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支点

2020-12-14施仁港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林黛玉节选自黛玉

施仁港

近年来,语文教育界愈来愈重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新概念,但从中学语文教学几种重要的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多局限于重点中学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鲜见一般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师的影子。笔者以为,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相对于重点中学,一般中学很难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实践。因为许多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讀习惯,阅读时间也没有保证,学校和家长也未必能够大力支持。

但教育大环境的转变有待时日,作为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智慧,即便戴着镣铐也要跳好整本书阅读的舞蹈。因此,对于一般中学的语文教师而言,要想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有所作为,一般不宜另起炉灶,贸然挑选与教材无关的整本书来作为阅读材料,而必须善于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外向课内聚焦,内外勾连,将整本书阅读进行到底。

“内外勾连”的关键是找准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支点。现行的初高中教材,有不少篇目节选自经典长篇小说,比如《智取生辰纲》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施耐庵的《水浒传》,《杨修之死》和《失街亭》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香菱学诗》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老人与海》节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等。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些节选自经典长篇小说的课文就是撬动原著的有力支点。我们可以通过节选部分的教学,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因为,如果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来看,节选作品的教学与非节选作品的教学相比,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价值:1.节选作品的教学具有对原著导读的功能,为阅读原著提供必要的支架;2.通过节选部分的学习,部分学生对原著已经产生兴趣,有利于学生趁热打铁,一鼓作气读完原著;3.节选作品中有的问题放在节选部分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读原著,才可能彻底解决。

不过,虽然从广义来说节选部分的教学是撬动原著整本书阅读的支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了节选部分自会去阅读原著。要让节选部分的教学真正成为阅读原著的支点,教师要具备全局的观念,精心设计能够“内外勾连”的问题,让节选部分的问题向原著延伸,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而原著的阅读又会促进学生加深对节选部分的理解。

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宝黛初会》(人教版等为《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一般教师都会将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节选部分有这样几句话。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几句描写历来备受称道,《红楼梦》甲戌本夹批曾这样称赞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描写:“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跃纸上。此等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这几句描写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人还在后院,笑声却先传了出来。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引起了林黛玉的“纳罕”:“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人教版教参在这里设置了一道探究题:贾府的人个个“敛声屏气”,为什么独有王熙凤“放诞无礼”?教参的解释是:“她的‘放诞无礼是由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决定的。她是贾家大太太邢夫人的儿媳,又是二太太王夫人的内侄女,在这个大家族中的地位非常特殊。作为贾府的管事少奶奶,她独掌这个封建世家内务的大权,决定着众多人物的命运。更重要的,她以自己的机智诙谐、口齿伶俐、善于逢迎,赢得了在大家族中处于最高地位的老祖宗贾母的信任和欢心,因此可以大权独揽,地位稳固。而她自己的性格又是泼辣能干,精明过人,所以得以在这个肃穆森严的大家族中纵横捭阖,为所欲为。”

这段话包括王熙凤能够“放诞无礼”的三个原因:一是其身份地位特殊,二是其善于博取贾母欢心,三是其精明能干。这自然没有问题,因为这三点在节选部分都有体现,稍微点拨,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大的困难。然而,作为整本书阅读之支点的教学,到此为止只能算浅尝辄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学生已经没有进一步思考探究的必要了。但是,如果着眼于全书,王熙凤的表演才刚刚开始,这里仅仅是其出场而已,真正的精彩还在后头。所以,此时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适时抛出“那么,原著主要讲述了关于王熙凤的哪些精彩故事呢?”或者“原著中的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物呢?”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节选局部向原著全书延伸,尤其是主动阅读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第六十八回“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第六十九回“弄小巧借剑杀人,觉大限吞生金自逝”等各回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宏观上较为准确地把握王熙凤的形象特点,比如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玩权术,阴险狠毒,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等。问题出来后,教师还要跟进相应的配套措施,让学生的拓展阅读能够真正落实,比如安排讨论王熙凤的形象特点,或者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要求给她写传记等等。如此,节选部分的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才能成为撬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一个支点。

同理,王熙凤出场后见黛玉时的语言描写也可作为一个绝妙的支点,凤姐这样“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几句话自然是夸赞黛玉的美貌风姿,巧妙地用了“真”“才”两个富有分量的副词,表现了王熙凤赞赏、惊叹的心情。但更重要的是,这几句话实际上也是说给贾母、邢王二夫人和“三春”听的,因为“嫡亲的孙女”显然是指迎春和探春他们。短短几句话,赞美了黛玉,讨好了贾母,安慰了“三春”,一箭三雕,不可谓不巧妙。但这只是就她的语言来分析,如果仅从节选的内容来看,凤姐的真实想法我们不得而知。诚然,凤姐这个人惯于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但是,这样的人难道就不可以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吗?显然,将她对黛玉的赞美一概归于讨好之类恐怕是失之于武断的。因此,教学《宝黛初会》,只分析到“一箭三雕”这个层次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抛出“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是真喜欢还是耍滑头?”之类的问题,让学生着眼于全书,阅读体现两人关系的章节,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比如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凤姐就开了黛玉一个意味深长的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并指着贾宝玉道:“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又比如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写凤姐想出“调包计”来促成“金玉良缘”,最终导致第九十八回的“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等。这些内容,都涉及凤姐和黛玉的关系,只有认真阅读过,思考过,才可能对凤姐与黛玉的关系作出自己独特的判断。

同样,《宝黛初会》中关于宝玉摔玉的描写也可以找到同样的支点。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请注意贾母的话是“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而不是“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玉!”贾母为什么将贾宝玉戴的玉(通灵宝玉)称为“命根子”而不是直接称为“玉”呢?既然称为“命根子”那就说明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玉,这块玉对其主人是极其重要的。那么,这块玉有何神奇(“通灵”有灵验、通于神灵之意)之处?对贾宝玉的重要性又表现在哪里?小说中哪些情节与这块玉有关?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和热情。向前看,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和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梳理通灵宝玉的神奇来历,包括玉上面的刻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后来发现这与宝钗金锁上的刻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一对,故而才有“金玉良缘”之说,而由“金玉良缘”自然就关涉到“木石前盟”等。向后看,与通灵宝玉相关的情节就更多了。比如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就写到宝玉的第二次摔玉:黛玉以“金玉良缘”之说激宝玉,宝玉想到连黛玉也不理解自己,十分生气,遂砸玉明志。另外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和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也都写到通灵宝玉。前者写宝玉被下蛊,后经一僧指点,将通灵宝玉悬于卧室上槛,遂消蛊惑之灾;后者写宝玉不慎丢了通灵宝玉,变得痴痴傻傻,后玉被送回,方才痊愈。

以上是以贾母为什么称通灵宝玉为“命根子”作为支点来撬动原著中与通灵宝玉相关联的章回内容的阅读。当然,实际阅读时往往是多点同时撬动,而已经被撬动的内容又往往成为新的支点,如此点点相扣,纵横交织,相互触发,最终才能“面面俱到”,学生才有可能兴味盎然地读完全书。而一旦能够读完全书,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因为对整本书阅读而言,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将整本书读完。

经典长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等许多方面都可以作为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支点。《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宝玉可以作为支点,林黛玉和薛宝钗当然也可以,而且可以作为支点的内容往往不仅一处。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善于发现支点的慧眼。

以上所述,乃通过情节或人物形象关联的形式以局部撬动整体,是一种常规的撬动。此外,还有一种比较高级的撬动,即对原著某处描写的质疑思辨,以整本书即全局的视角来观照某个细节。因为质疑思辨需要说理,理由又只能在原著中寻找,这样,在寻找中就把整本书或整本书中的某个某几个部分读完了。这种撬动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探究的色彩比较浓厚,其本质是整本书的思辨性阅读,应该是以局部撬动整体的高级形式,值得大力倡导。

比如,说到作品的不同版本,自然就会想到《红楼梦》。《红楼梦》版本之多,实非其他古典名著所能及。有的学者就以研究《红楼梦》的版本而著称。如今教材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或《宝黛初会》都节选自《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关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其中有一段是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的: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笔者在上这篇课文时,曾设计过这样一道探究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段为用骈文写黛玉的形貌,其中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有的版本(如列藏本,即列宁格勒旧钞本《石头记》)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周汝昌、蔡义江和邓遂夫等红学专家都赞同“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你赞同哪一种写法?理由何在?

参考示例:赞同用“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理由(参考周汝昌先生的看法)如下:1.“似喜”云云与下文的“泪光点点”矛盾,亦非黛玉的情态。“含情目”是直说而且庸俗,与上句“罥烟眉”取喻典雅不协调,且“情”与“烟”对仗也不工整。2.“含露”者,是写黛玉两目常似湿润,如含有仙露明珠,这与下文“泪光点点”同一用意。“罥烟”与“含露”对仗比喻精切无匹。3.以上是就字面的意义加以推敲以见优劣。如果联系到黛玉的前世今生的种种遭际,那就更能看出“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远胜于“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黛玉本是绛珠仙草,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之,黛玉转世的目的就是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黛玉的眼泪还完,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泣”与“露”实在是扣合照应这个木石前盟的。

以上参考答案中第三点即有“撬动”之意,其内容涉及到“木石前盟”和黛玉在后文的种种遭际和表现,暗示了她多愁善感和爱哭的娇弱气质。这对于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中与林黛玉相关的情节乃至全书都有着重大的作用。当然,学生如果能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此进行探究性阅读,那就更好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红楼梦》节选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节选文,激发他们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兴趣。而一旦错过高中阶段这一篇节选文的引导和激发,或许学生这辈子就与《红楼梦》擦肩而过了。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从中可见支点的重要性。当然,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这里的支点其实就是切入点,就是导火索,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教材中经典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或节选部分的某一个更小的局部,完全可以作为撬动原著阅读的支点,将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用课外阅读反哺课内,内外兼修,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节选部分原著阅读的问题。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师最关键的一件事是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实践表明,以节选的局部为支点确能撬动原著整本书的阅读,而且读得高效,读得愉悦,甚至还有可能由此书到彼书,让学生从此爱上阅读。果能如此,也算善莫大焉。当然,统编版高中语文新必修教材的上下两册已无《红楼梦》的节选文,而代之以在下册的第六单元安排《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笔者以为,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节选出相关章节作为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支点进行教学,再加上该单元教学的其他课时,庶几可以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遇到的瓶颈。

[作者通联:福建古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林黛玉节选自黛玉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Hearts and Hands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十月
名家写夏天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