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三维解读

2020-12-14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共产党话语

姚 冰 洋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129)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回答了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为了谁”等基本问题,理清了共产党与其他现代政党的界限和区别。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是一个演进过程,随着时代变革而不断调整自己的话语内容、价值目标等。建国70年来共产党人始终将价值观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以时代发展、人民需要、马克思主义原则等为出发点,推动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容创新。为此,可以从历史背景、方法原则、话语内容三个维度来考察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从建国70年来的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挑战、党的自我发展等分析共产党人价值观发展的历史依据,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的原则等方面考察共产党人价值观建构的内在逻辑,从“三个有利于”、科学发展观、党内政治文化等方面考察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民需要、外部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中国进入现代化转型期,面临多方面意识形态压力,党的建设遭到许多挑战等,影响着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环境、内容及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不断推动价值观建设,建构了与时代转型、人民需要和党的建设相适应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一)社会转型: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时代环境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规律的逻辑起点,“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158,只有从物质生产理解人类历史和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理清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发展脉络。建国以后共产党将现代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初级目标,自觉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袁贵仁、韩震等认为,现代化转型是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最大的时代背景,共产党价值观建设是围绕现代化转型展开的[2]。因此可以用“传统—现代”的理论框架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时代变迁,分析时代变迁中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

建国初期中国处于从半殖民地国家向独立的民族国家转型的发展阶段,镇压国内反革命势力、抗美援朝、开展社会主义改造、改善国计民生等一系列重任需要完成。价值观建设必然要与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执政任务相适应,建国初期的特殊环境中“革命”以一种思维、信念和文化的方式植根于共产党人价值观,“革命型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建国后相当长时期内得以延续”[3]。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共产党面临着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极端落后的“烂摊子”,需要整合国内各种力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以“革命”为主线的共产党人价值观能够较好地凝聚人心、凝聚力量,顺应了建国初期的中国国情及建设需要。另一方面,共产党人革命话语价值观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鲜明的集体主义、崇高的主体意识等特征[4],如果脱离了基本国情社情,不改善国计民生等,可能会带来许多负面后果,比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等就是革命话语价值观极端化发展的不良后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经济市场化、文化世俗化、政治民主化的现代化转型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都发生了改革,这些影响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价值目标等。如果以“传统—现代”的发展框架透视当代中国,1978年是共产党人价值观转型的分水岭,此后改革开放成了近40年来中国最大的时代主题。在论及改革开放时,人们多从经济增长进行单向度叙事,其实改革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是一个涵盖多领域的发展图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看,“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让自己出丑”[5],社会转型必然推动意识形态转型,推动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创新发展,而“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就是对社会转型的价值回应。从改革转型的实践历程看,共产党人价值观对“发展”的叙事发轫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于初级阶段论,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逐步完善。

(二)意识形态挑战: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文化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意识形态竞争的客观需要。建国初期共产党人缺乏长期执政的经验,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的治理经验一片空白,同时新中国还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殊死反抗的威胁。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共产党人只能以革命话语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建构以革命话语为主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得不面对全球化的价值语境,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共产党人价值观。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始终面临着西方“三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的“价值围剿”,比如西方势力以文明冲突为借口,将中国丑化为世界和平的“挑战者”;以普世价值理念消解共产党人价值观,否定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以历史终结论妖魔化共产主义,遮蔽中国道路的价值意义。再如西方敌对势力常以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蛊惑人心,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攻击”。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中国共产党围绕和平崛起建构了一系列意识形态话语,完成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话语重构,开辟了“如何走向未来的理论通道”[6]。此外,共产党人价值观还面临着国内多元文化的价值竞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等不断分化,这种社会分化带来价值观分化,如新左派思想、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文化开始泛滥,共产党人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价值观碰撞”。在多元文化中共产党人价值观要生存下去,在价值观领域取得领导地位,就不得不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更新,从多元价值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动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时代化发展,提升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先进性和话语权。

(三)党的自我发展: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内在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类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能从既定的、社会现实创造历史。同样,在价值观建设上共产党人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需要从党的执政目标、执政挑战、党建任务等方面开展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

首先,共产党面临着党的纯洁性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建国以后共产党长期执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消极腐败、思想堕落、纪律涣散、损公肥私等党建问题,出现了领导干部争名夺利、讲究吃穿等现象。为了提高党的纯洁性,党中央不得不加强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大胆发展而又不让一个坏分子侵入”[7]。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化、多元化的转型期,发展模式的重大变化带来了公权私用、公权寻租、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贪腐价值观给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带来严峻挑战,解构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价值形象。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外部环境,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依据,与时俱进地推动价值观建设,建构了“五位一体”党建理论体系。习近平提出:“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必须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保持与发展。”[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方式,以反腐倡廉、从严管党等方式提升共产党队伍的纯洁性。

此外,共产党面临着党的先进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要想说服人必须是彻底的,彻底的理论必须是科学的、先进的、代表人民利益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人类社会发展很快的70年,在这种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际舞台上的许多大党、老党都因不能紧跟时代变革而纷纷垮台,比如前苏联、东欧、阿拉伯国家等都发生了政权迭代。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不是西方式的自发转型,而是共产党推动下的自觉转型,在转型中共产党不仅是领导者、推动者,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思想领导功能,这意味着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不是被动地“跟着感觉走”,而是始终站在历史发展的最前沿[9]。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时提出,党的发展面临着“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10]。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关键取决于政党能否保持先进性,能否走在时代前列。为了提高党的生命力和领导力,共产党始终将先进性建设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彻底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四)共产党面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问题

党内政治文化是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文化基础,庸俗政治文化必然影响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党内庸俗政治文化有所抬头,少数党员“不信马列,乱信鬼神”,盲目推崇“好人文化”,不讲原则地大搞“圈子文化”,热衷于“拉帮结派”;有些领导干部将分管领域视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缺乏民主意识、大局意识等。为此,党中央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命题,以党内政治文化培育推进共产党价值观建设。习近平提出,要培育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创新和发展共产党人价值观[11]121。党的十八大后开展了整治“四风”、“三严三实”、反腐倡廉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净化了党内政治文化生态。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方法原则

从唯物史观看,变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形式、表象、内容等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却是不变的。在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虽然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在不断变革,但其价值立场、价值主体、方法原则等却没有变化。所以在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时,应把握其原则、目标、理论依据、基本宗旨等不变的“基本面”,透视共产党价值观的内在本质。

(一)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原则

建国70年来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立场、集体主义取向,围绕这些基本价值原则开展价值观建设,发展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理论、内容、目标和方法等。

首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共产党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价值信仰的政党,自建党以来共产党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价值信仰,始终围绕共产主义理想建构共产党人价值观。比如共产党将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建设实践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将共产主义理想分解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两种形态,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共同富裕的初级理想,以共产主义理想回应了“历史终结论”的价值挑战。再如共产党始终坚持公有制原则不动摇,始终以公平正义原则推动民生建设、分配制度改革等,这些都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建国以来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建党学说和价值信仰,推动党内价值观建设,培育了邓小平理论、新发展理念等理论成果。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体现为一种实践原则和行为准则,从而确保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再到十八大以来的“四个全面”战略,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立场和原则。

再次,坚持执政为民原则。建国70年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始终围绕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在价值观建构中回答“究竟是谁的价值观”,明确了共产党的价值主体性。在为人民服务中回答了“究竟是为了谁的价值观”,凸显了共产党的价值实践性。在党群关系上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将执政为民作为价值立场,将群众路线贯彻于政策制定、利益分配、民生建设等方面,体现了“民有所无,党有所应”的执政为民理念。

此外,坚持集体主义思想。党的奋斗目标、政治追求等均体现了集体主义原则。特别是建国初期的建设实践更是将集体主义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最大程度上彰显了大公无私、舍己为国的集体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一大二公”“平均主义”等淡出历史舞台,但集体主义并未因经济转型而淡出共产党人价值观,而是作为一种道德取向和价值原则融入社会生活,比如政治层面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经济层面的“共同富裕思想”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集体主义原则。

最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文革”以后一些党员在价值观问题上产生了思想混乱,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将四项基本原则作为评价言论和行动对错的基本标准,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指导思想,也为改革开放以后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都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二)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主要方法

建国70年来中国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时代语境中共产党始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了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

首先,以实事求是的方法开展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实事求是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具体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中国国情和社会现实出发制定政策和路线,反对本本主义和主观主义。在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实事求是发挥着方法论的作用。邓小平就提出,要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政策、改革方针等,丰富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思想内容。

其次,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开展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对共产党人价值观进行“制度物化”。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并不是纯粹哲学思辨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效果的实践问题。所以共产党人始终将价值观建设问题当成实践问题,将“理论如何转化为物质力量”“理想如何改变现实”“应然如何塑造实然”等作为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价值观建设和制度建设相耦合。比如建国初期党中央就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将其转化为党的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不断推进法治建设,推动“价值制度化”[1]585,党中央大力推动党的组织、作风等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将共产党人价值观转化为能够自如运行的工作机制。

(三)以与时俱进的方式创新共产党人价值观

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决定了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动态的、开放的、实践的价值体系,需要随着时代变革而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否定,而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路径,也是共产党人价值观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创新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共产党人在价值观建设上并不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还不断从异域文化、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实现共产党人价值观对建设实践和改革发展的价值引领。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建党学说和价值信仰,推动党内价值观建设,培育了邓小平理论、新发展理念、全面从严治党等理论成果。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

从唯物辩证法看,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本质不是僵化不变的理论,而是改变世界的实践,是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相结合的有机生命体。马克思说过,“人们把它(社会主义)当成科学来对待……研究它”[12]。共产党人不断推动价值观发展,实现了从“革命”到“发展”的话语转换,创造了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等理论新成果。

(一)建国初期30年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两者的辩证关系影响着人类社会变革。从这一理论维度看,建国以后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在价值观建设上遇到了许多新挑战,如“部分同志革命意志衰退”,“闹名誉,讲究吃穿”[13]284,甚至认为“江山是老子打下来的,老子就应当享受清福,舒服两天”。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围绕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理想等开展价值观建设,建构了革命话语的共产党人价值观。从总体上看,建国初期共产党人价值观包括实事求是的价值理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三个世界理论、独立自主思想、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法等话语内容。

首先,实事求是的价值理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4],实事求是就是以物质第一性原理为依据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建国初期30年里,党中央以实事求是为指导原则,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实践等,建构了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价值观。但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问题、新挑战缺乏充分了解和必要的思想准备,加之革命主义激情尚未消退,在经济建设和政治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背离实事求是的行为。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路线重新回归,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主要话语内容。

其次,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宗旨。为人民服务是一种社会的本位价值,它是由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建国以后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在价值观层面则确立了以劳动和奉献为价值内核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建国以后共产党人始终以为人民服务思想指导价值观建设,培养了雷锋、王进喜等舍己为公的典范,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融入了平凡的工作、平实的生活。

此外,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建国初期30年是充满革命理想的30年,毛泽东多次提出,社会建设不能脱离大目标,不能背弃共产主义理想[13]174。为了实现伟大的革命理想,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伟大的建设实践,建构了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的价值话语,为共产主义与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进行了有益尝试,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推动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融合,为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积累了经验。

最后,建国初期毛泽东等领导人还对国际关系、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等作了许多阐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独立自主思想、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法等。比如三个世界理论是指美苏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等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它为无产阶级和受压迫民族团结一致提供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独立自主思想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也是共产党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建国初期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理念和外交政策,并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就。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辩证法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方法原则,基本内涵为处理问题时应当辩证看待主与次、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不仅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和关键,同时还应当兼顾全局。

(二)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

唯物史观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发展的根源也深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如果说建国初期30年共产党人价值观以“革命”为话语内容,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人价值观就是以“发展”为话语内容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崭新的转型期,共产党以改革发展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推动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话语内容主要为“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非常重视共产党人价值建设问题,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摆脱“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此后解放思想成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面对价值观上的是非对错问题,邓小平以言简意赅的方式概括了“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其中发展生产力是价值判断的首要标准,提升综合国力是价值创造的具体表现,改善人民生活是价值实现的根本标准。这些拓展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价值范畴,也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价值标尺[15]。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从“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两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解放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等共产党人价值观。此外,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从国际视野明确了共产党的主要任务;面对改革发展中的种种问题,邓小平提出“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在抓经济建设时不能忘记精神文明建设[16]。总体上看,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思想建设、党的任务、国际背景、执政方式等方面发展了共产党人价值观,对改革开放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任务、价值目标、价值矛盾等进行了探索。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及阶层等都发生了变化,利益结构、就业方式、市场主体等变得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代表谁的利益”“如何保持先进性”等价值观问题浮出水面。“人们生活在不以自由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中……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7],社会生活的变革必然影响党的价值观建设。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理论依据,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所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比如江泽民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唯物辩证法思想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丰富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方法原则。江泽民梳理党建经验教训以及新时期党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明确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实践方式和价值要求[18]。“三个代表”将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文化等融入共产党人价值观,丰富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出现了许多弊端,“以GDP为中心”“见物不见人”等问题日渐凸显,为了解决发展模式问题、回归执政为民的宗旨,胡锦涛以马克思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19],确立了社会发展中的“大写的人”。从总体上看,科学发展观涉及科学的自然价值观、科学的社会价值观、人的全面发展观等方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述,丰富了共产党人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比如胡锦涛将民主、法治、公平等价值理念融入共产党人价值观,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拓展了共产党人价值观问题域。

(三)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

“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既定的、过去继承的条件下创造的”[20],理论要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就需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合逻辑地展开”。如果说解放思想的真理标准讨论是现代化转型的应然要求,那么初级阶段论就是共产党人对现代化转型的实然把握。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和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主要矛盾也发生重大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对公平、法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以创新党内政治文化为出发点,推动了共产党人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阶段“合事实”的逻辑展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共产党人价值观在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逻辑展开。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党中央以经济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等为出发点,从政治、文化、社会、国家治理等方面推动了共产党人价值观内容的发展,由于篇幅有限,只能对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的话语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第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共产党人价值观决定着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路线纲领、党内政治文化走向等。如果共产党人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那么党内政治生活中官场文化、贪腐文化等就会蔓延,脱离群众、慵懒无为、奢靡之风、腐化堕落等不正之风就会泛滥。十八大以来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以党内政治文化、反腐倡廉、从严治党、人民主体性等为话语内容,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党内政治文化取决于共产党人价值观,如果共产党人价值观缺乏生命力,党内政治文化就会萎靡不振[11]21。面对价值观建设的种种问题,习近平提出,培育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支撑[11]88。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各种腐朽政治文化有所抬头,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习近平提出,应与党内腐朽政治文化做斗争,反对圈子文化、贪腐文化等。在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习近平还提出,应当将反腐倡廉作为培育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推动依法治党、从严治党,严惩贪污腐败[8]。

第二,提出人民主体性原则,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共产党人价值观以忠于人民、清正廉洁等为价值规范。习近平在重大场合多次论及“忠诚老实、清正廉洁的价值观”[11]88,对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提出新要求,从为民、务实、清廉等方面拓展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习近平还指出,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执政为民,不管何时都不能忘记以民为本的“初心”,应当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以忠诚老实、清正廉洁的态度践行党的宗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矛盾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提出,人民热爱美好生活,期盼更好的教育、医疗等,更满意收入、社会保障、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我们要将这些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中央将精准扶贫、全面协调发展、供给侧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这些都推动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创新发展。

第三,规划美丽蓝图,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产党人绘制了美好蓝图,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比如党的十九大将人民幸福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将“美丽”一词写入党章,使“美丽”与“富强”“民主”等一样,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构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目标体系。同时,党的十九大对建党100周年和建国100周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幸福生活有了新期待,党中央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与时俱进地提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开展生态治理等新思想、新理念,并将建设健康中国提上新日程,大力推动大众健康、食品安全、群众体育、大病医疗等工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增添了新内容。

第四,“四个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自信”,即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在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会议上,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四个自信”思想,将文化自信放到了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了对中国发展的自信心。在“四个自信”思想中,习近平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拓展了共产党的文化视野,也丰富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容。

第五,国家治理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丰富了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现了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新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涉及社会治理、市场治理、军队治理、政府治理等多方面内容的庞大工程,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必将能够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已深深嵌入全球生态体系,成为数一数二的全球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肩负着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要使命。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习近平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重要讲话,提出建设美好世界的新理念,并论述了美好世界的主要内涵,如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共赢发展、开放包容、生态文明等。这些进一步拓展了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内容,体现了共产党人对人类命运和发展的普遍关切[11]78。

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长远发展。习近平提出,价值观是人的思想的“总开关”,价值观建设直接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和长远发展[11]78。建国70年来共产党人始终将价值观建设放到重要位置,推动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话语转换和内容创新,为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鲜明思想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借鉴建国70年来价值观建设的经验,顺应世情、国情、社情、党情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动共产党人价值观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共产党话语
共产党是好琴手
共产党一心为中国
与毛泽东携手创建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湘籍英烈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人的感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