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020-12-15李俊开

云南农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育农民培训

李俊开

(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南昆明 650034)

昆明市自2014年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以来,培育了数万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乡村社会科学治理发挥了示范、带动、引领作用。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职业农民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培育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管理制度不健全、政策性扶持措施欠缺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也难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道路上,全国各地都在探索适合自身的方法和实现目标的路径。关于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吕佳[1]学者从制定培育内容、创新培育方式、强化培育监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袁素平[2]学者重点强调了培育体系、制度环境、资格准入对培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性;何欣[3]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有利于职业农民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政策建议,这些研究角度新颖、措施全面,为各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了参考。在学习借鉴同行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职业农民需求,分析制约职业农民培育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性扶持等方面提出对策,旨在通过与同行交流讨论,引起社会各界重视来推动和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性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把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职业农民发展好、扶持好、服务好。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管理

(一)培训情况

2014年,昆明市在西山区、富民县、嵩明县、宜良县、石林县、寻甸县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 790人(其中2014年1308人、2015年1456人、2016年2704人、2017年2379人,2018年2943人)。按照《昆明市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将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 000人,其中包括生产经营型7000人,专业技能型1500人和专业服务型1500人。

(二)认定情况

截至2019年7月,全市认定新型职业农民6786人,其中初级6188人,中级483人,高级115人。(数据来源于昆明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农民培育统计)

(三)职业农民构成及分布情况

在培训和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绝大多数是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村“两委”人员占10%左右,参训学员中以小学文化居多。以2018年为例,小学及初中人员2030人,占培训总数2943人的68.97%,高中(中专)692人占培训总数的23.5%,大专及以上221人占培训总数的7.5%。总体来看,参训学员文化、学历、学识水平在逐年提高,未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落实,会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中。从性别比例看,在全市参加培训的2943人中男性1699人,女性1244人,男女比例为1.366∶1,呈现均衡态势。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职业农民技术需求供给机制尚未建立

通过对职业农民的调查发现, 22%的职业农民有技术提升愿望和技术帮扶需求,但由于发展水平和自身能力的局限,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高技术含量科研成果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在短期内解决,这几乎是90%左右职业农民的“瓶颈”。

1.职业农民自身研发能力严重不足。昆明市的职业农民大部分是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与普通农民相比有一定的发展能力,但与真正的市场主体相比,无论发展水平、市场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尤其在技术研发能力方面更显薄弱。一些职业农民在组建专业合作社的时候,更多原因是共同开发市场、争取政府支持、降低生产成本,而不是科研研发和技术创新。因此,合作社没有配备专职的技术员、试验场地和试验器材,技术力量更多依靠上级农科推广部门不连续、不系统、不定时的技术培训。自身研发能力的欠缺成为很多合作社的“痛点”,而少数想实现技术突破的职业农民只能冒着“水土不服”的风险从外地引入,在增加成本的同时还承担着失败风险。

2.技术帮扶有效供给不够。目前对职业农民的技术帮扶主要有3种:一是农技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这类培训通常视举办单位的培训计划、推广内容及农户共性需求而定内容、时间,学制不固定,培训效果也因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实践经验和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程度存在差异。通常培训时间较短,知识不系统,难以较好解决职业农民面临的生产上的困难,更难以支撑职业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技术试验和创新。二是农业生产受灾后的应急性技术帮扶。这种措施主要针对农作物受灾(洪涝、干旱、冰雹、病虫害等)后和动物重大疫情等而成立的应急专家组。这种应急性技术帮扶对恢复农业生产秩序、减小损失、解决特殊问题、帮助受灾户重建信心等方面有一定帮助,但是这种措施应急性强,难以解决农户的持续性、关键性、系统性技术难题。三是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帮扶团队。如科技增粮、高产创建工作组等,这种团队主要针对特定的农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战略性农作物,而在小众的经济作物、特种养殖上尚未组建,而新型职业农民大多从事经济效益更好的蔬菜、花卉、水果、药材及特色养殖等产业,因此这种技术帮扶对职业农民的技术创新帮助有限。

(二)助力职业农民成长的政策制度尚未形成

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遴选、培训、认定,更要扶持和跟踪服务,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了扶持,以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由于起点低、发展慢,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对职业农民的政策性扶持比较于培训认定相对滞后。截至目前,扶持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要形成系统性的扶持政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对职业农民需求抽样调查中发现,资金扶持占36%、市场问题占23%、基础设施占11%、社会福利占2%、土地资源占6%,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职业农民不仅需求多元,而且最关心的3个问题排序分别是资金、技术和市场,这些问题也是在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路径分析

(一)建立对职业农民技术需求的有效供给机制

1.完善科研对接需求机制。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应引导成立对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协会、联合会、创业联盟组织等公益性平台。一方面通过协会的力量来支持和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共同开发市场,抱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协会搭建起职业农民与各级技术推广与研究部门之间沟通、联系、对接的桥梁,从而实现职业农民的技术需求与各技术推广研究部门科研攻关、推广计划有效衔接,科研部门为职业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职业农民为科研部门提供科研试验和成果转化条件,双方各取所需,共谋发展。

2.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习总书记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充分肯定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展职业农民技术帮扶可以借鉴禄劝、东川、寻甸脱贫攻坚中科技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做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中的专业技术干部和其他有技术专长的人才选定为职业农民技术特派员,结合职业农民实际的技术需求进行精准帮扶。这不仅能有效满足职业农民的技术需求,帮助其快速发展,还能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田间地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

3.健全职业农民技术能力认定考核办法。内外因辩证原理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职业农民也是如此。如果职业农民自身不掌握技术,不具备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无论外界怎么帮扶,都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提高和加强职业农民自身技术能力建设十分关键。首先,各县区政府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作为职业农民考核认定、核发证书的主管单位,应健全和完善不同等级职业农民的技术考核办法,在现有职业农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和强化技术认定和考核指标,把技术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为核发职业农民证书的关键指标。坚持技术导向,通过考核来倒逼职业农民加强自身技术能力建设。其次,行业指导单位应加强对职业农民技术能力的培训。合理设置课程,坚持问题和实践导向,把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提高职业农民技术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不断提高职业农民自身的技术能力。

(二)健全支持职业农民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1.强化对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项目扶持。一是建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为职业农民发展产业提供扶持。长期以来,职业农民作为新型经营主体由于起步晚、发展慢等原因,在申报政策性产业扶持项目时很难与其他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竞争,加之一些部门在项目扶持时更倾向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导致新型经营主体能得到有效资金扶持的几率很小,严重制约着职业农民的产业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推动下,建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支撑农村产业兴旺,促进职业农民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是规范土地流转政策。在对职业农民产业发展的问卷调查中,有6%的职业农民希望政府出台更加规范的土地流转政策来保证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双方权益。

2.增加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提高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增强职业农民证书对参训农民的吸引力,是提高职业农民参训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关键措施。一是建立职业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强化宣传、表彰和政策支持,增强职业农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对已获得技术职称的职业农民,应逐步加大其在参加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子女入学、城市落户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在技术方面体现参训与不参训的区别,在实际获得方面体现有证和无证的区别,切实增加证书对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二是探索职业农民技术职称与基层农技推广员、科技特派员相挂钩的培育制度。参训学员在获得县区政府职业农民认证并通过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考核,可以作为凭据优先被聘用到当地的一些公益性岗位上,获取一定的劳酬,增强职业农民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

3.降低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风险。相比其他创业群体,职业农民创业虽然门槛低、投入少,但是由于自身在管理经验、抗风险能力、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不足,使得职业农民创业风险增大。为把昆明市职业农民培育好,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应研究和出台一些帮助职业农民降低创业风险的措施和办法。一是提供职业农民创业便利化措施。开设新型经营主体创业绿色通道,提供便利化一站式办事流程。有条件的县区应创建职业农民创业园区,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对进入创业园区的职业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政策咨询、集中办理证照等服务。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在农业用水用电方面给予优惠和政策性支持,减轻职业农民创业负担。二是搭建服务职业农民创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探索职业农民产业贷款与征信记录、信用评级、还款能力相结合的贷款审查机制,适当放宽贷款担保、抵押质押在银行贷款审核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及时帮助职业农民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可以借鉴一些地区对职业农民贷款给予贴息和低息的办法,适当降低职业农民贷款融资成本,减轻还款压力。三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普惠率和覆盖面。强化农业保险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保险试点范围。研究制定标准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和保险服务制度,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做到该保则保,应保尽保。改善现有的农业保险模式,对保险公司开发险种提供经营补贴,支持保险机构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三农”保险产品,降低职业农民生产风险,让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真正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促进农业生产。

猜你喜欢

培育农民培训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