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科技创新这一重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0-12-14许光洪

当代党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成果重庆协同

许光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新论断、新要求,凸显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对重庆而言,把坚持科技创新这一重任落实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要全面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把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作为强市之本、兴市之要,增投入、聚人才、搭平台、强协同、活机制,聚焦“四个面向”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聚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不断为全市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新动能。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这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南。近年来,重庆在创新投入、科研活动、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但基础研究薄弱、创新人才不足等短板依然存在,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影响力、拉动力、支撑力亟待加强。在编制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攻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的难题时,应着眼长远,制定面向2050的科技创新行动指南。与5年规划注重目标管理和项目实施不同,该指南应侧重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协同技术攻关,聚焦基础研究能力提升、科研大平台大装置搭建、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生态营造、多元投入机制完善、科学观测和科学普及等问题,夯实筑牢重庆科技创新的宽度和厚度。其中,全社会科研投入强度应由目前的2%提升到5%以上,且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不低于15%。

深化认识和把握科技活动规律。这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在补短板上,重庆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给大投入做宽做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一是要加强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探索,认识、揭示和描述发展中的世界,深化人们的时空观、物质观和运动观。二是要以时空压缩和拓展为重点,开展力学、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空间、环境与灾害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拉长板上,要发挥重庆产业门类齐全和应用场景多样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引导多方力量协同攻坚,掌握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生物医药、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技术尽快转入商业化和产业化。

搞活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这是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的保障。一是要提高人才待遇,在落实好现有各类各层次人才待遇的基础上,重庆应优化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其中,对前期投入大、研究周期长的基础研究,可变年度考核为中长期考核,实行中偏上的定额绩效和一次性成果奖励,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对应用基础研究,要引入市场机制,给予更大力度的成果转化激勵。特别要关心实验人员和测试人员的待遇问题,可适当在高级职称评定和绩效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要完善科研装置及设备,既要设立和增加大装置、关键设备的专项投入,更要打包使用经费,鼓励科研人员自制研发设备,允许根据立项设备清单自主购买专用设备及元器件。支持科研机构协同各方建设技术成果的测试和应用场景,在保障安全的条件下,突破现有操作规程。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教育,坚守科研伦理底线,防范重大科研风险。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猜你喜欢

成果重庆协同
重庆客APP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工大成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在这里看重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