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统领”深化区域教研

2020-12-14谭明锋向守万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10期

谭明锋 向守万

【摘要】当前常态教研活动主要存在“松”“散”“乱”等问题,结合区域常态教研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教研活动要聚焦主題。主题教研活动以“有主题、有讲座、有课例、有议课、有提炼、有检测”为主线,着力主题确立、方案策划、讲座准备、课例打磨、理论引领、课例展示、评课建构、课堂评价、考试检测以及成果物化的路径研究,探索主题统领、深化教研活动的有效策略,提升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主题统领;小学数学教研;课例打磨;成果物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8—0059—03

【作者简介】1.谭明锋,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405400)小学教研员,一级教师;2.向守万,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重庆,405401)副校长,高级教师。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平台,常态的教研活动中还存在主题不够聚焦、理论缺乏引领、案例不够典型、参与不太积极等问题。笔者所在的重庆市开州区对常态教研活动提出六有:有主题、有讲座、有课例、有议课、有提炼、有检测。现将其中一次主题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中期实施、后期反馈的具体做法做如下分享。

一、精心策划,充分准备

(一)精心设计方案

结合前期听课调研的情况,我们发现很多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轻视思想方法的渗透,特别是数学中推理能力的培养存在较大问题,对于什么是推理能力、为什么要有推理能力、如何培养推理能力还存在诸多困惑。于是,我们明确2019年秋季全区教研活动的主题为:培养推理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会议内容有核心素养导航、学科名师引领、团队共享发展。具体包括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专题讲座、课例展示与研讨,围绕会议主题开展教研课观摩、教学反思、分组研讨、大会交流、专家点评等活动。在前置研修中,要求所有教师提前学习推理培养的策略与方法,深度解读相关课例并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在现场研讨中,采用理论讲座、课例展示、全员议课等,尽最大努力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在训后实践中,我们从教研、课堂、考试、成果提炼等多方面督导实施效果。

(二)准备精准讲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线教师最爱听的讲座是富有实效、有操作策略的讲座,不喜欢空洞说教、泛泛而谈的讲座。在讲座准备中,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课堂案例,细致分析推理能力在课堂不被重视的现状,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系统阐述推理能力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教师理解并学会培养推理能力。

(三)打磨典型课例

为了让专题培训体现得更直观,聚焦课例更典型,我们精选了小学三年级下册《正方形拼图周长最短问题》和六年级上册《数与形》。在课例选择上,涉及图形与几何、数与代数的内容,同时兼顾了中高年段,着力体现推理能力培养的普遍性。在教师选择上,我们既选择成熟的优秀教师又选择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在多次课例打磨中,我们明确提出要紧扣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呈现,要让与会教师看到实实在在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对一线教师能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精心实施,精彩展示

(一)专题讲座学理论

为了提高与会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先举行专题讲座。教研员以“推理能力的培养”为题,从“如何理解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中的推理、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理论培训。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推理能力的特点、推理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来阐述如何理解推理能力。从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培养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来阐述小学数学中的推理。从推理能力的培养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直观辅助学生推理、鼓励学生猜想、启发学生说理、适当开展推理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这8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策略和方法。

(二)课例展示重实践

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七中心小学的青年教师带来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一课,从对比复习引出规律,发现原来的学习中蕴含大量的数形结合。借助图形探索规律,从形算数,又从数想形,从多个实例中归纳出规律。学生从一系列现象中逐步学会推理,感悟数与形的本质,再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强化推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重庆市开县汉丰第五中心小学的优秀教师执教《正方形拼图周长最短问题》时用4个小正方形进行拼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感受推理的重要性,再重点探究16个、12个小正方形经历拼、算、比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个实例类比推理发现规律,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则周长越短,再通过演绎推理解决其他拼摆问题。

(三)分组议课强内化

我们将全区111所小学的350名教师分成7个研讨小组,由中心组7名成员牵头,采用软件随机抽选的方式评课。我们举行了小组交流,在7个中心组成员的带领下,从“教材如何呈现推理、教者如何培养推理能力、提出建议”方面进行了探讨,我们要求各组议课时从泛泛而谈到建构式评课,不说套话,各小组讨论氛围非常热烈。每组综合小组意见后,推选代表进行大会集中议课,充分体现个人智慧与集体协作,给予更多一线教师评课的机会。与会教师结合专题讲座的理论学习,通过深入剖析案例,一致认为两堂课体现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直观辅助学生推理,都注重启发学生说理,引领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思考与表达。

(四)专业点评强引领

前面教师的发言很积极,但是发言人数量多时信息难免比较零散,为了便于一线教师形成整体感知、系统领悟,我们最后由教研员进行总体点评。两位教研员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了不同的培养策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渗透:通过复习导入、提出猜想,培养类比推理能力;通过新授课探究、举例验证,培养归纳推理能力;通过分层练习、及时运用,培养演绎推理能力。同时,在推理表达的完整性、关注后进生推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专家据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三、后续跟进,深化运用

(一)利用“聯挂帮”,校本教研继续开展研究

各校利用我区成熟的“联挂帮”研训机制,发挥基地校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根据地域临近的原则,我们将区域划成13个片区,确定一所城区小学和一所片内优势学校为帮片校、基地校,片区其他学校为被帮扶学校。在本期的“联挂帮”研训活动中将“推理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各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开展相应活动不少于2次,进一步结合片区学校实际,细化研究内容,丰富研训课例,提炼研修成果。在研究内容方面,各片区结合数学的4大领域各自提出在某实际内容中培养推理能力,在基于概念课、计算课、问题解决课、图形认识课、统计概率课等课型中培养推理能力,形成基于各种内容、各种课型的研究大格局。

(二)利用课堂水平测试,检测课堂落实情况

研训效果要在课堂上呈现,利用我区成熟的课堂教学水平测试机制,将本次培训的内容纳入考核学校课堂水平的评价要素中,既有全区统一的课堂水平考核,又有日常的随机听课检测。我们经常深入学校听课,查看教师是否在常态课堂上重视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否给予学生参与、体验、表达推理的机会,是否给予推理策略方法指引,是否实现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的有机结合。我们形成可量化的观课记录表,科学评估课堂落实情况。

(三)变革监测试题,监测学生学习掌握情况

研训效果要落实到学生学业水平上。通过在单元、期末监测试题中逐步渗透体现推理能力的试题,倒逼教师重视教学。将推理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传统命题中只重视知识技能的部分,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在考核学生概念理解法则运用、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对之加以渗透。

(四)系统梳理研究成果,深度提升研训质量

为了使研究持续深入开展,我们还明确了成果物化的要求,倡导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优课录制、案例收集、经验反思、微课课件制作等方面围绕主题进行成果物化,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再进行深入思考。既要及时梳理总结本次主题教研的讲座成果和课例资料,又要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再进行个性化思考,在各自的班级就更小的板块内容尝试培养推理能力的策略,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学校和教师积极响应,我们教研员公开发表相关文章3篇,一线教师发表相关文章6篇,其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发表,市级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已经被评为优秀课题并结题,多位教师执教相关课例,荣获市区级赛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