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个思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2020-12-15彪,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余 彪,付 云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1)

1 “五个思政”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湖北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要求,2017年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督查大调研,提出“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等“五个思政”。“五个思政”工作案例获评湖北省第二届“湖北改革奖”十大项目奖和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2 “五个思政”的构建

2.1 “五个思政”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归属于实践范畴,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主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高等教育恒性不变的本质功能是育人育才,通过科学的“教”和“育”,为学生成人成才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潜质潜能的世界,进而实现全面发展。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马克思哲学指出,交往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交往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双向互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立之初,就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革命战争时期,坚持用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教育部队,夺取了武装革命斗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全国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们党的突出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战略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提供了价值指针和基本遵循。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厚值于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关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方面,如:“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己及人”“厚德载物”的“持生”规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关于尊师重教方面,荀子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①《学记》则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②韩愈指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唯有尊师重教,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未来。关于人才培育理念方面,强调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荀子指出:“不教无以理民性……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④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把握规律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涉及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与内容,以及教育环境等要素,相互之间构成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厘清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还需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不断吸收思想政治工作新理论、新经验、新工具,注重在实践中创新。如果违背了这些工作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 “五个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直接影响到如何培养人的落实。“五个思政”聚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等方面,构建“五个思政”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1.学生思政是客体。学生思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价值塑造方面,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在知识传授方面,把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审美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育人的全过程,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在能力培养方面,强化实践育人,加大实习、实训、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鼓励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支教、开展社会调查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体验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2.教师思政是主体。教师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思政聚焦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提升吸引力等方面,建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队伍建设。从信念、党性、教学水平、入门门坎等多方面抓实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学养深厚、了解青年、善于表达的专业教师团队。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作用,将课程育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引导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思政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帮助思政理论课教师了解掌握国内外形势、重大社会问题及宣传教育口径,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教育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梦。

3.课程思政是载体。课程思政指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形成育人协同效应。一是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并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推广一批思政名师示范课堂,推动各地各部门负责同志到高校讲思政课。二是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导向。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改变过去重专业知识讲授、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实现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推动在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每门课程都承担育人任务,让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责任。三是强化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管理。改革课堂教学和强化教学实践相结合。分类编写课程育人大纲,努力使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课堂教学聚焦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行专题化和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建设思政课优质资源平台,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

4.学科思政是介体。学科思政指的是在系统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同时,重视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互融贯通、联动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政课教学“两张皮”现象,将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学理支撑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推动科研成果与课程建设相互转化,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加强学术诚信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新的理论资源。

5.环境思政是“环体”。环境思政是指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网络阵地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一是推进文明校园建设。通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行动,优化校园育人环境,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场所和成长环境。二是推进文化育人。注重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作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涵养学生的心灵,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三是推进网络育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群体虚拟社区的出现,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集散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领域和新形态。针对网络的特点,通过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形式、新方法,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新规律,着力打造一个学生喜欢、学习需要、学校放心的网络平台。

2.3 “五个思政”系统化建设

从宏观层面来看,“五个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五个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路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过程。“五个思政”落实“三全育人”理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主体、载体、介体、“环体”育人规律,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一个系统,既是推动“三全育人”落地的“实践篇”,也是攻坚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项目化”。“五个思政”系统化建设主要有以下特点(见图1):

图1 “五个思政”系统化建设

1.系统性与协同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五个思政”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受教育者等五个方面,“五个思政”各要素和各环节相互配合、协同一致,形成良好的结构,发挥育人功能。同时,“五个思政”不是孤立封闭的,需要动员各行各业共同来做,需要各个方面共同来抓,构建起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一体的思政政治教育模式,确保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协同性,真正构建起“全员”育人的格局。

2.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五个思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经验总结,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计划和方案。“五个思政”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反复出现的丰富经验的理论抽象,它透过现象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具有理论性的特点。“五个思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价值,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有益的实践探索。

3.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导地位。“五个思政”把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面对社会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挑战,考虑不同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的差异性,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多样性的统一,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3 “五个思政”的实践探索

2018年5月,湖北省在高校推进“五个思政”改革试点,首批全省有15所高校入选。推动实施“五个思政”以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理念,以“五个思政”为内核,构建起系统完备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更加积极主动、持续加强改进的态势。

1.学生系统培育。“学生思政”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结合点,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任务。近年来,湖北省涌现出华中科技大学“胡吉伟班”、长江大学“10·24”英雄班等班级,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支教队连续4年7批队员赴藏支教,30多名学生扎根西藏、筑梦西藏。华中师范大学陈春林、中国地质大学王奉宇、武汉理工大学黄莺入选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仅2019年就有51.3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社会实践,4.2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第七届世界军运会。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

2.教师系统培养。 “教师思政”,让信仰者讲信仰,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全省高校落实全员育人要求,倡导院士、资深教授、知名专家走上讲台为本科生上基础专业课程,落实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培训、双重考核制度,实施高校辅导员专项绩优奖励,举办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涌现出武汉大学余功茂、华中科技大学崔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等一批师德楷模。武汉大学金筱萍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十大影响力标兵人物,华中农业大学辅导员祝鑫入选“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涌现出了一系列标兵人物和荆楚楷模,他们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

3.课程系统融入。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把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武汉大学六院士同上一门课,20多年常讲常新,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湖北经济学院打造《当代中国》,多专题、多维度阐述当代“中国话语”与“中国图像”,促使青年学生勇于担负使命。武汉纺织大学构建全覆盖课程思政体系,实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程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学生的“点头率”“抬头率”“满意率”明显提升。

4.学科系统建设。“学科思政”以学科德育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支持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双一流的重点建设,更加巩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优势。我省高校分别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选集(1920-1927)》等研究成果。

5.环境系统构建。“环境思政”润物无声,育人氛围更加浓厚。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选树了300多个校园文化品牌,2所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文明校园。华中农业大学在校园标志性文化景观中植入“耕读”元素,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武汉大学“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亮相央视,“青春·为祖国歌唱”在网络上深受学生喜爱。净化育人氛围;武汉科技大学精心打造“沁湖文化带”,学校文化长廊和廉园相继落地。“一校一品”形成气候,涌现出武汉大学《西望乐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地之光》、武汉音乐学院《编钟礼乐》等原创文化精品。

4 展望及建议

1.持续发挥“五个思政”育人内核作用。进一步聚焦“五个思政”育人内核,探索拓展“十个育人”载体,扎实抓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推动高校在体制机制、实施体系、条件保障、考核管理等方面深耕细作。建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中心、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研究中心、实践育人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等机构,积极打造“五个思政”系列智库。

2.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研究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力争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方面取得创优突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实效性和指导性。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新思想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凝聚社会力量,实行“开门办思政”。

3.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一是建设高校大数据共享平台。按照“互联网+育人”要求,建立起高校大数据平台。支持各高校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教务、学工等与师生事务相关的核心网络共融、共通、共享。二是实施校园新媒体建设工程。强化对高校新媒体和重点自媒体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着力建设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打造一批新媒体网络文化产品创作工作室,研创一批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推出一批网络思政课程,培育一批正面引导的校园红色网络“大V”,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量。通过“加强领导”“积极引导”“重点指导”和“注重疏导”,始终把握好校园网络文化的政治方向,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4.全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选用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高标准,严把政治关、业务关,同时按照教学研究的实际水平选用新进教师。建立和完善退出机制,对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敬业精神差的要尽快分流,对立场观点不与中央保持一致,甚至公然传播错误观点的教师,要调整清理。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力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完善国家示范培训、各地分批轮训、高校全员培训的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

注释:

①丁荣凡.中华对联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85.

②“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出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自韩愈的《师说》

④“不教无以理民性……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此句出处:《荀子·大略》。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