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篇的衔接连贯对比分析文学翻译

2020-12-14袁伟伟

锦绣·上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国际、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翻译学者们对翻译本质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它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本文主要从语篇的衔接连贯理论的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三个不同版本的节选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翻译本质;语篇的衔接连贯理论;《了不起的盖茨比》

引言

语篇这一翻译单位概念诞生于1958年,主要指一个语义单位,一个由小句或小句复合体构成的语义连贯的整体,它可以是篇章(text),也可以是话语(dis- course)。[1]语篇分析主要指语意连贯,尤其是句子表达最为重要。如果句子条理不清、语义不明,将会极大地影响译者的翻译质量。语篇分析要求以意思连贯且合乎语法的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而不能孤立地分析一个句子。通常来说,语篇分析一般从衔接与连贯两个方面展开。[2]本文接下来将从语篇的衔接连贯角度,对比分析吴建国教授、姚乃强教授、董继平教授三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译作的前三章。

1.语篇的衔接连贯

功能语言学派Halliday和Hason 在《英语中的衔接》中将衔接分为照应、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五种,前四种通过语法手段来实现,词汇衔接则通过词汇手段实现。 他们认为语篇的连贯有两个方面,即语境的连贯和自身的连贯,且读者能够自动识别语篇的连贯。[3]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语用差异,这种连贯通常以逻辑连贯、结构调整、补充完整等手段来实现。

1.1指称

指称通常指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在英汉翻译中,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所以有时为了使翻译的文章更加简洁流畅,人物情感更加饱满,会经常在译文中使用代词来指代上文中出现过的词语。

例."Is it a boy or a girl?" she asked delicately.

"That dog? That dog\'s a boy."

"It\'s a bitch," said Tom decisively. "Here\'s your money. Go and buy ten more dogs with it."

吴:“是小子还是姑娘呢?”她嗲声嗲气的问道。

“你是说这条狗吗?这条狗是公的。”

“这是条母狗,”汤姆斩钉截铁地说,“给你钱。拿着这钱再去买十条狗吧。”

姚:“这狗是雌的,还是雄的?”她细声细气的问道。

“这狗是雄的。”

“是只母狗,”汤姆肯定地说。“给你钱。用它再去批购十条狗。”

董:“这只是公狗还是母狗呢?”她关心的问道。

“那只狗吗?那是公狗。”

“那是只母狗,”汤姆断然地说道,“给你钱,再去买十只狗吧。”

分析: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出现的代词“boy、girl、dog、bitch”指的都是狗。“boy、girl”这两个词是由汤姆的情人,默特尔在买狗的时候说的,此时的她是一种装摸做样的姿态,姚乃强教授和董继平教授都是直接翻译成了“雌雄、公母”,感情非常平实,而吴建国教授则翻译成了“小子和姑娘”,将狗拟人化的说法,更加能衬托出此时默特尔的矫揉造作,更加有画面感。

1.2结构调整

英汉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造就了他们审美观和语言思维逻辑的差异,形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语言习惯。由此,在进行英汉互译的时候,常常需要译员对文章的表达进行结构调整,以此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this is mine: I am one of the few honest people that I have ever known.

吳:这就是我的德行:我所认识的诚实的人本来就很少,而我自己恰恰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几个诚实的人当中的一个。

姚:我的美德是:诚实。我是我所认识的为数不多的诚实的人中的一个。

董:这就是我的美德:我就是我所认识的极少数诚实者当中的一个。

分析:将原文分成两部分:I am one of the few honest people和the few honest people that I have ever known。其中the few honest people是连接两部分语义的关键词,所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要先调整句子结构,将其意义分别放在两个短句中,使汉语表达更加饱满。其中,姚教授是先将关键信息译单独成了一个词语做短句,先译出了“诚实”,后又将整个句子的意思译作一句话;前半句简洁明了,后半句虽在句意上对结构进行了调整,但表达形式却显得比较啰嗦,一句话中一连出现多个“的”字,译文读起来 “拐弯抹角”,让人觉得既读懂了这句话,又不懂这句话重点到底是要讲什么;相比较之下,董教授的结构调整和表达都较为流畅自然,原文意思也都表达出来了;吴教授将原文一句话拆分成译文的两句话,分别表达原文的两层含义,三者相比,吴教授的表达最佳。关于这句话的翻译,我认为也可以译为“我所认识的诚实的人本来就很少,而我自己恰恰就是其中一个。”

1.3逻辑连贯

从语篇的完整度看,译文首先要将原文的语义层次、逻辑脉络和事件的发展顺序表现出来,也是思维转换过程,做到逻辑连贯,文章情节的完整性就有了保障。

例.The living room was crowded to the doors with a set of tapestried furniture entirely too large for it so that to move about was to stumble continually over scenes of ladies swinging in the gardens of Versailles.

吴:客厅里因为摆放着一套实在太大、压根就不太相称的织锦家具,显得十分拥挤,家具一直顶到了各个房间的门口,弄得人在客厅里走动,就会接二连三、磕磕绊绊地撞向法国仕女在凡尔赛宫后花园里荡秋千的画面。

姚:小客厅里摆放着一套织锦布装饰的家具,满满登登一直挤到了门口,显然对这房间来说实在太大、太多了,所以在室内走动,动辄就要撞到绘在装饰布上的风景画上去——一幅幅凡尔赛宫里仕女荡秋千图。

董:一套过于庞大的家具塞满了客厅,一直堵到了门口,家具上带有绣饰,因此来回走动时,就会不断误入那些刺绣着在凡尔赛花园荡秋千的女士的场景。

分析:首先需要对这个长句进行结构调整,将其分散成几个语义完整的短句,分别表述不同层次的含义:客厅有一套家具;家具放在房间里占的地方太大;家具塞满了客厅挤到门口;人走动会碰到仕女图;仕女在凡尔赛花园荡秋千。显然,三位教授的译文都清楚表述了以上所表达的全部内容,但是要想表达出作者对眼前景象的所感所想,还要对原文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吴教授采用从中间到四周,从静态到动态的视角变化,将房间内的景象整齐有节奏的描述出来,划出了清晰的逻辑图,帮助读者对房间的拥挤状况一目了然,能够在脑海中重现房间的乱状,自然地进入到原作者的世界里。姚教授用平实、直接的语言表达出房间的拥挤,符合人们日常的表达,意思也较为明确。董教授同样采用平實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意思,而且语言更为简洁。所以三位教授的翻译都各有其精彩之处。

1.4补全隐含意

在语境层次,要求译者充分注意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尽量使译文语篇所承载的信息与译文读者的知识结构相吻合。[4]

例.People disappeared, reappeared, made plans to go somewhere, and then lost each other, searched for each other, found each other a few feet away.

吴:人们时而不见了踪影,时而重新露面了,时而又在一起谋划着要去某个地方,随后却又找不到对方了,彼此都在相互寻找,却意外地发掘彼此都近在咫尺。

姚:屋里的人一会儿不见了,一会又出现了,忙着出发,然后又找不到对方,到处寻找,结果发现彼此就在眼前。

董:大家消失了,又重新出现,计划去什么地方,然后又彼此分开,寻找对方,在几英尺开外又找到了对方。

分析:结合原文可知,此时屋子里到处弥漫着烟雾,视线受限,所以才出现了下面这种一会能看见人一会又看不清人的情况。原文句子只使用 “disappeared”、“reappeared”或短语“then lost”、“searched for”和一个“found”来表示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结果,完成对情景的描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差异,所以在翻译是要求译者将原作者省略在文章中的隐含意完全翻译出来。吴老师在表现时间发展状态时,使用三次“时而”、“随后”、“却”几个词语对原作者眼前的场景信息进行了补充,写出了动作的先后,每个时间都在进行着不同的事情,层层递进到最后的结果;姚教授同样选用补全表示时间的信息词来翻译句子,添加了“一会儿”、“然后又”、“结果”等词语,将当时情况的混乱充分描述出来,读起来也流畅通顺;董教授只添加了“又”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这样看来句子略显单调,而且将“then lost each other”翻译为“然后又彼此分开”,给人一种彼此是主动分开的情况,削弱了当时烟雾缭绕下情况混乱的状态,不如吴教授和姚教授的翻译更贴合原作者想表达的信息,读起来有词句优美的感觉。

2.总结

笔者此次论文选用三位翻译学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三版译文的节选,在语篇衔接连贯性的指导下,虽然在这次论文中对三位翻译界大牛的译文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三位学者的译文有好有坏都是相对而言,对于作为翻译学习者的笔者来说,要想达到以上三位学者的境界还要继续苦读各位翻译界学者的译作,学习精华,勤于实践,不断上行。笔者认为进行文学翻译活动的目的是向不同地区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要想达到这种优秀境界,译者首先需要宏观把握文章的发展脉络、原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主题思想;然后根据文章的大脉络,继而把握句与句之间、词与词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才能清晰传达原文的主要信息,将原作带给读者的感受和思想不差毫厘地带给译文读者。

参考文献

[1]张元武,姚漓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分析[J].海外英语,2018,(03):12.

[2]王雪玲.语篇分析视角下古诗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以《送友人》为例[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5):24.

[3]Halliday, M.A.K., and Ruqayia Hasan.(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4]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31.

作者简介:袁伟伟(1995—),女,汉族,河南商丘市人,硕士在读,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物形象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折射出的“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凋谢的美国梦
爵士时代的英雄: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骑士精神
简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角色的定位
美国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