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克纳长篇小说的创作流变及研究现状

2020-12-15陈君

文教资料 2020年26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陈君

摘   要: 梳理总结国外研究成熟阶段和回顾国内学术界对福克纳长篇小说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福克納的多部作品,引起了中外学者多重视角的研究。研究内容和角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研究方法的更加多样,要求后继研究者在批判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多维思维空间,丰富观念,创新研究方法以推动研究。

关键词: 福克纳长篇小说研究   福克纳研究   研究现状

作为美国南方历史上著名的小说家,福克纳既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这不只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作品向世界打开了通往南方的途径,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南方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因为他以博大的创作思想、新奇的写作技巧、准确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非凡的语言风格,给世界文坛带来了冲击力,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众多的模仿者和评论者。其中,中国学者对福克纳的文学艺术研究很具代表性,体现了世界福克纳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模。

一、福克纳作品在国外研究的成熟阶段

福克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进入二十一世纪欧美学者对福克纳的研究更加关注将作品中的时间与南方社会、传统与现实及人类的生存等问题联系在一起。随着二十世纪末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现代人从单纯的文学欣赏转向对生存的关注,不可避免地把福克纳的文学艺术同南方人生存状况联系在一起。欧美学者更多地表现为从单纯的文本研究转向为福克纳作品中对现代人生存问题的研究。既体现了欧美学者对内战后南方社会问题的关注,又体现了对当代社会和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个时代的观念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客观性把握,将作品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多层次的独立艺术客体的文艺观念。

在2003年出版由罗伯特·韩布林等人主编的《福克纳在二十一世纪》中收录了多篇论文。如拉伊·安妮·达克所著的《难以忘怀的约克纳帕塔法:福克纳与创伤记忆》,该论文分析了近几年美国学者对福克纳时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他既没有重视过去,也没有排斥现在,而是把二者有机融合。另一篇由帕特克·奥迪奈尔著的《福克纳的将来时:一种瞬时和持续的批评》,提到福克纳在众多场景中都显示了南方的未来,只不过他的未来以瞬时或持续的时态出现,或展现在过去中,或体现在现在中。应该说,这本书的出版化解了人们对二十一世纪的恐惧心理,所收集的论文让人感到既有对逝去的二十世纪的怀念,又有对未来世纪寄予的希望。多罗西·斯特林格2009年在著作《“过去尚未过去”:福克纳、拉森和范·维克腾笔下的种族、历史创伤与主观性》中从文化创伤的视角,提出了美国文学批评传统和当代创伤理论的产生与反对黑人种族主义的创伤经历有着必然联系,对福克纳来说,现在始终要受到过去的影响。当然,多罗西的观点颇具新意,较为符合福克纳本人对南方传统文化的认识。查尔斯·贝克在2001年出版的《福克纳的后殖民主义南方》中,从帝国的核心、人民的两种声音、记忆中的神话崛起、折磨与拯救、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后殖民主义现象及对未来的看法。这种看法既是对南方历史的评述,也是对福克纳文学艺术的阐释,反映了美国学者对南方文化的关注。此外,泰特·哈古德2008年出版了著作《福克纳的帝国:空间、地域和虚构的实质》。这部作品从后殖民主义、文化学和新南方人视角分别分析了作品中种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得出结论:引发福克纳创作动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方神话,因为他在对神话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重新审视后,提出了战后南方人在回忆过去的同时必须面对现实生活。泰特系统地把过去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福克纳作品中一些人物形象在面对过去所表现出的态度,特别是在克服内心矛盾和痛苦之后,他们的目标仍直指南方未来。

同样,传统文化依然在二十一世纪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情也融入了福克纳的研究之中。如大卫·伊凡斯在著作《威廉·福克纳,威廉·詹姆斯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中从实用主义视角分析了以福克纳为代表的美国作家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其中多次涉及历史、现实和传统之间的关系及福克纳对这些问题的态度。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些著作,如玛格丽特·布盖的《威廉·福克纳的遗产:什么阴影、什么污点和什么标记》(2005)、查尔斯·S·艾肯的《威廉·福克纳与南方景色》(2009)等,分别探讨了现代人所关心的主题,如生态、自然、遗产、和平及战争等方面,分析了福克纳作品中对历史的重现,特别是提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处理好南方现实问题的有效方式。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角度来透视福克纳时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同时把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更高层次,展现了更丰富的艺术内涵。

欧美评论者对福克纳的文学艺术进行了细致认真的研究,许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创新性。就研究深度看,一些论文和著作从艺术形式到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为读者了解福克纳的文学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就研究广度来看,有些论文或著作无论是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感受或精神分析理论的阐释,还是从历史、神话、宗教等视角下对文本研究的综合论述,几乎涉及福克纳作品的各个层面。不仅如此,除了从文学和哲学角度研究,对福克纳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视角,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果以外,欧美学界在福克纳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也为我们重新分析福克纳的文学艺术打开了宽广的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福克纳长篇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著作概况

国内学术界对福克纳长篇作品的总体研究主要围绕福克纳的创作思想、福克纳与南方历史文化、福克纳与宗教、神话和哲学、福克纳的妇女观和福克纳的创作艺术等方面展开。这些论文散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和《外国语》等杂志及各大学学报和几家报纸上。

从研究主题和发展历程来看,国内早期的研究者所关注的是福克纳作品中的技巧运用和表现形式,主要从创作技巧和美学等方面研究了福克纳作品中的艺术特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主要是把福克纳作品阐释为南方的缩影,并借助时间对比反映南方过去和现实的差距及对作品人物造成的影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评论者从时间视角和当代文化语境研究福克纳作品中黑人、妇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少数民族角色的演变过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到目前,随着生态批评等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出现和影响逐渐扩大,福克纳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评论者的关注,研究动向更加趋向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国内学者对世界福克纳研究的贡献。当然上述研究反映了国内学者对福克纳作品的接受过程,突出表现了对其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重视过程。

在宏观方面有三部专著,肖明翰的《威廉·福克纳研究》在1997年由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全面介绍了福克纳的生平,讨论了其同南方社会、文化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创作手法等方面透视了创作取向和取得的艺术成就,并且具体分析了包括《喧哗与骚动》在内具有代表性的6部长篇小说。该著作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出了福克纳思想的核心是带有明显基督教特征的人道主义思想,给研究者在理解福克纳作品时提供了一个立足点,有利于福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另外,作者还比较了福氏笔下的昆丁和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另外一部是2004年朱振武的著作《在心理美学的平面上:威廉·福克纳小说创作论》,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从心理美学的视角分析了福克纳成长过程和作品中的表现形式,主要观点是福克纳的过去是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因素造成的,其时间艺术表达了复杂的心理过程。最后一部是李常磊、王秀梅的《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在2010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这是最近一部对福克纳小说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这部专著既包括宏观的理论研究,又包括微观的文本分析,将福克纳及其作品的研究置于美国南方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世界文學发展的思潮下,同时涉及了当前文学批评的一些热点理论,其所提出的“福克纳新历史主义思想”“意识流表现形式”等思想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三、福克纳长篇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论文现状

福克纳所有长篇小说中有关《喧哗与骚动》的论文最多。本节试图从“对时间掌控”视角综述《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时间艺术的论文。1993年高奋在《杭州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的《时间的割裂与错置:〈喧哗与骚动〉的叙述结构与时间艺术》认为,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运用突破了传统时间使用的局限,表现为驾驭想象的变异时空,并融合审美主客体意识以达到创新求变的目的。徐立京1995年在《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发表的《走不出的时间:从昆丁的表谈起》认为,福克纳从时间入手,敏锐地捕捉到集中体现现代人生活危机并使现代人变形的时间表现形式,原因在于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化产业和消费中,人们赖以生存的时间从未像现在这样收尾颠倒和秩序混乱,结果是平面和有序的时间被割裂了,人们只能置身于动荡不定的时空之中,变成无所依托的存在。徐文培等人1996年在《外语学刊》第4期发表的《从〈喧哗与骚动〉看福克纳的时空观》中提出,福克纳在写作技巧上大胆突破时空顺序,在对人物的塑造方面融入了前人研究基础上获得的独到的对时空的理解,使这部小说不仅成为一部关于康普生家族的兴衰史,而且成为一部关于时空这两个抽象世界中最基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探索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方面研究者不仅立足国内,更放眼国际,使我国福学研究能够及时吸收国际上的先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大多数研究者比较注重结合社会历史文化与福克纳的思想来探讨作品,使文本研究更深入。王苗苗2007年在《名作赏析》第27期发表的《浅谈时间在福克纳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着重论述了时序颠倒的叙事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的应用。张福勇2007年在《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发表的《一部关于时间的小说: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认为,福克纳对时间的独特处理不仅有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且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蕴。吕方源2007年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11期发表的《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时间和多角度叙事》中提出,福克纳打破了传统的时空界限,用心理时间代替传统的时空观,表现了人物的时空错位感,且用多视角的叙述方法增强了故事多义性及叙事艺术效果。杨波2008年在《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的《解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时间》中,从顺序、时空和频率三部分对该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探讨了这部作品的时间主题。李宁等人2008年在《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发表的《开放的结构多元的意义:〈喧哗与骚动〉叙事中的时空艺术》中认为,福克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拓展了传统文学的内涵,对传统叙事构成了变革性的挑战。

在作品评析方面,吴童在2000年11月由当代外国文学出版的《魔怪形象之画廊——小议福克纳小说中的怪诞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以昆丁和达尔等人物为代表的典型现代“病例”探讨了这些“怪诞”人物的“病因”。易晓明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喧哗与骚动〉的历史感之建构》(《外国文学评论》,2003,2)认为《喧哗与骚动》因为运用了碎片化与完整性对立、转换与统一的结构与叙事手法,所以做到了不直接书写历史而又成功地表现出丰富的历史感。福克纳“向后看”的历史意识和伯格森哲学“心理时间”和意识流动性的理论,奠定了小说叙事艺术基础。此类文章有朱振武的《福克纳对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7)、黎明的《论福克纳小说的结构艺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1)、朱宾忠的《叙事比故事更重要——论威廉·福克纳对叙事角度多元化的追求》(《武汉大学学报》,2006,11)、刘道全的《论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国外文学》,2007,5)与葛纪红的《福克纳小说意象的审美解读》(《国外文学》,2011,1)等。

四、结语

欧美评论者对福克纳及其作品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表现了南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异化、种族、暴力、死亡等突出问题。国内学者对福克纳的研究可以说涉及范围广,既有宏观理论探讨,又有具体文本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文学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固然,福克纳作品充满了悲剧性的气氛,但即使在一些悲剧性事件中也或多或少地透露出微弱的人性光芒,如同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致辞中提到了“一丝微弱声音”依然反映了人类不朽的论断一样,南方人的希望始终流淌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之中。对我国学者来说,感悟到福克纳的文学艺术真谛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仔细体会那些悲剧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刘建华.北京福克纳国际研讨会综述[J].国外文学,1998(3).

[3]潘小松.福克纳:南方文学巨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

[4]李文俊.福克纳评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5]刘侟波.南方失落的世界:福克纳小说研究[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