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场酮病监测分析

2020-12-15温富勇田雅莲于桂芳李会芝

中国乳业 2020年9期
关键词:奶牛场合计奶牛

文/温富勇 田雅莲 于桂芳 李会芝

(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密云综合试验站)

酮病是产后奶牛主要的代谢性疾病,也是影响奶牛生产水平的重要疾病。近年来,规模化奶牛场已将产后奶牛的血酮监测纳入兽医的日常工作流程,定期对产后奶牛监测血酮值,以预防亚临床酮病。但是,目前一些血酮监测分析文章主要来源于特定的试验,存在时间短、牛群体范围窄等缺陷。因此,团队跟踪一定规模的奶牛场,对所有产后奶牛在一年中寒冷、炎热、潮湿、干燥等不同气候条件下,及产后不同阶段监测的血酮值进行归纳分析,数据真实全面反映产后奶牛的血酮值变化,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意义。

1 奶牛场的基本情况

2004年建场,2019年初存栏1 832 头,其中泌乳牛891 头、干奶牛105 头,平均日产奶量34.5 kg。新产牛主要日粮结构为燕麦2.0 kg、苜蓿2.5 kg、青贮15.0 kg、啤酒糟1.5 kg、其他精料21.7 kg。

images/BZ_67_261_2160_2221_2275.png月份 产犊数(头)产后天数(天)监测头次数(次) 平均血酮值1.20 mmol/L≤血酮值<2.00 mmol/L 血酮值≥2.00 mmol/L头次数(次) 占比(%) 头次数(次) 占比(%)1 82 3~21 466 0.785 54 11.59 12 2.58 2 86 1~14 281 0.749 45 16.01 3 1.07 3 72 0~14 226 0.646 23 10.18 5 2.21 4 47 5~14 159 0.664 16 10.06 3 1.89 5 63 5~14 145 0.826 24 16.55 1 0.69 6 95 5~14 234 0.934 63 26.92 23 9.83 7 95 5~14 191 1.090 51 26.70 26 13.61 8 94 5~-14 231 1.060 72 31.17 30 12.99 9 78 3~14 199 1.220 85 42.71 35 17.59 10 88 1~14 233 0.778 37 15.88 12 5.15 11 88 2~14 236 0.764 26 11.02 6 2.54 12 85 3~14 193 0.737 26 13.47 4 2.07合计 973 / 2794 0.854 522 18.68 160 5.73

表2 产后不同阶段奶牛的血酮值监测结果月份 监测头次数(次)血酮值≥1.20 mmol/L 0~7天,血酮值≥1.20 mmol/L 8~14 天,酮值≥1.20 mmol/L头次数(次) 头次数(次) 占比(%) 头次数(次) 占比(%)1 466 30 10 33.3 20 66.7 2 281 45 20 44.4 25 55.6 3 226 23 11 47.8 12 52.2 4 159 15 4 26.7 11 73.3 5 145 24 8 33.3 16 66.7 6 234 63 23 36.5 40 63.5 7 191 51 20 39.2 31 60.8 8 231 72 21 29.2 51 70.8 9 199 85 38 44.7 47 55.3 10 233 37 15 39.5 22 59.5 11 236 26 10 38.5 16 61.5 12 193 26 10 38.5 16 61.5合计 2794 497 190 38.2 307 61.8

images/BZ_68_261_1534_2219_1621.png月份 产后天数(天) 监测数(头) 1.20 mmol/L≤血酮值<2.00 mmol/L 血酮值≥2.00 mmol/L头次数(次) 占比(%) 头次数(次) 占比(%)6 15~32 5 2 40.0 0 0.0 7 15~49 78 34 43.6 17 21.8 8 15~49 52 51 98.1 14 26.9 9 15~47 49 49 100.0 15 30.6 10 15~39 29 14 48.3 9 31.0 11 15~32 22 16 72.7 4 18.2 12 15~31 29 19 65.5 3 10.3合计 / 264 185 70.1 62 23.5

images/BZ_68_261_2317_2220_2401.png时间(月) 检测数(头) 15~21 天,酮值≥1.20 mmol/L 22 天以上,酮值≥1.20 mmol/L头次数(次) 占比(%) 头次数(次) 占比(%)6 5 2 40.0 3 60.0 7 78 13 16.7 21 26.9 8 52 27 51.9 24 46.1 9 49 15 30.6 34 69.4 10 29 14 48.3 15 51.7 11 22 11 50.0 11 50.0 12 29 14 48.3 15 51.7合计 264 96 36.4 123 46.6

images/BZ_69_261_498_2218_584.png产后天数(d) 监测数(头) 血酮值≥1.2 mmol/L的奶牛数量(头) 占比(%) 平均血酮值mmol/L)5 181 70 38.7 1.03 6 189 55 29.1 1.02 7 210 71 33.8 1.08 8 212 60 28.3 0.96 9 184 60 32.6 0.97 10 185 44 23.8 0.88 11 209 59 28.2 0.9 12 159 37 23.3 0.81 13 163 34 20.9 0.86 14 184 63 34.2 0.79合计 1876 553 29.5% 0.93

images/BZ_69_261_1354_2219_1441.png产后天数(d) 监测数(头) 血酮值≥1.20 mmol/L的奶牛数量(头) 平均血酮值(mmol/L)15 25 14 1.46 16 25 19 1.75 17 19 13 1.7 18 13 11 1.64 19 27 23 2.26 20 15 11 2.05 21 19 14 1.73 22 23 19 1.75 23 22 20 2.06 24 14 12 2.14 25 17 15 1.9 26 12 12 1.98 27 8 8 2.1 28 7 7 1.7 29 12 12 1.96 30 5 5 4.4 31 6 6 2.1 32 7 6 1.5合计 276 227 2.01

2 2019年产后奶牛血酮值检测

2.1 监测流程、酮病防治判定标准和试剂

2.1.1 监测流程

一是对分娩后5~14 d的奶牛进行血酮监测;二是对兽医临床观察到的精神不振、采食少的奶牛进行监测。

2.1.2 防治判定标准

血酮值在1.20~2.00 mmol/L的奶牛,瘤胃灌服生糖前质丙二醇、钙、磷和口服补液盐;血酮值≥2.00 mmol/L时,在灌服的基础上静脉补充葡萄糖对症治疗。

2.1.3 检测试剂

检测试剂为北京怡成生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2.2 血酮值数据分析

2019年全年共监测产后奶牛2 794 头次,监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7、8、9月血酮值≥1.20 mmol/L的占比数、月平均血酮值均高于其他月份,表明夏季热应激对血酮值有较大影响。

2.3 产后不同阶段血酮值监测结果

对牛场血酮值数据按照产后0~7 d和8~14 d两个阶段进对比分析(表2)。从表2看出,产后8~14 d的血酮值占比高于产后0~7 天。

2.4 有临床症状奶牛血酮监测

6月开始,针对夏季酮病多发情况,在常规的产后5~14 d监测基础上,将产后15 d以上,临床观察采食减少、精神不振的奶牛纳入监测范围进行检测,结果见表3、4,从中可以看出,产后15 d有采食减少、精神不振等临床症状的奶牛酮病监测大于1.2 mmol/L仍占一定比例,这阶段的血酮监测不能忽视。

2.5 产后每天血酮值情况

产后5~14 d血酮监测结果,见表5。产后5~14 d这阶段监测的血酮值占比29.5%,这阶段是产后防治酮病的关键期。

产后15 d以后有临床症状牛的监测结果从表6看出,对产后15 d有采食减少、精神不振等症状的牛需做好血酮监测。

3 小结

3.1 奶牛产后0~7 d血酮值≥1.20 mmol/L的数量占到38.2%,因此,对新产奶牛及时通过瘤胃灌服补充生糖前质丙二醇、钙、磷和电解质等的措施尤为重要。

3.2 6—9月,血酮值≥1.20 mmol/L的检出率42%,显著高于其他月份,说明夏天热应激对产后奶牛血酮值有着明显影响。

3.3 从每天血酮监测数值看,在做好产后5~14 d血酮监测的基础上,不能忽视产后15~30 d的监测,重点是血酮值≥2.00 mmol/L的奶牛和临床观察采食少、精神不振的奶牛。

猜你喜欢

奶牛场合计奶牛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2020年4—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2019年7—9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2019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Floating dairy farm 漂浮奶牛场
奶牛吃草
真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