但韵母均为“ian”,如“jian”“lian”“xian”“dian”“tian”,后两句则用了“an”韵,如“ban”“kan”,而从元代成书的《中原音韵》来看,“见”“莲”“献”“甸”“天”均为“先天韵”,“半”为“桓欢韵”,“看”为“寒山韵”,实际上押了三个韵,由此可见,马头调《济南八景》在歌词创造中采用了韵摄的方法。韵摄是古代音韵学家对一类韵的归类,此类韵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发音也比较相似,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先天韵”、“桓欢韵”、“寒山韵”虽为不同的韵,但韵尾相同,且现代汉语拼音的韵腹均为a,统一摄入到“山韵”。每句押韵的歌词特点使得马头调《济南八景》音韵盎然。

(五)妙用衬句

民歌中多用衬字、衬词,一来使歌曲更为婉转,二来在表达情感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马头调《济南八景》没有使用衬字、衬词,却在歌词中加入了大量的衬句,甚至每一句句尾都有一个衬句,这在民歌中乃至马头调歌曲中均比较少见。马头调《济南八景》中衬句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补充作用。衬句对前文歌词有补充作用,最为典型的便是第一句“锦屏春晓真罕见,(一望东南。)”按照正常的逻辑应该是“一望东南,锦屏春晓真罕见”,而歌词则径直以“锦屏春晓真罕见”开门见山,再以衬句的形式补充到“一望东南”,凸显了《济南八景》的主题,又如第五句中“历下秋风,别有一天”的衬句为“只在南门间”,补充了“历下秋风”美景的最佳赏玩地址,又不至于在歌词中出现冗余的现象;第二、自然延伸。马头调《济南八景》在歌词创作中多以衬句来自然延伸歌词的内容,其中,既包括景观的继续呈现,也包括对景观的感叹与赞赏,如第二句中的衬句“鸳鸯戏水前”从歌词“明湖泛舟,佳人采莲”自然过渡而来,而第四句、第六句的衬句“最宜赏玩”、“另有奇观”则是对济南美景的赞赏;第三、总结全歌。歌词第七句介绍了济南八景中的最后两景“白云雪霁”“趵突腾空”,但歌词到此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以衬句“奇景万古传”收尾,呼应了《济南八景》的主题。

三、《白雪遗音·马头调》曲谱分析

马头调主要收录于清代华广生编纂的《白雪遗音》中,《白雪遗音》编纂的本意是传音不传调,即将马头调歌曲的歌词传承下来,并不包含曲谱,因此,本质上一部无“音”之集,但《白雪遗音》却破例收录了一首马头调(连板)的工尺谱,马头调也成为《白雪遗音》中唯一一个具有工尺谱传世的曲牌。根据张仲樵等人的研究,传世马头调的曲式结构为三部性结构,共分为A、B、C三个乐段,A段的句式为a1+b1,B的句式为a2+c1+b2,C段的句式为a3+c2,A段的小节为23+24,B段的小节为30+30+25,C段的小节为30+28,a、b、c三种音乐材料在民歌中并非简单的原样重复,而是对节奏、旋律等做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马头调《济南八景》音韵盎然,从谱例1可以看出,《马头调》为典型的句尾韵。

这首曲牌为我们更深刻地把握马头调《济南八景》提供了便利。板俊荣从马头调(连板)过板的特点出发,找出了曲子的板眼,并对工尺谱进行了翻译,这是国内最早的马头调工尺谱翻译。

衬句在歌词中的大量使用使得马头调《济南八景》具有错落有致的独特美感,并且,衬句在字数、格式以及功能上并不统一,进一步凸显了歌词独特的美感。值得注意的是,马头调《济南八景》的衬句同样押韵,且根据《白雪遗音》的工尺谱,为腔韵。

四、结语

马头调《济南八景》是《白雪遗音》数百首马头调作品中比较特殊的一首,一方面,从题材的角度而言,马头调作品的题材多为叙事性、抒情性的题材,写景类的题材相对较少,马头调《济南八景》则是马头调写景类作品的代表,另一方面,马头调《济南八景》以方位定点的方式展现了济南的八处美景,不仅在观察方位上具有远近、高低结合的特点,在观察内容中也出现动静结合的特征。馬头调《济南八景》歌词融季节变化与空间转变于一体,且具有音韵盎然、雅俗共赏的特质,这些都赋予了民歌强盛的生命力,使作品得以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傅雪漪.中国古典曲谱选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3]傅雪漪.中国古典曲谱选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

[4]仲立斌.大调曲子《码头调》与《借云馆曲谱·马头调》之比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3):32-38

[5]板俊荣,张仲樵.[马头调](连板)的艺术特征与曲谱破译[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06):133-135

[6]王桂芹.民间曲牌[马头调]考略[J].中国音乐,2008(03):231-233.

[7]高龙奎、崔海正.《白雪遗音·马头调》用韵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5(02):73-76.

[8]冯继、严淡如.海传[马头调]——明清俗曲遗音的“活化石”[J].人民音乐,2015(08):56-58.

[9]董淑慧.《白雪遗音》的历史文化价值[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4):1-8.

[10]王晓家.明、清俗曲时调欣赏(八支)[J].戏剧丛刊,2003(04):65-68.

作者简介:马磊,女,硕士,传统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