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真”与“假”
——谈谈宝黛钗人物塑造中的小物件

2020-12-13康永嘉王小西

关键词:宝钗黛玉宝玉

康永嘉,王小西

(1.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辽宁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红楼梦》中处处充满着二元对立,现实与幻境、他乡与故乡、女孩与成人、清与浊、空与色、槛内与槛外、有与无等等,每一对对立元素后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尤其是“真”与“假”在书中被曹雪芹反复强调。开篇第一回就提到“真事隐”“假语存”,以“假语村言”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以“虚事传神”的红楼世界,就等于向世人表白了书中的一切皆有真有假,而且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所以又有“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1]9 之联。在叙事细节上,除了甄家与贾家的对应,还有贾雨村因偶然发现娇杏而去寻找甄士隐下落时,公差提起姓名说 “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1]21;“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一回,贾代儒要烧掉风月宝鉴时,镜内哭到“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1]172;刘姥姥辨认那套黄杨木头杯时说“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1]565;袭人劝谏王夫人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时说起可能会出现“不才之事”,说“不论真假”[1]467……如此种种。

“真”与“假”在不同的章节自有其用处和涵义,但按照“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联,真假到底是否能像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一样互相转化?

我们就从书中的主要人物宝、黛、钗的身边“物件儿”看起。这些“物件儿”对它们的主人有很多象征之处,帮助塑造并阐释着主人的形象。

一、宝玉的“玉”和宝钗的“锁”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来自何处?《红楼梦》原文中说它来自上古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女娲当年一共锻炼了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每一块都是“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1]2,结果最后补天时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偏偏剩下这么一块,被抛弃在青埂峰下。文中说这块被剩下的石头由于经过了女娲的锻炼,有了灵性,就有了思想。看见其他的石头们都有了补天的用处,自己落选了,很是郁闷惭愧,于是每天以泪洗面,哀伤不已。就在这时它遇到一僧一道。经不过石头苦苦哀求,那和尚只能施展法术,把那通了灵性、向往人间的一大块顽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1]3原来这块“通灵宝玉”其实就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有何好处?首先这块被天定的石头尺寸大小皆合天地自然之数,“三六五”为周天之数、“二十四”为节气之数、“十二”为一年的月数。而且石者,“实”也,暗示宝玉的“真实”。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节,薛姨妈掩饰说宝玉这样反应是因为“心实”,紫鹃回来也说“宝玉的心倒实”[1]807。美玉乃是石之精华,但这光彩的外表只是幻术加于“真石”之后的富贵权势的外壳,玉是假,石为真。“贾宝玉”确为“假宝玉”,却是一块“真美石”,隐喻着宝玉虽然到了红尘俗世,却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自然天性。此为一“真”。另外,佩戴在宝玉身上的这块石头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1]124,这八个字是刻在同一面上的,可看作对宝玉为人表里如一,真诚直率的暗示。此又为“真”。相比之下,再看看宝钗的“金锁”。首先,金锁是人工打造之物,并非自然而来。而且,当年赠字的和尚只说刻在金器上,并未指定采用何种金器。之所以采用锁,而且是与通灵宝玉形状类似,同样可佩可玩的锁,是薛家家长三思后而得之,此为一“假”。再者,金锁上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1]125貌似与宝玉的字是一对儿,却是分别镌刻在金锁的两面,恰似宝钗为人的表里不一,常常掩盖自然天性,这又是一“假”。再看看宝玉和宝钗对待“宝玉”和“金锁”的态度。宝玉是动不动就要“砸玉”的。玉的幻象脱离了石胎,变得富有权贵气,是宝玉真心诚意要急于脱离的枷锁。而宝钗呢?薛姨妈处心积虑在贾府营造“金玉良缘”的舆论氛围。恐怕她早就知道宝玉有这块玉,才故意造了那“锁”,不然为什么丫鬟莺儿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1]126,可是和尚没说刻在金锁上,这么选择无非是因为金锁这种装饰容易让大家看到。当然,这也等于给了宝钗戴上了一个逃不开的“富贵枷锁”。薛姨妈和莺儿都有意透露过“金玉良缘”的说辞以观察大家的反映,宝钗却是“淡淡的”,她发现宝玉全部心思都放在林妹妹身上,就更心里总远着宝玉了。可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她的这块金锁却凭着“不离不弃”的精神天天带着到处走,一刻不曾脱下。“金玉”之说满园子甚至满府的人都知道,却又看见宝钗天天戴着,精明之人如探春、凤姐之流会怎么想呢?真心想要却又要表现得不想要,这又是宝钗的一个“假”性情。其他人对待通灵宝玉的态度呢?两次宝玉砸玉,包括一次丢玉,全家上下慌作一团,痛哭失声,都把玉看作宝玉的“命根子”,丝毫不顾及宝玉尚完好无缺地站在那里,只被幻象中的“通灵宝玉”迷惑了心思。宝钗亦不能免俗,只有黛玉可以做到冷眼观。可见宝玉黛玉这对知己的真性情。何况这顽石的幻象是他们“木石前盟”的大障碍呢!可惜幻象顽固,始终不灭,真的“石”没有冲破“玉”的假,这假象最终“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二、黛玉的居住环境和宝钗的居住环境与冷香丸

曹雪芹让黛玉住在潇湘馆,那里“有千百杆翠竹遮映”[1]228,又开着一沟泉水流过。黛玉本就是“绛珠仙草”,与三生石相依相偎,又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仙草黛玉自然天生就带有草木与水的本性。竹子挺拔、秀雅、高洁,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的最爱,竹子的品格正适合孤洁的黛玉的性格。且仙草与翠竹本属一源,与黛玉品性天人合一。黛玉还养了一只乖巧的鹦鹉,会陪着黛玉背诗。“幽禽兀自啭佳音,玉立雕笼万里心”的思想自由,“闲阶上斜日,鹦鹉伴人愁”的闺怨寂寞,“才子爱奇吟不足,美人怜尔绣初成”“郎君下笔惊鹦鹉,侍女吹笙弄凤凰”的文采风流,“性辩慧而能言,才聪明以识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生”的怀才不遇,鹦鹉这一动物在历代诗词中累积而成的常见意象与黛玉一般无二。黛玉身边的竹、鹦鹉蕴含的特质与黛玉的内在品性和外在形象都是非常一致的,这是源自自然的“真”,也是曹公人物塑造笔法的“真”。相比黛玉的“真”,宝钗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宝钗住在蘅芜苑,满地香草,却为人间俗世之草。与挺拔向上的竹子相反,遍地的香草“牵藤引蔓”,具有攀缘的特性,这种特性与宝钗咏柳絮“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1]997一样,都是宝钗不甘居于人下的深切表达。这种人生态度导致她在面对宝玉的时候,不由自主对其反复进行“仕途经济”的劝谏,结果被宝玉斥责为“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1]486,两人的感情直接跌入冰点。对待身边的姐妹,宝钗也是经常摆出谆谆教诲的姿态,不断灌输身为女子的当为与不当为。可也是这样一个宝钗,艳冠海棠诗、讽和螃蟹咏,既通药理、懂经济,又能指导惜春作画,对封建礼教的极力维护与她在各种诗词书画的活动中大放异彩、协助王夫人管家时的精明谨慎大相径庭。宝钗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符合当时社会标准的“假”像,却满身才华,不甘心命运的设定,她的假性与真情终会时不时对撞一番,被她常常压抑的本性时而有所释放。香草除了其外在对宝钗形象的象征,还含有更深刻的内蕴。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出现了香草,“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2]7,诗人高兴的种下,最终却“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2]7,香草变了质,从忠贞高洁变成了争权夺利。天地道德从兼济天下到虚伪自私的变化让宝玉觉悟了,所以才能与一直保持本真的黛玉成为唯一知己。

香草还有经济价值,入秋以后就结满了果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1]555。这倒是与宝钗务实的性格一致了,这里曹公又用了“真”的写法。就像宝钗帮助湘云“还席”的时候,她思虑周全,又要便宜、又不得罪人、还要大家玩得有趣。可当这种务实精神用到宝玉身上,就与从不放弃真性情的黛玉又不一样了。宝钗明明对宝玉是有好感的,偏偏掩盖起来,她不肯只依靠真情。黛玉一心只有宝玉,她却把精力放在了更有决定权的贾母和王夫人身上,对宝玉却是一直“淡淡的”。

再进到房间,黛玉的就是精致,宝钗的却如“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1]555。其实宝钗的内心远没有黛玉纯净简单,她担负着家庭的重任,精神负担是很重的。这过于穿凿的品味却是大大有助于自己心灵的安静。满园香草与素净到极致的内室形成反差,也反应着宝钗无法做“真我”的无奈。

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冷香丸呢?除了用冷香压制天性的热情,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黛玉是绛珠仙草,宝玉是仙石品性,都来自于自然。宝钗却是世俗中人,为了让“俗世之人”和“自然之人”有可比性,冷香丸就应运而生了。曹雪芹在书中写到的药方个个有根有据且合乎中医常理,这个冷香丸的方子却有趣得很,“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 ……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1]108不过,宝钗真的有病吗?且看她与周瑞家的对话里怎么说的,“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1]107,连个具体的病的名字也没有,发病时“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1]109难道只是为了吃冷香丸吗?

我想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宝玉这块石头不是合自然之数吗,宝钗的药方也合,而且合“十二”的自然之数比你还多几倍呢(这里暂不讨论十二与花的其他含义)。黛玉不是仙草吗,宝钗把四季的人世之花都收全了。黛玉有病,主要症状是咳嗽,宝钗也咳嗽。绛珠的前世被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宝钗就把天降的雨露霜雪都喝全了。硬生生“造”出了“自然”发香的美人。

所以,冷香丸是假,以假乱真的目的是真。宝玉虽然在真情中选择了黛玉,却也一直对宝钗抱有一丝好感,假中也有他喜欢的东西,只看怎么取舍。但真假的决定者在人,却不完全由人,所以宝玉后来还是娶了宝钗。黛玉既然是来还泪,自然不会有完美姻缘,情真缘假。宝钗是世俗中安排给假玉真石的姻缘,虽然不能长久,但却情假缘成真。

三、仙缘与俗缘和红麝串

说到缘分,黛玉与宝玉一见如故,是因为在天上就相识,他们有着“木石前盟”,这是“仙缘”。二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坚不可摧。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回中,宝玉听说黛玉要离开贾府,就“一头热汗,满脸紫胀……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1]801”袭人跑到黛玉处对紫鹃兴师问罪,说宝玉“已经死了大半个儿了”,黛玉的反映是“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1]802。心疼到这个程度,两个人的感情之真可见一斑。他们是不需要什么信物的,真正的感情还用证明吗?

此事过后薛姨妈和宝钗来到黛玉房中,对着无辜天真的少女表演了一场虚伪的戏码,这个“假”本文暂不分析。只说宝钗和宝玉之间却没有这种真情。宝钗对宝玉是分析、研究、计算、教育。但是偏偏贾元春以皇贵妃的天家身份给了他们一个“定情信物”——红麝串,人为地建立起一段“俗缘”。本来黛玉就为了宝钗的金锁而耿耿于怀,现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红麝串不但打击了黛玉的自尊心,还让她看到了一只“呆雁”,可气又可笑。可是这就是这段“俗缘”的基础。在对待红麝串的态度上,宝钗又有了貌似含蓄实则虚饰的行为。虽然“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1]401,但是宝钗深识药理,应该懂得麝香有止痛催产的功效,可是又忙不迭地“左腕上笼着一串”[1]401。于是,我们看到“心里越发没意思”的宝钗挂着金锁,吃着冷香丸,戴上红麝串,这与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啊粉儿啊的”[1]109的性格也不一致,等宝玉看她时,还“自己倒不好意思的”[1]402。即使是放到现代,这也是赤裸裸的暧昧戏码。真情分和假信物在这里碰撞了。

宝钗号“蘅芜君”,唐徐寅诗云“武帝蘅芜觉后香”[3]。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记载汉武帝曾梦见李夫人赠他“蘅芜之香”,梦醒后“香气犹著衣枕,历月不歇”[4]。《长生殿》中也有“蘅芜烧尽魂来否”[5]之句,都与后妃典故有关。蘅芜苑是元妃赐的名字,同赐下红麝串一样,规定了宝钗的人生轨迹。二宝的结合是身体的结合,是俗世之缘。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早早在灵河岸边就与宝玉注定了“仙缘”,二玉的结合是心灵的结合。“仙缘”死别,“俗缘”生离,两者都是悲剧。

四、三人情感的真中有假和假中有真

曹雪芹对真善美的信念始终如一,但并非对所有的“假”都予以完全的批判,至少对宝钗不是。

黛玉对宝玉虽然真情,但是其中不免有各种试探。少男少女在试探对方心意时免不了会有言不由衷的行为,可谓真中有假。在“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一回中,那时,她刚看完“呆雁”,本就对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行为心中不快,又赶上张道士提亲,就说出了“我要安心咒你,我也天诛地灭。何苦来!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你心里生气,来拿我煞性子。”[1]413结果两个人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1]414直到“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一回,听到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1]445黛玉终于放心了,认下了这个知己,两个人放开所有芥蒂倾心相交。在这次之后两人的对话都是坦诚的,不再有丝毫的误会出现了,抛去了一切犹豫和怀疑。所以,高鹗的续书在第九十一回又让宝玉做了“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1]1299的承诺,其实多余了。可是宝钗就完全是个虚情假意的人吗?人们常常诟病她在滴翠亭的谎话,在和薛姨妈看黛玉时的虚伪、在金钏投井后的无情……但我看宝钗虽然很“含蓄”,但是不时还会流露出“真性情”。比如在宝玉挨打后,宝钗去探望时对宝玉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1]461,说到这里才发现自己忘情了,忙停下来,低着头红了脸,开始摆弄衣带。这时的宝钗也是个娇憨可爱的小女子呢。“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宝钗单独去看望黛玉,给黛玉燕窝的药方时,说“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1]626,这也是真心话。再有就是“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时、讽和螃蟹咏时,都是真情外露的表现。如果不是生在那样的时代和家庭环境,而是生在现代,宝钗不过是个急于成熟为家庭分忧的孩子而已,而且还是个才华横溢的孩子。

宝玉是真诚的,他对黛玉真心爱重,对世俗真心厌恶,但是他有时真的会“见了姐姐忘了妹妹”。元春给宝玉和宝钗的东西明明一模一样,为什么还第一时间跑去宝钗那里看?还边联想着“金玉良缘”边看宝钗的美貌看直了眼。当然,这是青春期少年不可避免的情怀,不能看做宝玉对黛玉不真。但是一直不能让人理解的是《终身误》[1]84-85一曲: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宝玉后来接受了人为假造的“俗缘”,那么美中不足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黛玉这个知己在身边长相厮守是“不足”,那么“美”又指的是什么?宝玉一生中做过很多不清醒的事,承诺过几次要做和尚,最后做了吗?宝玉看透身边的真假了吗?很多人分析黛玉临死前说的“宝玉,你好……”[1]1383如果说完会是什么,有人说是你好可恨、你好无情、你好好过吧,也有人说应该是“你好可怜”,失去我你怎么办?不过,真假、对错是人永远搞不清的东西,黛玉可能会说,“宝玉,你好糊涂!”

《红楼梦》中的“真”与“假”寓意深远,不仅仅在宝玉和几个少女的感情里,更是对整个世界的道之有无、名之真假的矛盾的思考。而“假作真时真亦假”一联也被认为是“曹雪芹美学思想的表白”[5]63。对于世上人,真中有必须追寻之物,假中也有不能完全割舍之物,真真假假互相转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辩证统一。世上事,没有一件全真,也没有一件全假。所以是世人不辨真假,还是世上事本就分不清真假,就像风月宝鉴哭的“你们自己以假为真”[1]172,这可能就是人间常态吧。

猜你喜欢

宝钗黛玉宝玉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品潇湘妃子
论宝玉之泪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宝玉受笞
黛玉讲诗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黛玉为什么爱哭?
宝玉问路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