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腹腔镜与开放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2020-12-12朱秀刚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3期
关键词:肾癌局限性根治术

朱秀刚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430090

局限性肾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泌尿外科恶性肿瘤[1],肾癌根治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开放性手术虽然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不足[2],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近年来微创技术、腹腔镜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促使腹腔镜手术在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本文对后腹腔镜与开放肾癌根治术在局限性肾癌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65例局限性肾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2例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0~66(53.74±4.20)岁。病程0.7~2(1.50±0.22)年。肿瘤部位:左侧20例,右侧12例。肿瘤直径为2~5(3.05±0.45)cm。观察组33例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2~67(53.83±4.30)岁。病程0.8~2(1.56±0.30)年。肿瘤部位:左侧19例,右侧14例。肿瘤直径为2~6(3.12±0.52)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CT、彩超检查确诊为局限性肾癌;(2)经临床检查显示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正常,对侧肾脏未见器质性病变;(3)无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或是远处转移者;(4)临床资料完整且自愿配合随访者。排除标准:(1)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2)存在严重感染、腹腔手术史的患者;(3)存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患者;(4)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开放肾癌根治术。患者取健侧卧位,行全身麻醉,做一切口于第11肋间、12肋缘下,长度为18cm左右,将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切开,顺着腰大肌将肾周脂肪囊背侧和肾脏连接分离,对肾静脉、动脉进行结扎,游离并结扎输尿管至中上段交界处,将其切断,对残端进行结扎处理,促使肾脏彻底游离并取出,进行止血处理,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切口。

1.3.2 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的体位、麻醉方式与对照组一致。作切口于腋中线髂嵴上20mm处,将5mm、10mm Trocar分别置入腋中线髂嵴上、腋后线下缘、腋前线肋下缘,建立人工气腹,气腹压控制在13~15mmHg(1mmHg=0.133kPa)。清理腹膜后脂肪,将肾周筋膜背侧面分离,并使用超声刀将肾脏后方钝性游离至肾门,通过锐性分离显露输尿管、肾动静脉并结扎、离断,游离肾脏在筋膜外,切断肾蒂并将标本放入到标本袋中取出,进行止血处理,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4 评价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2)于术前和术后72h采集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5ml,以每分钟3 000转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时间为10min,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进行测定,计算CD4+/CD8+。(3)对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4)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2.2 免疫功能指标 术前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2h后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同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区别(P<0.05);观察组术后72h的CD3+、CD4+、CD4+/CD8+均比对照组高,且观察组的CD8+比对照组数据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对比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4 预后情况 随访1年,两组转移率、复发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

3 讨论

局限性肾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3],尽早诊治对于预后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肾癌根治术为该病的治疗金标准,开放肾癌根治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受限,故临床需要寻找更加有效、安全的术式。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佳等优势,且本次研究中经后腹腔入路,能使胃肠功能紊乱情况减少[4-5],降低腹腔器官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利用腹腔镜的放大功能可使术中视野及解剖清晰度增加,便于术中精准操作[6],减少损伤;术中应用超声刀进行操作,能够有效止血且减少术中出血量[7];术中不会挤压肾肿瘤,可使肿瘤种植率降低,从而降低复发率[8]。

本文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72h免疫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相较于开放肾癌根治术更具优势,能够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速度,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可促使住院时间缩短;另外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更少,预后情况与对照组相近,提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对患者机体组织的创伤更小,因此不会对免疫功能造成严重的损害,能够减少术后远处转移、复发风险,降低死亡率。总而言之,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比开放肾癌根治术更适用于局限性肾癌的治疗中。

猜你喜欢

肾癌局限性根治术
“拯救大地”理论的内在逻辑、局限性与改进思路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汉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视角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期间引发高血压的分析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