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建构道德与法治拓展式课堂

2020-12-15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

教书育人 2020年31期
关键词:情怀法治道德

杨 艳 (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构筑以生为本的课堂。以生为本的课堂主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学习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活动,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拓展式课堂的特点是注重教学知识的延伸,为学生提供各种拓展学习资料,引导他们展开主题探究等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一、尊重个性理解,情怀要拓展

在拓展式课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个性化理解,提倡学生平时多接触一些展现家国情怀的拓展资源,并发动他们结合其间的人物进行个性化理解,说说这些人物为何要如此选择,并思考自己会如何抉择。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互动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并分享心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以生为本,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也起到了拓展的效果。

在学习“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时候,除了带领学生了解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内容以外,还要引导他们进行拓展,教师可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追求和平和发展的国家。在拓展阅读中链接历史素材,给学生介绍中国唐朝时期和西域各国之间的通商来往;对照西方殖民了解一下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如何将和平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带到了世界各地。在这些拓展资料的阅读中,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推崇和平和发展的国家。阅读中学生的情怀便得到了拓展,提升了家国情怀。拓展的步伐不止于此,教师可将学生的目光拉到当代,了解一下当今社会中国维和部队在世界上担当了怎样的责任,如何尽力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结合古往今来各种不同的资料,学生提升了认识,更好地提升了家国情怀。

在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资料创设情境,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生发个性化理解,有助于学生拓展情怀,提升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围绕情境展开互动交流也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交流的热情随之高涨。

二、联系生活经验,边界要拓展

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构筑拓展式课堂时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尝试分析问题。这样能做到边界拓展,将课堂知识拓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学无止境”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尝试将课堂学习的边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去。“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积极学习新知识的人呢?你能否说说生活中的例子呢?再谈谈积极学习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如有学生提出:“我有一个表哥,可以说就是学无止境的代表。他读中学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所以只考上了一个技校。但是他在技校中逐渐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态度渐渐地改变了,不仅考了职业证书,而且还自考上了本科,因此得到了公司的破格重用。”在这样的互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学习对生活的重要性。此时借机让学生说说这些事例对自己有什么启迪,并讨论一下自己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压力,有什么缓解压力的好方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拓展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践过程,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到各种实践活动中。这样就能打通课堂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生拓展认识,让学生认识到要将道德与法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开展主题探究,深度要拓展

以生为本的课堂讲究组织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进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阵地中,促使其自觉地感受学习的快乐,提升人文素养。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学习的深度也各不相同。在拓展式课堂中还要做到在深度上拓展,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尝试自主解决有难度的问题。

学习“公民基本义务”时,引导学生结合公民应该承担哪些义务这个问题展开主题探究的活动。在活动中设置若干难度不同的题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最合适的题目展开探究。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给其展示义务教育、兵役登记等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内容展现了哪些公民义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给其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如说说公民为何要依法服兵役,如果有人在服兵役的过程中因为惧怕劳累而当了逃兵,应该如何处理,是否要对他们做出相应的处罚。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组织他们上网自主收集各种资料,说说中国公民要履行哪些基本义务,并思考为何要履行这些义务。这样的主题探究由浅入深,学生能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步步探究,最终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基于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这样就能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学生,让积极主动的学生带动学习被动消极的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向着思维的更深处拓展下去,主题探究的效果就会立竿见影。

四、链线网络资源,视野要拓展

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还是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视野较为狭窄,要构筑拓展式的课堂,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视野上拓展开来。若能链接各种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围绕社会时事展开讨论,结合热点新闻进行评论,则能让学生的视野更为宽阔,有助于他们凸显出自己的主体性,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样也能更好地构筑以生为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在学习“法律伴我们成长”的时候,可以采用连线网络资源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组织他们上网搜索,了解有哪些法律能保护未成年人,寻找一些与之有关的热门话题,围绕其展开讨论。如结合“家暴”这个主题,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热点新闻,如让学生阅读新闻“黑龙江4 岁女童疑遭继母殴打昏迷”,思考这则新闻中继母的行为是否违法,思考为何该儿童长期受到虐待,但是却没有人施以援手。再从这个新闻拓展开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家暴”的问题,讨论家长是否可以体罚孩子,分析用体罚的方式“教育”孩子,是否也属于家暴。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他们的视野从课堂内拓展到了课堂外,认识更为深刻,学生对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以生为本的课堂要面对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所以在组织学生拓宽视野时也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点,设定各种不同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自主搜索的活动。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也能感受到拓展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展开多元融合,学科要拓展

不少学生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不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出人文主义,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和语文、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融合,将自己在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有用的学习资源,进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青春飞扬”“青春萌动”“青春的情绪”等系列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变化,认识到这是成长的表现,学会泰然应对这些变化,并思考应该如何以更好的面貌投入到青春洋溢的生活中。在这样的学习中,若能将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结合在一起,就能让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对青春的感悟也会更为真切。教师首先给学生推荐一些和“青春、朝气”等有关的诗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说说阅读感受。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相信未来》等都是不错的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品读这些作品,谈谈对青春和未来的感受。“在年少的时候,我们可能面对很多的困难,面对很多挫折,你能否像《相信未来》中所说的那样始终相信未来,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说说自己现如今面对了哪些困难,在阅读了这些诗歌后是否得到了启迪,能否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如有学生提出:“我将来想要当一个画家,虽然我知道画家可能生活十分清贫,但是我依然不会放弃,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实现梦想。”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观察学生在青春期是否存在各种问题,并搜索是否有相关的诗歌。如当学生出现情感问题的时候,阅读《致橡树》能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在学科融合的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在学科融合的活动中,学生发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就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挖掘学科融合点,在自主性学习中展现出独特的创造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其自主参加到活动中。如此便能促使学生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和思考问题,探究如何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是以生为本的拓展式课堂,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情怀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少女情怀总是诗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