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露天电影,乡村生活的盛会

2020-12-14刘光辉

文史博览·文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放映员放映机发电机

刘光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以前,电影是农村的稀罕之物。乡村没有电影院,一个县十来个电影放映员,两人一小组,在全县六七十个公社轮流转,一个大队一年只有一两次观看的机会。到了70年代有了进步,每个公社安排两个放映员、一套设备,每年可以看三四次电影。

当年农村没有通电,放电影只能带着发电机走。发电机一两百斤重,一个大队放完,第二天下一个大队必须派一个农民推着独轮车把发电机运到本大队小学去(“文革”中,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生产大队部设在学校或学校附近)。后来,发电机有改进,体积变小,重量减轻,放映员就可以一头挑着发电机,一头挑着银幕和放映机,随身带到下一个大队。

发电机噪音很大,只好把它放在100余米远的地方,用电缆把电输送到放映机。尽管如此,操场还是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不过人们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不觉得噪音干扰;只有开灯、换片时,噪音就显得大了。

放映员和机器到达大队小学,小学生满怀激动和喜悦,欢呼雀跃,不用广播,放学后把喜讯传遍大队各个角落,又引起全大队男女老少的一片欢呼。这个特大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像电波一样向四周扩散,引起了周边县域或公社的轰动。

下午4点左右,两个放映员向周边社员借来两根晾晒衣服的竹篙或木杆,在操场边挖两个小坑竖立起来。中间挂上银幕,左右拉紧麻绳。在学校抬一张八仙桌,放在银幕前30多米的地方,安装放映机。在一个桌腿上绑扎一根两米长的小竹竿或木棍,装上电灯。在远离操场的地方放置发电机,牵好电缆。他们在学校吃完晚饭后,调试好放映机,然后悠闲地等待夜幕降临和如饥似渴的观众到来。他们往往都成了学校的贵宾和老师的好友,还是社员和孩子们心目中的大腕。

每到放电影的日子,男女老少早早吃过晚饭,动作麻利地洗澡、换衣。然后,老人拄着拐杖,父亲用箩筐担着幼儿,母亲牵着四五岁的孩子,青少年则呼朋引伴,一路欢笑向学校奔去。路程远的徒手赶路,路途近的带着板凳,到达后纷纷抢占有利位置。十里八里远的赶来了,也有外县外公社的跑来了。迟到的没地方安插,只好在银幕的背后观看。

当晚老师们也最忙,收关门户,保护校产,手忙脚乱。他们最有挑战性的任务是保护操场边的五块或十块菜土,要派人站岗,防止观众踩踏蔬菜。这影响值班者专心看电影,还阻挡不了那些顽皮不听劝告的青少年。有人想出了一个妙招:提前用几桶大粪在菜土旁浇一道几十厘米宽的警戒线。这样无须派人值班,刚靠近的人一闻到熏天臭气就马上捂着鼻子逃离,还生怕弄脏鞋子,这样就可以让蔬菜瓜果毫发无损。

放映的多是国产战斗故事片,也有少数外国译制片:《地道战》《地雷战》《暴风骤雨》《南征北战》《车轮滚滚》《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列宁在1918》……后来“文革”爆发,一些所谓“封、资、修”的故事片遭到批判和禁映,就反复放映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杜鹃山》《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看得多了,一些人还会哼唱几句样板戏唱段。“文革”中在正片之前还加映新闻简报。新闻简报的片头都是光芒四射的毛泽东像。毛泽东像一出现,观众必须热烈鼓掌,否则就是对毛主席不忠。大家看了中外影片,不知谁就总结出了一个顺口溜:中国/新闻简报,越南/机枪大炮,朝鲜/哭哭叫叫……

战斗故事片中凶残而愚蠢的日本鬼子一个个不经打,狐假虎威的伪军洋相百出,胆小怕死的国民党匪军一批批见了阎王。观众十分过瘾,一片欢呼,对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十分敬仰,对军营和军装充满了向往,参军的自豪感等同于考上名牌大学。当年能够弄到一顶军帽或一个黄挎包,会激动不已;如果弄到一件军上衣,肯定激动得几晚睡不着。城乡姑娘找对象,首选目标是军人或退役军人。这些社会风尚的形成,战斗故事片功不可没。

当年农村的男女老少文化素养偏低,不懂阳春白雪,喜爱下里巴人。人们最不喜欢而且看不懂的是京剧影片《百岁挂帅》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看得满头雾水,中途纷纷离场。他们说:古人背上插那么多彩旗干什么?怎么能打仗?脸上涂满五颜六色,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骑马的不见马,乘车的不见车;将领拼死厮杀,十几个士兵只凑凑热闹!一双脚板多好走路,偏要脚尖着地又唱又跳,真是活受罪,痛不痛啊?!

观众最欢迎的是《闪闪的红星》,还有《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影片。《闪闪的红星》故事情节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歌曲优美动听。在放映中,很多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表情、动作不断变化,时而悲哀抽泣,时而咬牙切齿,时而为主人公担忧,时而由衷地喜悦,时而欢呼鼓掌。这本小说的原著也随着风靡一时,千万人传看。一曲《映山红》至今传唱不衰,十分感人。

一场电影结束,电灯打开。观众呼儿唤女,准备回家。大家纷纷点燃火把,打开手电,提着马灯,兴奋地谈论着电影情节,沿着乡村弯曲的小道,向四面八方委蛇前行,几条星星点点的灯火向远方移动。

20世纪80年代初,城市少数家庭开始有了14英寸黑白电视机。后来部分家庭陸续买回了大尺寸黑白电视,或者凭票买回来小彩电。90年代,农村也陆续有人购买了黑白电视机。电视不仅播放新闻,还播放电影和电视剧。拥有电视的家庭成了生产队的小小电影院。晚饭后,十几个或几十个人坐在一起,兴致盎然,看得如痴如醉,半夜也不想离开。

21世纪随着彩电尤其是液晶电视在城乡的普及,加上有线电视或网络技术,消灭了屏幕上的点点“雪花”,电视画面色彩逼真,影像清晰,节目丰富,满足了广大村民的文化需求。露天电影渐渐降温,直到如今,几乎成了美好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亚闻)

猜你喜欢

放映员放映机发电机
笑声发电机
发电机
物联网技术在影院放映机激光光源中的运用探析
小番茄发电机
最忆儿时的乡村放映员
如何加强数字电影放映机的维护
终于来了!索尼激光放映机将于明年上市
NEC三箭齐发 推出激光新品
随身携带的小发电机
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