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视野下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研究

2020-12-12王雷华

关键词:双一流导学导师

王雷华, 韩 霞

(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物理学院,北京 100083;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2015年11月,中国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师资。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过程表明,办好研究生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途径。对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成熟经验,对照国内民众对更高学历教育的强烈追求,对照中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渴望,发展研究生教育必然成为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选择。面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培养出一流的研究生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研究发现,导师和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两个主体,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1]。如果导学关系融洽,导师则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研究生培养上,研究生也愿意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积极完成各项学业任务和科研工作,遇到问题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帮助,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如果导学关系紧张,则会压抑导学双方的积极性,在科研攻关、学生学业甚至师生身心健康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影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可以说,导学关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影响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理应成为研究一流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导学关系研究愈加受到学界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针对导学关系,不再单纯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等问题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更多的是将导学关系作为一个单独问题进行研究。尤其是2015年国家发布“双一流”方案后,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部署,面对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新要求,以及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新期待,更需要对高校研究生的导学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一)研究生导学关系内涵不断深化,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内容范围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264万,2019年在学规模达到290万,增幅达到21.8%。可见,中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不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出台系列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相关文件,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对高校研究生的导学关系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研究发现,目前导学关系的内涵界定,基本都以2003年林连伟和吴克象提出的概念为基础,指出导学关系是一种“教学关系”[2],即在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导师指导学生学习课程、参与科研、论文撰写,并以此为载体,教会学生如何为学、如何为人。自2003年至今,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国际化培养水平、奖励资助以及科教融合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善了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条件,促进了一流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导学关系方面,教育部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落实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对导师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全面、全程、全要素三个方面的要求,明确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导师为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条件,要求导师在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恪守学术道德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对研究生在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情感互动等方面的人文关怀。在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导师与研究生在完成教学、科研、论文指导等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还会在较长时间的学术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处过程中相互影响,对科学发展理念达成相对一致的认同,对社会规则以及人生发展产生一定的共鸣,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产生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赖。在研究生的发展上,部分导师还会充分挖掘自己的资源给予研究生一定的支持,并在求学过程中给予较高水平的经济资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师生之间还可能是科研上的同事与合作者[3]。可以说,不管从导学关系的要素,还是从导学关系的定位,抑或是从国家的要求等各个层面来讲,导学关系的内涵已经有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高校研究生的导学关系已经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单向指导发展成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往,由指导学习课程、参与科研、论文撰写等三种载体发展成涵盖学术指导、经济资助、政治引导、涵养道德、职业规划等多种形式的载体,由师生间单纯的教学关系发展成由教育关系、心理关系、情感关系等构成的“多角度关系体”[4]。

(二)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相对稳定,社会关注度高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不同学者和高校从不同角度对导学关系进行了调查。2014年,有学者对北京十所高校的2 047名博士研究生就“和谐导学关系”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导学关系比较和谐的占比为83.4%,不够和谐甚至敌对的占比为4.1%[5]。2015年,有学者对南京七所高校的1 125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生对导师的总体满意度为69.1%”[6]。2018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工作部门,对3 932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导学关系调查,研究发现导学关系融洽的占比为59.69%,导学关系紧张的占比在5%左右。比较以上数据,调查时间不同、调查对象和样本不同、调查工具也不同,统计数据结果也稍有差异,但反应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导学双方的彼此接受和彼此认可程度大约分布在60%~90%这个区间内,导学关系质量总体上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另外,导学双方彼此不接受和彼此不认可的程度大约分布在10%~40%的区间内,虽然程度各有不同,但是相对占比还是很高。同时,相关的调研数据也显示,导学关系紧张敌对的占比约为5%,导学双方的关系因性格、利益、情感、道德等问题,处于相对紧张的不稳定状态,稍有不慎极易引发极端恶性事件。通过公开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因为导学关系问题而引发的研究生恶性事件不在少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一不是在社会以及网络媒体上引发了长时间的讨论,把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放到社会的放大镜下去观察、去考量。梳理分析这些研究生自杀事件,背后多有导师滥用权力,在某些方面给学生造成较大压力,无法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进而导致研究生心理崩溃,酿成学生结束自己生命的悲剧。放眼全国的研究生群体,导学关系紧张甚至敌对5%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相对于大约300万这个庞大的研究生群体来讲,还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需要引起广大研究生导师的重点关注,更需要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从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寻求调整变革,优化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在促进研究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三)国际社会的人才需求和研究生的多元化发展对导学关系建设提出了挑战

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人才,需要在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国际劳动力市场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分析和判断研究生职业多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并以此来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从国际社会的要求来看,知识经济纵深发展,人才全球流动已成趋势,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研究生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研究生不仅要能够达到知识精深、思维创新、能力全面、沟通高效等基础性目标,还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社会交往、跨学科学习、独立研究等创新性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从更高层次来说,研究生培养,不仅停留在学习操作能力上,还要上升到思维训练、资质认证层面上,打造高质量的研究生能力品牌。从研究生发展目标来看,学生希望在完成基本学习科研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科研视角,借助导师和学校的资源,帮助自己更好与社会接轨,获得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研究生的职业期望也越来越多元化,根据欧洲学者的研究发现,英国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的不到50%,志愿终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更少,只占到了3.5%[7],更多的人愿意具备研究生的素质和技能后,进入社会大生产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国际社会的变化,满足研究生的发展需求,世界一流大学往往非常重视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设,用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要求导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业问题,还要负责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毕业就业、遵守法律、恪守道德等方面给予关注与引导。在导学关系建设过程中,明确导师的职责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激发学生自我培养的积极性,研究生自己是成长成才的主体。研究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才是导学关系建设中的最主要的动力,要主动与导师就学习、科研以及个人发展问题进行探讨,解决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国际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定位和研究生的就业需求,对中国传统研究生教育培养提出了挑战,需要导学双方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不断深化对研究生培养的认识,深化对学生多元化需求的理解,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现阶段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动因

研究发现,在当前条件下,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设质量,主要取决于导师和研究生两个主体。从导学关系主体的双方入手,可以发现导师、研究生以及相关机制三个要素影响着导学关系建设的质量。

(一)导学双方对导学关系的认知和判定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相关学者从“和谐”思想、协同发展、贝马斯交往理性、目标导向、积极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导学关系划分的标准不同、内涵不同、范围也不同,判定出来的种类也不同,但主要根据都是研究生与导师双方在常态下对导学关系的认知状况、情感状况、行为状况,以及在意外状况下研究生的反应等内容。有学者从导师这个主体入手,把导学关系划分成权威型、和谐型、松散型、功利型等关系类型[8],认为权威型和松散型关系分布范围广泛,功利型关系存在于少部分师生当中。还有学者从研究生这个主体入手,把导学关系划分成学问研究型、企业雇员型、“平等朋友型” “父母子女型”、良师益友型等关系类型[9],多数学生认同研究型或企业雇员型关系。上述分类基本涵盖了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基本状态。从研究生对导学关系的感知来看,他们对权威型、松散型、纯学术型与老板雇佣型等导学关系是能够接受的,对部分导学关系失范是能够忍受的。从研究生恶性事件引发的调查来看,功利型以及极端的权威型导学关系类型,研究生是不能接受的,不惜以生命来抗争。从上述分类来看,导学双方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认同是有差异的,从导师角度认为功利型是少数的,到学生角度判定企业雇员型是多数的,这也就是说双方对导学关系的彼此地位以及身份认同有不一致的认识,导致导学双方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隐性冲突和显性对抗。

(二)研究生导师定位偏差与责任缺失导致导学关系失范

导学关系建设应该由导学双方共同负责。在学生求学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导师被赋予了法定的论文把关、毕业评定、项目分配等权利,相对于研究生来讲相对强势,处于一定的支配地位。研究发现,导师的思想观念、性格特征、道德水准以及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导学关系的走向,同时也决定着导师在导学关系中能否发挥作用。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导师的定位和责任来看,理想的研究生导师能够考虑学生的事业发展,指导研究生的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热情和无私的支持学生研究工作;能够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帮助,帮助研究生获得实现职业目标的相关技能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反观当前导学关系失范状态下,高校研究生导师在导学关系建设中,往往片面认为自己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经济资助以及职业技能提升等应该有思政工作队伍负责,不属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导师对学生的学术、科研以及学习交流较多,对价值养成、素质提升、身心健康等过问较少。根据相关的统计,导师与研究生的交流指导次数总体偏少,每月一次以及每周一次的比例占到了70.5%,15.4%的导师对研究生的课程以及培养方案不指导、不过问、不关心[10]。在交流的过程中,导师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能力、发展需求,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关心学生思想生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缺乏与学生主动沟通,甚至部分导师把研究生定位为科研工作的雇员、个人生活的秘书,个别教师以毕业、评奖、评优相要挟,让学生完全听命于自己,由学术的榜样、道德的楷模沦为项目的老板,不能有效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术研究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学生的成长成才得不到全面发展。

(三)研究生自我培养的缺位以及被动参与影响导学关系良性运行

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更多强调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研究生要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学习过程。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自我培养、自我要求方面,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对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认知存在不足,把研究生学习简单当成本科学习的延续,部分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不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对科研学习任务故意采取欺瞒拖延等方式,简单应付敷衍塞责,以至于无法完成科研任务甚至毕业论文,无法满足研究生毕业的要求。同时,还存在这样的情况,研究生因个人偏好、人际关系、兴趣所在等因素,对科研任务的安排、论文发表、利益分配等事务与导师产生分歧甚至冲突,抱怨导师安排的任务太重,抱怨导师不关心个人的职业发展,抱怨实验室的氛围不好等,对学习本身所需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对导师的要求抱怨多、对自己的要求行动少。另一方面,个体主观能动性存在问题,没有面对新要求做出调整和应对,对导师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思想动态、职业发展、经济资助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因个性偏执、投入不够、能力不足、心理不够成熟等原因,无法正确把握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科研任务,害怕受到导师的批评,不主动与导师沟通寻求帮助,把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把轻微问题积累成严重问题,把学业生活问题积累成心理发展问题,导致导师无法准确把握研究生的需求,也无法有针对性的辅导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出现停滞。

(四)科研导向和利益机制带来的巨大冲击改变着导学关系的走向

在当前的条件下,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家科研攻关的重要力量,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攻关中培养人才、产生成果。在科研项目中培养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组成共同体攻关科研项目,这样的培养模式必然受到科研管理导向的影响。首先,导学双方互相选择标准发生变化,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师生相互选择的基础,导师通过兴趣的激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塑造思想、规范行为、改善知识结构,探索具有共同兴趣的科学问题,在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中,导师往往选择有较好本科基础、有相关科研经历、能够完成科研任务的学生,学生也往往选择有项目、有资金、有论文的导师。其次,导学双方的平等关系发生变化,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导学双方通过长期的相处合作,在共同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科学共同体,导学双方在思想上、在地位上是相对平等,导师可以换研究生,研究生也可以换导师。在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中,研究生选定导师后,一般情况下是一直跟随导师的科研方向走下去,即使是有性格或者利益方面的冲突,碍于情面和学校的规定,在能够接受的程度范围内会选择忍受。即使申请更换导师,在当前高校的研究生导师管理规定中,需要原来的导师和新选定的导师双方同意,才能更换成功。可以说,操作过程有很大的难度。导师没有特定的理由,也不能随意调整学生的指导关系。还有就是导学关系的连接纽带发生变化,在世界一流大学师生双方共同围绕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展共同合作,学生是导师的地位平等的科研助手,导学双方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在中国高校的现实情况中,导师负有对学生培养的所有责任,包括经济资助的责任,在合作中学生不得不更多地考虑经济资助水平的问题,从导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经费中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自觉与导师形成一种科研劳动雇佣的关系,纯粹的导学关系掺杂着大量的经济利益,正常健康的导学关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失控。

三、推进和优化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认真分析当前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进良师益友型导学关系的建设,允许一般类型导学关系的存在,消除引发恶性事件的功利型以及极端权威型导学关系。从影响导学关系的因素来看,必须加强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着眼于研究生自我培养意识的觉醒,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协同联动机制,从多个方面着手共同发力,不断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强化师德师风引领,打造“四有”研究生导师队伍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标志是培养一流的人才,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基础是一流的师资队伍,尤其是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从导学关系建设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造一支获得学生尊重、学校认可的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校要成立专业的教师工作部门,配强工作力量,制定并落实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系统规章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政策宣贯、弘扬先进人物事迹、反面案例警示灯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加强自我修养,提升学识水平,做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以及思想意识上净重的“四有”好老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奖励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工作中取得突出成就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宣扬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氛围。实现严格的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守住底线,对于师德师风出现问题的导师,清除出研究生导师队伍。二是强化研究生导师育人的考核导向,高校要建立并推行教师发展分类卓越的计划,让每一位导师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得到晋升,形成导师队伍心气顺、人心齐、愿意投入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在科研、教学、研究、实验等每一类导师职称晋升、评价考核中,都要把学生培养质量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列入,引导导师切实担负起研究生培养的首要责任。三是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管理,高校要统筹考虑导师队伍的遴选、管理和调整机制,对于多名研究生同时反映的问题导师,要在导师选配机制层面做出调整,允许研究生在经过一定的规范程序,申请调整导师,只要理由正当、证据充分得当,学校应该坚决支持。同时,要对导师的选配工作前置到研究生入学前,对导师的道德品行、学生评价意见以及学生调换导师的情况,及时公布在导师的简介以及学院的相关网站上,以便于学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能够综合考虑相关情况。

(二)发挥研究生主体角色功能,打造导学关系共同体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在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激发起学生成长成才的动力最为关键。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及愿景是主要动力,在构建良好的导学关系中发挥着主体角色功能。一是深化处理导学关系重要性的认识,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基础上,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对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行为规范、社会目标的社会化,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构建良好导学关系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完成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完成学业取得硕士学位,完成科研项目锻炼职业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品质,提升心理素质。要充分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主动去构建与导师之间的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情感融通、发展融合、力量融会的关系共同体。二是严格要求自己,研究生要严格自我要求,达到与研究生专业文凭相匹配的水平,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还要主动参加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沟通的技巧,主动与导师多请教多交流,做到不隐瞒、不欺骗,平衡好学习科研生活,完成好科研学习任务。三是要加强研究生的教育服务,引导研究生提早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深刻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类型,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积极发展职业目标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专业信心和自我发展信心。

(三)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推进研究生全面培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激发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最为重要,两个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培养机制做保障。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一是规划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顶层设计,与研究生工作相关的当前导学关系中比较聚焦的科研导向、利益机制以及研究生服务机制协调配套,统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以及承担任务的相关学院,做到上下联动、左右联通,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共同发力,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二是强化高校科研项目的人才培养属性,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加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对研究生的培养作为科研项目申请的重要门槛,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科研项目评价的重要指标,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导师真正把研究生培养与承担科研项目统一起来,在科研项目的推进管理中全面培养塑造研究生。三是建立研究生调节利益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针对社会诟病较多的研究生与导师的雇佣关系,要建立较完备的研究生资助体系,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生的个人需求,将奖学金、助学贷款、企业资助、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集合打包,以个人申请资助和劳动获取报酬等相结合方式,满足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基本生活条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研究生的经济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保障研究生健康发展的机制方面,建议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咨询、发展辅导以及筛查预防体系,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信息共享联动响应的应急机制,为研究生提供比较完善的咨询服务,能够及时发现遇到极端困难的研究生,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

猜你喜欢

双一流导学导师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V eraW an g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我是小导游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