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20-12-13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沈阳音乐学院 科研处,辽宁 沈阳 11081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团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而言,核心价值观也是各自迥异。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儒家崇尚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价值观的核心,成为长期维系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兼容并包吸收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当代中国在思想道德、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创举。我国自从上世纪70 年代末期全面实施了改革开放,社会开始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全社会进入了快速变革、思想意识日渐多元的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多种思潮涌动、多种信仰并存。虽然多元文化的出现有助于社会大众思想意识的解放,令全社会充满斑斓的色彩与蓬勃的生机,但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没有社会大众所公认和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则会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其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健康的和可持续的。多与一是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任何社会都是既有一元的价值导向,又有多元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于“统一”的思想价值坐标体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正是对社会主义充分认识的背景下,在2016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已经从制度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2]。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点睛之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并非是对多元文化的否定,而是基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的理念下突出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是令社会不同群体、阶层能够和谐共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就整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够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观念。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击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大学生社会经验与思辨能力有限,在多元文化交织的环境中,自我意识显著增强而集体意识有所削弱。甚至部分大学生过度崇尚西式的民主自由,在政治思想观念上出现了迷茫和偏差,而对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认识不足,缺乏制度自信。

(一)政治信仰模糊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政治信仰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基础上,对某个政治组织所奉行的理论、主义、学说的笃信、追求与自觉。政治信仰事关社会的整合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青年大学生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由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与理论之基。马列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展现了无可辩驳的优势,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却因为疏于学习,或者受一些不良思潮与言论的过度影响,对中国坚定不移践行的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否定态度,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同时当代大学生从一出生就赶上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好时代,部分学生沉迷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腐朽文化,遇事并非从国家社会利益的立场出发,而仅仅考虑个人的享受,缺乏坚定的信仰,精神萎靡不振。

(二)价值取向扭曲

是非观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对荣辱、是非的认知和评价存在严重的偏差。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中将享受生活作为人生发展的首要目标。当代大学生很多家庭条件都比较宽裕,因而他们学习生活压力较小,一边在校学习一边享受生活,实用主义逐渐占据了意识主流。踏踏实实搞专业研究不如一证在手的功利主义思想增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欲日趋强烈。在社会就业方面,在专业价值实现与月薪的衡量中,更加侧重了高月薪。特别是他们在面临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的利益有所冲突的情况时,不同大学生的思考及行为方面的准则就存在很大差异。多数学生能够在思想意识上将通过个人努力奋斗从而为国家及社会做出贡献视为荣耀,或者能够做好个人发展与为社会做贡献两者之间的平衡,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却也表现出完全的功利主义。

(三)知行脱节

当代大学生虽然从小到大都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但思想政治教育有时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导致部分学生在道德学习与道德需要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比如在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选择与平衡方面,虽然其思想意识也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在行为上却又体现出高度的个人主义。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还不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空泛化和理想化现象,过分重视道德内容的社会价值,轻视个人价值。很多当代大学生在面临物质与精神的抉择时常会存在疑惑与矛盾。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说:“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当代大学生虽然不被这些古训所束缚,但在价值追求的选择上会有很大的摇摆性。另外,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始终客观存在。大学生有着很多美好的愿望,比如希望社会更为公平、政治更为民主、百姓生活更为幸福、人际关系更为和睦;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相左,因此,他们也会经历理想与现实的苦苦思索与艰难抉择。绝大多数大学生崇尚真善美,唾弃假恶丑,欣赏道德高尚的人,但因为社会上客观不良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使部分大学生知德而不行德。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就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3]正是因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抓好这一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

(一)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要求

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但这也为部分发达国家实行文化霸权战略提供了方便。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如何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站稳脚跟、提高对本民族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就成为了一项需要重视和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个国家及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并非凭空而生,也并非靠遗传得来,而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在纷繁的诱惑和迷茫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理想和信念的正确方向,使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理念更加合乎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与约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个大工程,是一个铸魂的工程,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命运工程。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一面旗帜,对内教育国民,对外感召影响世界。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核,是文化和道义的制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为中国进入21 世纪后引领社会思潮树起了一面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及十九大报告都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只是游离于大众认知行为体系之外,而应该成为全体人民自发的共同信仰与追求[4]。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表率作用。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将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按照自然法则,现在的大学生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亲历者、见证者,希望在青年,忧患也在青年。所以在大学生中心灵中搞建设,重塑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三)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既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重组,各类社会不公现象难以短时间内被彻底消除。这些现象会令部分思辨能力不足的大学生产生疑惑,继而动摇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些大学生由于价值观有所偏离,导致思想道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享受与发展,而不太顾及对社会的贡献与回馈。大学生价值观具有主体性、多元性的特征,是大学生经过自主思考抉择后形成的,外力不能轻易对其进行强迫矫正,而需要以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对其进行引导。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重塑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大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精英群体、是未来的希望[5]。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于社会未来发展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各类扰乱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会滋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强有力的引导,使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从内到外规范其思想行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观念交融交锋、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绵延数千年,是历史沉淀的宝贵财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深受其侵染和影响。无论是思维方式、道德礼仪。还是民俗风情、吃穿住行,都可以感受到文化无所不在的浸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彰显着很高的价值,是全社会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凭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精神底蕴上是相互连通与印证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辅助作用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应对各种思潮对大学生性格发展、道德素质的养成、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所提出的挑战。可以消除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高校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充分利用好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高校第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功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落实到位。要以“八个统一”为抓手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既需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要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系统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题教育,让大学生理解、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思辨—内化—抉择—践行的行为链条,真正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思潮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7]。

(三)挖掘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价值观教育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首要平台。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干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仅有课堂的理论教育是不够的,高校需要在开设思政理论课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的教育渠道,实现全方位育德树人[8]。比如树立优秀模范、举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辩论及征文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讲座、组织大学生参观相关的教育基地或者展会等。

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际锻炼中理解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的确立与发展的必然性、先进性,摆脱仅仅只是理论说教而带来的弊端,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教育途径、内容及手段方面体现出创新性,通过精心安排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中的方方面面的领域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感受人生真谛,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并能够积极主动践行,最终做到知行合一。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路线及历史发展沿革,可以说都融合在其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能够以其特有的潜在作用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人格品德的塑造。哈佛大学的哈佛广场,北大的未名湖、百年纪念堂无不从体现大学文化的内涵的建设思路出发;先进的大学文化的内涵能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内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因而对大学生的感召力、渗透力也是极大的,是高校育德树人的重要支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展开而不能有所悖逆,通过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做到以学带行、以行促学,实现学生自身素养和内在修养的同时,提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每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都离不开价值追求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尤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大学生的心灵,让大学生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在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征途上演绎出彩的人生。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