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

2020-12-13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育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尤其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实践中,使得志愿精神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弘扬。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可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引领互助友爱的正确价值取向,树立甘于奉献的崇高道德操守,强化为社会进步服务的综合本领和能力。

一、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社交活动中的善举皆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转化的具体表现。”[1]作为充满蓬勃生命力并不断成长进步的群体,大学生们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使命与责任。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战斗中,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发扬志愿精神,自觉主动报名参加抗疫一线工作;还有很多返乡大学生组织志愿服务小分队,参与到家乡的巡逻防控、应急值守、消毒清洁工作中;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自发组成线上家教辅导团队,为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子女提供免费家教服务等等。他们都无愧青春,彰显了新时代最美奉献者的良好精神面貌,用行动深刻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友善理念。

(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进入新时代以来,志愿精神培育工作不断发展,逐步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志愿精神所倡导的“互助”,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个人在帮助别人、回馈社会的过程中使自身价值得到提升,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达到内心世界的升华;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在为社会作奉献的同时,也在传递正能量,在社会上可以产生很好的正面示范效应,促进社会氛围和谐、稳定、安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需要社会全体人员的共同协作接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更是奋勇拼搏冲在最前面。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 后”党员的回信中写道“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2]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用实际行动交出了合格答卷,通过志愿服务而服务于人民,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深刻彰显了舍己为人和勇于担当奉献的志愿精神。

(三)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真善美理念符合世界文明思想观念,而志愿精神归根到底也是一种文明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体现的是将个人命运与全人类的未来融合在一起的高尚情怀。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国际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可以从历史的视角深刻理解与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理念,审视志愿精神的时代内涵,挺身而出、担当奉献,以自身行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应积极主动地彰显世界情怀,在国际上刷新中国名片,让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面向世界讲中国,志愿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熠熠发光,国际舞台因中国青年而焕发精彩。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不足

1.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系统性不够。随着好善乐施等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但是很多高校往往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专题讲座的渠道进行志愿精神培育的,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完整,过于单一甚至碎片化。部分高校开展“弘扬、践行志愿精神”主题讲座时只是注重学生的出勤率,而其中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层次却比较浅,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部分大学生形成不了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还有些负责讲授的师资一般,没有志愿服务的经历,对培育的实践层面把握不够,使得培育效果打了折扣。

2.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形式创新性不足。高校团委一般会组织开展志愿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敬老院等,以期在实践中依靠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来培育他们的志愿精神。但是活动受限于学校所在城市的资源,会出现同一所学校不同学院的志愿者集中在同一志愿地点的现象。少数高校在开展培育工作时,由于专业的理论教育者数量不足,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教育载体,导致培育特色与创新性不够,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大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到志愿精神的内核,使得他们的公共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目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只有笼统的要求,缺少规范、明确的标准作为考量。对于参与培育的大学生,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如:由于个别大学生志愿者缺少法律意识的培训,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合法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此外,部分大学生所处环境单纯,缺乏社会经验与阅历,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缺少辨别能力,如若培训不够规范,就会影响培育的整体效果。

2.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发展。”[3]当前,多数高校出台了一些针对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是在运行过程中,极个别的高校仍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如队员之间的任务如何分配、资源实现怎样的调度、资金如何妥善管理等问题。这就需要善于变通而不是拘泥于固定形式,规范并完善培育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实现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有效管理。

3.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设立了多种类型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但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行为的测评、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使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在高校的有序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高校没有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导致其在接受培育时缺少积极性,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学校的安排,热情不足;还有些高校的志愿保障机制不充分,缺少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保险,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效率。

(三)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1.个别大学生志愿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有智慧有本领,昂扬斗志,奋勇向前,是青年群体的主力军。但“与已经工作的青年人相比,大学生的眼界相对狭窄,能力相对薄弱,被学校和课本知识所桎梏,”[4]对外界的感受与认知还需要加以引导。个别大学生只是把志愿服务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课余活动,还没有上升到一种自觉和精神,没有内化为学生人格,很难真正与志愿精神融合。此外,与已经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的高年级同学相比,愿意接受志愿精神培育活动的大学生多为刚入学的新生,除了有学业、就业、生活压力等客观因素外,主观上缺乏志愿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部分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不够清晰。志愿精神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高尚价值理念,不仅包含个人自身所具有的高洁操行,还蕴含着对他人真诚友爱和对社会默默奉献的淳厚情感。有小部分大学生简单地认为志愿精神就是助人为乐,无偿地帮助别人。但其实志愿精神是提倡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友爱中收获内心满足,帮助别人也提升自己,实现精神上的升华。也有极个别大学生由于对志愿精神的内涵缺乏准确且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无法做到真正的爱心流露、善意升华、助人与助己的统一,不能平等地对待被帮助者,可能对被帮助者造成生理以及心理的不利影响。

3.个别大学生接受志愿精神培育的动机存在功利倾向。马克思曾指出“伟大的东西是光荣的,光荣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5]个别大学生受虚荣心的驱使,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只是为了获取学分、获得奖学金、入党机会等,很少去真正思考志愿精神本身能带给自己和社会的价值,其结果就是接受了志愿精神的培育却不能准确感知它的内涵和价值,注重形式,不能修于心而笃于行,大大影响自身志愿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途径探索

(一)强化大学生志愿精神的认同感

1.深化大学生志愿精神认知。“志愿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表现,能够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等优秀价值理念的追求,”[6]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志愿精神。

而大学生志愿精神意识的培育、形成、弘扬、践行、提高是一个漫长且持久的过程,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共同持久的协作团结。因此,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进行实践,自觉助人,以实际行动深化志愿精神认知;高校也应为提高大学生志愿精神意识设置与其相关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活动,如志愿精神主题的演讲、小品、与志愿精神相关的歌唱比赛等,增强大学生们的价值认同;社会各界也要助力推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做好宣传工作,如标语、小故事等,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感受志愿精神的魅力。

2.端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动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接受志愿精神培育的动机包括“为己”和“为他”两方面。“为己”表现为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接受志愿精神培育使自身在能力、素质等方面获得提升,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为他”则表现为援助他人从而最终达到助推社会发展的目的。无论是“为己”还是“为他”,都不需要过分压制,因为这两个动机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个体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也要警惕这两种动机的过分功利化,摆正心态、端正态度,使“为己”和“为他”有机融合,通过自身建设将志愿精神的丰富内涵铭记于心,强化记忆,提高志愿精神培育的效果。

3.尊重大学生志愿者的主体性。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时代感,做时代新人,还要拼搏奋进,励志笃行,成为有担当的青年主体。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其带头先锋作用。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在接受志愿精神培育时迎难而上,主动争取机会,奋斗进步,凭借自身实力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以通过接受现代化教育,明是非、辨善恶,在进行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做出自主选择、正确判断,而不是亦步亦趋、墨守成规。

(二)丰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内容与形式

1.丰富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充分发挥高校志愿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塑造德性品质与培养实践能力。高校要将志愿精神培育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计划,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课程有机结合,循序渐进,最终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也是一个渐进式过程,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和课下的自觉实践与履行,使理论在实践活动中落地生根,得到升华与凝练。因此,高校要营造浓郁的环境氛围,如在教室外侧的走廊、内侧的墙壁上悬挂践行志愿精神的先进人物事例,格言警句等,时时处处让大学生感受到志愿精神的文化气息,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充分融合,达到最佳培育效果。

2.用好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平台。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获取志愿信息的途径和手段也更加简便迅速。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时应探索新的平台,创造“互联网+”新模式,形成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志愿精神培育新风格。一方面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头条等APP 软件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线上线下的实时互动,及时准确地捕捉志愿精神培育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互联网云平台,有效整理和融合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资源,激发大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并巩固其正确的价值导向。

3.创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实践形式。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形式,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学科专业与特长优势,使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铭记于心并付诸于实践,做到知中有行。例如,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开展法律义务宣传、法律事务咨询、扫黑除恶宣讲等志愿服务工作;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开展义务诊治、从饮食、锻炼等方面提供合理建议、解读健康知识宣传单等志愿服务工作;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可以提供义务助教支教服务等。运用专业知识,发挥特长优势,在志愿精神培育过程中做到学用结合,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相关机制

1.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培训机制。高校是大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场所,建立健全专业化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训体系有益于进一步发挥高校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定合理、科学、规范的培训机制。例如,通过课堂有效教学,普及志愿精神的概念和价值,创设情境,提高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接受程度;通过技能培训,使大学生了解并接受医学常识、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及指导,提高大学生对突然发生并难以处置事情的解决能力,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期实现为他人和社会更好地服务。

2.规范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管理机制。为了实现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高效运行与良性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其管理机制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首先,应进一步明确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强化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把大学生志愿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时更新,使管理工作细致规范。最后,提高互联网云平台的管理水平,学校可以建立志愿者QQ 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互联网在线的实时互动,增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大学生是志愿精神培育工作实现有序开展的直接参与者,在整个培育过程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需要对他们进行激励,即激发内在活力,使其获得鼓励。通过激励,大学生会更加希望得到外部环境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为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可以采取物质激励以激发他们参与志愿精神培育的积极性与活力,如为表现突出、负责任的志愿者颁发证书、奖杯、学习用品等;也可以用精神激励方式以鼓励他们获得精神的愉悦与满足,如授予表现良好的志愿者或团队荣誉称号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其接受志愿精神培育的满腔热忱。

4.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首先,健全相关的保障条例和准则,为大学生志愿者保驾护航,促进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长效发展。其次,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服务。在开展志愿精神培育工作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心健康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例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就有被感染的风险,因此要为其提供身体安全保险服务。最后,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如去支教、助学等会产生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要保障资金充足,以推动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持续稳定的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7]高校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是一项漫长而又崇高的事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深刻体会志愿精神的时代价值和作用,准确理解新时代志愿精神的深厚内涵和理念,牢牢把握其内在本质与规律,为加快志愿精神培育进程奉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育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