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的基本思路

2020-12-15孟东方李思雨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布局战略

孟东方 李思雨

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当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遵循党中央的基本思路继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的需要作为终极目标关怀,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以协调发展为实践要求,遵循法治化、规范化、有序化的基本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认知标准和人文标准三个维度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评判的主要标准,从而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20)06-0186-12

一、研究背景与学术进展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践行“四个伟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决策和根本要求。“四个全面”,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发展,更完整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这对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显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当前学术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除了从认知维度进一步深化对其本质内涵和重大意义的认识[1-3],以及研究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4-5]外,还探讨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路径[6]及价值追求[7],运用民本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来建构“四个全面”宣传话语[8],创新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方法[9],为社会治理[10-11]和党的建设[12]提供实践逻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创新思路[13-14],同时也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15]。

基于对已有研究的剖析和对中国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遵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以人的需要为终极目标关怀,以科学理性为思维方式,以协调发展为总体实践要求,以规范有序为基本方法遵循,以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发展成效评判。

二、以人的需要为终极目标关怀

人的需要是指人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于自身内在或外在发展产生的缺陷和不足而导致的对此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对人的关切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16]他认为,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但是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的需要之上。达到人的需要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按其层次划分,可以分为生存或生理需要、占有或享受需要,以及全面发展需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在领导国家和人民进行发展建设的宗旨,目的在于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逐步从贫穷落后状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需求也逐渐水涨船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基础上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来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些心理需求具体体现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加,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凸显,真正将真理标准和价值尺度相统一。

(一)增加认同感

认同感是指群体中的个体成员对自我及环境的正面评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7]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而对人民来说,增强认同感的最有效方式在于使其感受到人民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8]28。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1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就是要以满足人民需求,维护人民权益为己任。此外,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成为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凝聚人民认同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以此来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增强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20]。

(二)增加参与感

参与感是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主人身份,并且发扬主人翁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使人民获得了更公平地参加社会建设的机会;全面依法治国的思想,使人民见证了国家的法治进程;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使人民发挥了监督作用。在这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中,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的身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发展前景的更高期待受到空前激发,从而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活动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发展理念中位于首位,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激发人民参与感的活力源泉和不竭动力。“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2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能有效解决人对物质层面的需求,更有助于实现人在自我实现方面的高级需求。可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提升人民参与感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强化人才意识,促进人才培养是提升人民参与感的条件保障。由此,人民的参与感将得到极大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媒体技术日益成熟的时代,主流媒体通过与新媒体的不断融合,面向大众提供更多交流平台,使人民在互动中增强参与感,提升政治认同。党的十九大召开前,《人民日报》“两微一端”推出“唱出我们的爱——我爱你中国”大型主题宣传活动,阅读量突破15.8亿次,客户端专题累计用户参与超过2 100万人次,“我爱你中国”系列微视频播放量近3亿次[22],媒体融合产生的这一现象無疑是人们不断增强参与感的最好体现。

(三)增加获得感

“获得感”是与“幸福感”和“成就感”不同的词语,更注重实际意义上的“获取”,这种“获取”既来自社会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又来自梦想、尊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等精神层面[23]。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践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24]。

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让更多的人实现收入上涨。通过对医疗、养老、教育、住房、就业、食品等领域的制度改革,从而有效降低人民的生活成本。全面依法治国,通过国家的法治化转变,使人民愿意相信自身的权益完全受法律保护,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对国家和政府产生认同。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对公权力的制约,提升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满足人民对于社会公平公正的诉求。这一切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不彰显着党和国家对于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需要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远大目标,最终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方法路径。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服务群众,提高工作的贴近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坚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不事虚功、务求实效,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25]。

随着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人民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使人民的需要在价值追求与社会文明的实践中达到辩证统一,实现“终极关怀与当下关怀的完美结合”[26]。

二、以科学理性为思维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特有的思维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补充,现实与历史的合力要素已经或必将赋予它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由此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战略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方式等成为新的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27]。思维决定行为,思维的高度是党和政府行动决策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思维方法的掌握,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所包含的五大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鲜明的实践特征,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旺盛生命力。

(一)辩证思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来源于唯物主义辩证法,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有机整体,并由此产生的各种观点也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辩证思维,主要体现在对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方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重点,还要注重“发展”和“保护”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28],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29],这充分体现出了我党既重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与改造,又关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表达的辩证思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注重“稳”与“改”的关系,因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30]。尤其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趋于新常态的时期,同时追求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因而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发展形势,唯有保持清醒头脑,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才能“稳中求进”,做到“蹄疾而步稳”。全面依法治国,不仅以党的领导为根本要素,还体现于法治对于改革和治党的协调统一方面,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以及与按照法律规范管党治党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除了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外,还提倡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在辩证思维的统一引领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共同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有机整体。

(二)系统思维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不是由各部分的机械相加、简单组合而成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共同构成有序的整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各类发展要素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这样一个注重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的内在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思维首先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身内容上。从认识论来说,“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大系统”[23],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包含了上下、左右、前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1)上下是指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纲领和目标,明确整个大系统运行的正確方向,并且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良性互动的重要枢纽。(2)左右是一方面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系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持续改革发力,推动大系统良性运行,从而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另一方面,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实现目标的坚实后盾,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法治保障。(3)前后是指注重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强调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以贯之的核心领导作用,注重对党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工作。需要把上情与下情、横向与纵向、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寻求最佳切入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思维还体现在对政府工作的具体要求上。一是要用全面的思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发展,注重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二是坚持系统思考,加大力度推进全面改革的有序开展;三是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健全法治机制,建成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四是以系统思维方式进行党的建设和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深度融合,从而与其他几个方面形成强大合力,共同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个大系统最佳运作。

(三)战略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所谓战略思维,是指善于从战略高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的一种思维方式[31]。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顶层设计战略决策的继承和创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胸怀之广阔,战略目光之精准,战略思维之卓越,使其成为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总纲领。

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思维,体现在站在战略的高度,纵览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做到胸有全局,并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厚。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可谓“一荣俱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加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步伐,更是在为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8]21。显然,这样的全局观就是最好的战略思维。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思维,体现在对于历史的传承和时间的延续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的科学理念,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次新的飞跃与创新,是对我党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践行,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指引。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既洞悉国情又把握世界,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从而真正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32]。

(四)创新思维

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治国理政的高度凝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解决社会矛盾、应对金融风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深刻反映出我党的创新思维。

首先,创新思维体现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原来主要矛盾中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了人民对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等的“硬需求”,也包含了对精神世界不断探求的“软需求”。显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满足人民需求、解决发展不平衡矛盾指明了方向。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管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是我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目标的延续,又是结合当前发展新常态进行调整和深化后,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方向所蕴含的战略目标:一是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鞏固执政基础,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三是人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素养逐步提高,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五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创新思维体现在我党进行经济建设和应对金融风险方面。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巨大成就,GDP年均增速达10%,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原有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在改革的深水区继续前行,不仅要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来推动我党的改革步入全新的境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3]为总目标,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理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对经济增长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从而使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创新思维还体现在我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参与全球治理、应对现代社会分裂危机、引领重塑世界秩序而设计的中国方案[34],是“中国梦”和“世界梦”的高度统一。要做好“世界梦”,首先要做好“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正是“中国梦”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是创新社会治理,这意味着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提出了更明确的定位,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落脚点,围绕问题导向和顶层设计,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即顶层设计到全党参与的良性运行,也体现在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双向互动,即通过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政府公信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之中,最终使人民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实现中国梦,从而更好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底线思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底线思维是一种基于最低条件而努力争取主动权,从而获得最佳效果的科学思维。随着我国改革发展日益取得重大进步,在前进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逐步加大。底线思维既能避免因对于矛盾和风险缺乏清醒的认识而导致的冲动莽撞,又能杜绝领导干部因害怕犯错而产生的被动消极心态,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

底线思维首先体现于全面从严治党。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树立共产党员的原则意识、边界意识和高线意识,在面对我国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考验时,既要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追求最佳成效,又要严肃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其次,是加强对每一位党员的政治思想建设、意识形态引导和理想信念教育,防止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因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纪律涣散等问题而产生一系列问题。更需要通过建立底线思维,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标准对党员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方面进行规范,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执行为广大党员亮明底线、红线,从而为我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治国理政提供制度保障[35]。

此外,底线思维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组成部分之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底线在于其明确的范围、目标和任务,“全面”而非“片面”,体现出对全体中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方面的要求和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在对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常态下,通过对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最坏情形进行充分准备,并最终努力获取最好的改革成果。全面依法治国的底线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中,秉持法律准绳、恪守法治底线,确保维护公平正义。

三、以协调推进为总体实践要求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通过其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来形成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思想的基本遵循,就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中,各种因素既是相对于内部自身的平衡状态,又是相对于整体的不平衡状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对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以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方法,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统一整合,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从而实现均衡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8]11。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一)协调推进体现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建设中

在我国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地域和空间差异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因为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所带来的差距更是不断加剧,如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速分化较为明显,部分地区甚至因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矛盾。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区域经济层面具有突出表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成了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中国区域政策的目标也由此更加清晰精准[3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力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进行政策完善和体制改革,从而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全面依法治国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其作用在于通过加强党风建设,夯实我党在人民群众中的牢固地位,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通过四个方面的协同发展,整合我国当前区域发展最新问题,准确提出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新重点,既有“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引领,又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部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联动战略,为区域协调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和清晰的实施路径。

(二)协调推进体现在重大改革举措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改革,在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中凸显了“四个全面”戰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思路。在攻克“三农”问题方面,通过对城乡区域进行差别化协调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从而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保障人民权益方面,通过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对执政队伍的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通过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加强军队的专业化发展。这一系列举措在提高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国家与人民通过司法、执政党和军队的完善而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结。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通过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实现中华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从而达到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改善的目标。通过协调改革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善和发展是一个庞大的整体系统,需要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促使五位一体协调统一的关键因素,正是以统筹协调为实践要求,注重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改变了过去各个领域“单兵作战”的传统局面,形成了“强强联合”,实现了当下与未来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渐进与飞跃的统一,使各项因素在实践的过程中相辅相成、互利共生,从而产生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进。

四、以规范有序为基本方法遵循

马克思主义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发展为基础,是理性的,是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扬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理性观。这种理性总是体现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的跟进,在方式方法层面体现了现代化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了规范有序的基本方法,能使其内部各要素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法治化、规范化、有序化。

(一)建设法治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度体系中的弊端进行改革。法治化与法制化的区别在于,前者较之后者具有更宽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法制化的对象是已形成静态的制度体系,而法治化则是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方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化、完善和规范。

通过推进建设法治化,一方面能提高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形成更加严密完备的制度体系,从而更为牢固地奠定我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发展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法治化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以及修订颁布了90余部党内法规,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都体现出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化理念。坚持法治化,也意味着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各级各类执政队伍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实行制度化的法治化管理,从而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得以顺利实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管理规范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动态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推动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些动态的过程中,各项重大战略举措的具体实施必须通过系统的规范来建立秩序。实际上,规范化的管理是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运行不走样、不变形、不打折的最坚实的制度安排。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方法的规范化。一方面,是对实施举措的主体进行规范,即规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主体思想为核心的逻辑主线,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主体性原则为指导,和以人为本的民本情怀。另一方面,是实施形式的规范化,如“三严三实”是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也是对于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战略举措的规范标尺。“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一系列党的教育实践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评判标尺,为全面从严治党划定底线、红线,从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

(三)执行有序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有序的演变过程。从横向来看,包含了在横向范围的不断扩展、外延的不断延伸。这样的拓展既是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识,又是源于对改造世界的实践总结。从纵向来看,包含了层次的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原来解决吃饭穿衣的问题,演变为如何吃好穿好的问题,再进一步发展为既要满足物质需求,又要提高精神享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有序的发展方式,尤其是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不能一蹴而就。有序化的发展既能化解“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思想,又能改变对改革成果暂时未达预期而产生失望和半途而废的思想。

五、以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发展成效评判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同样是推进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8]50,充分表现党和国家关心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事情为己任,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能切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带来强大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要由人民来评判。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出发,理应从以人民为中心标准、认知标准和人文标准三个维度来评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成效。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标准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评判的根本,是认知标准和人文标准的基础;认知标准主要从人民的认可度和接纳度进行评判,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反馈与检驗;人文标准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进行评判,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要求。

(一)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7]作为一项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在对历史的总结基础之上,抓住了改革发展的脉搏,明确了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充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是评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的首要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的评判标准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民生问题,需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如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如何通过清除体制中的沉疴积弊,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建设;如何通过践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和加强“四风”整治力度,创新干部培养管理机制,推动政治建设;如何通过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推动社会建设;如何通过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如何通过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大幅度提高环保违法成本,推动生态建设,等等,这一切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为老百姓带来具体实惠的重大决策,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评判标准的直观体现。

(二)基于认知标准

广泛的认知度,不仅能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快更好落实的强大推动力,也会成为我国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核心竞争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人民对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党和国家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提出的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又是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指引,持续深入落实举措的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要求进行的有力回应,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必然的结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知度,有助于在新时代加强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知度是衡量人民群众对其内涵及价值诉求的认识和理解度的标准。

提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民群众认知度,一方面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深入学习领会。党员、干部队伍需要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带头加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系统性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力度。为了能加深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应当整合传统主流媒体与网络新型媒体的优势资源,实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与现实举措的大众化、实用化和常态化,真正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人民群众中真学真懂、真遵真用,确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8]。

(三)基于人文标准

一方面,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方式来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当前的发展之中,更是一项长久的使命,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之中,在历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后,最终向共产主义迈进。作为来自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项战略部署与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五位一体”的内在需求和建设保障,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就意味着抓住了“五位一体”建设的关键。而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运用于实践的完善形态,如何能保质保量地实现“五位一体”建设也自然成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评判的价值衡量标准。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体现出以人为最终的价值取向,其发展的起点和终点也必将指向人民的利益。在中国“蹄疾步稳”地迈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工作、薪酬、社会福利、医疗水平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在原来“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39]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4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旨在不断促进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健发展,进一步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打造自然与人文两相宜的生态环境,这一切都将为满足人民的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4-17.

[2]包心鉴.新时代认识维度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J].东岳论丛,2018(2):5-12,191.

[3]王海霞,朱炳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谱写新时代民族复兴新篇章[J].湖北社会科学,2019(2):39-43.

[4]何玉芳.“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19(5):15-17.

[5]公方彬.基于思想体系把握“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J].人民论坛,2019(5):13-14.

[6]成新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8(12):54-55.

[7]张荣华.人民幸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J].治理研究,2018(3):5-12.

[8]武彩鸿.高校“四个全面”宣传话语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65-67.

[9]张筱荣.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微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J].宁夏社会科学,2018(1):58-66.

[10]罗洪,刘纯明.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逻辑看西部乡村治理与协调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20.

[11]胡人斌.“四个全面”的公共治理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18(1):87-92.

[12]罗亮.新时代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路径选择[J].党的文献,2019(1):42-47.

[13]丁相丽.“立德树人”与“四个全面”的统一之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42-45.

[14]唐亚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7-29.

[15]韩同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2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1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9]十八届五中全会26日至29日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5-10-13(1).

[20]曾楠.通过纪念庆典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N].人民日报,2018-06-29(7).

[21]最根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6-10(3).

[22]魏贺,张炜.奏响奋进乐章[N].人民日报,2017-10-17(7).

[23]孟东方.切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的路径[N].光明日报,2016-02-21(6).

[24]侯晓春.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7-04-26(7).

[25]陈小燕.在最近的地方服务群众[N].人民日报, 2018-05-31(5).

[26]王钰鑫.“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研究:兼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针[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4):9-17.

[2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7.

[28]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N].人民日报,2014-07-11(12).

[29]平言.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N]. 经济日报,2015-06-20(1).

[30]詹勇.把握“稳”与“改”的辩证法[N].人民日报,2013-12-17(5).

[31]薄贵利.把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到新水平[N].人民日报,2018-02-02(7).

[32]钟声.拿出勇气,化焦虑为前行动力[N].人民日报,2016-01-07(3).

[3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34]胡月星,赵曾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N].光明日报,2018-06-21(7).

[35]李建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N].人民日报,2017-04-26(7).

[36]陈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1-02(5).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38]乔传秀.真正入心入脑确保即学即行[N].人民政协报,2017-11-08(8).

[39]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N].人民日报,2008-01-06(1).

[40]韩振峰.全面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N].人民日报,2018-03-30(7).

The basic idea of advancing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MENG Dongfang1, LI Siyu2

(1.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P. R.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Party School of CPC Chongqing Municipal Committee, Chongqing 400041, P. R.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not only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CPC to undertake its historic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Following the basic though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advance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n a coordinated manner,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centered on the people, take human needs as the ultimate goal, use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s such as dialectical thinking, systematic thinking, strategic think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bottom line thinking, tak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s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 adopt the basic methods of rule of law, standardization and orderliness, and judge from the people-centered standard, cognitive standard and humanistic standard,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Key words:the new er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he development thought centered on the people

(責任编辑 彭建国)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布局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