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020-12-11赵梦雅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意识职业

赵梦雅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界定

什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我们来看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此所下的定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1]关于这个问题,张再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即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主体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119)综合以上两个定义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在整个大学期间全部生活、学习、道德完善、能力养成等各方面的规划、设计、计划,以使自己能够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进步;二是对自己大学毕业后所从事社会行业的职业性质、发展空间、从事该职业的目的、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才干的要求等的明确定位和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而使自己在大学期间就对照规划目标定向发展,使自己毕业后更能够符合该职业的社会期待,尽快融入社会角色,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考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怎样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顺利就业,避免人才浪费,缓解社会矛盾,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应地,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在此方面做一探讨。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体制上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

从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来看,上级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因而对生涯规划教育作了一些制度上的规定,要求在校期间该课程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时长,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方面也有了一些明确的规定。但这些制度落实到各个教学主体,又表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大部分学校按规定设置了该门课程,但却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任教师,而是由系部领导和辅导员兼任,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所以在内容选择上相对随意,上级缺乏有效监督,任课教师又各自为战,造成生涯规划课程总体上效果不尽人意。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认知缺陷

目前,大学生注重基础文化理论的学习,而忽视社会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也存在较严重的自我认知缺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教育主体即学校层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决策者仍然认为,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人物,为高精尖的科研输送研究人才。虽然,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教育的目标、思路越来越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传统思想认识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仍然会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产生影响。其二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目前,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评,仍然是以文化课的量化考分为主,与入党、评优、评奖学金、考研等直接挂钩,使得大学生把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而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不重视甚至持排斥态度。即使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浅尝辄止,不仅参与社会实践的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学生满足于完成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助教等任务,而非有意识地为入职做准备。大学生群体由于社会实践环节薄弱,导致他们社会实践意识淡漠,从而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意识不强,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科学的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能力构成、知识储备、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商、交际、行为处事方式等方面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从以往的教学经验看,目前的在校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较弱,也没有全面认识自己、提高完善自己的主动意识。如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对自己能力素质的准确定位,没有对就业形势和竞岗目标的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估,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实力,一味地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想当然地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走向;还有的,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自己的能力素质一味贬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一技之长可恃,好像整个人生都是灰色的,没有太大的改观可能性,对走向社会怀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这部分同学往往缺乏上进心和竞争意识,生活懒散,学习懈怠,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对自己的认识还算理性,也能根据社会形势和自身实际规划未来,但却意志力不强,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不能静下心来提升自己的实力,不屑于做平凡小事。这些片面、模糊的思想意识,影响了大学生对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趣,而其实际的生涯设计很难取得可圈可点的效果。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

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校所学所得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顺利就业,在社会经济大潮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与他们在校期间有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职业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有很大关系。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往往造成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的随机性、随意性、模糊性,由于科学性的缺失,并不能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多大助益。他们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意识和基本了解,平时也不注意涉猎相关知识,而是在毕业前面临就业时,往往才会匆忙地跑去问老师问家长问学长,希望他们能代替自己在职业方面做出选择。总起来看,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整体规划。目前一些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习惯于跟着感觉走,不去下工夫了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未来发展动向,缺乏前瞻性,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成才目标和知识构成,造成自我素质能力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如很多学生正是在高中阶段通过刻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才得以考上大学,他们得益于目前高考招生政策的唯分数为标准,因而使得他们在升入大学后,仍然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也只要学习好基础理论知识就行了,而没有意识到实践能力的打造,动手能力差,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往往成为他们入职的瓶颈。第二,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较为全面的了解,没有对行业未来发展变化的仔细揣摩研判,也缺少对自身优劣的准确考量,导致盲从效应,一味往当前热门行业、热门职业扎堆竞岗,他们看中的是职业岗位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而没有对人对己竞争的风险评估,往往导致入职失败或入职后没有应对职业条件变化的知识储备而出现事业不顺。在这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轨迹。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几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讳言,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强化高校教育主体的体制机制作用,发挥其政策规制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激发其自身主动性能动性,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为职场人生打好根基。

(一)从学校层面来讲,要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机制

作为教育的主体,高校要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既要使学生能走进来(高校),熏染道德,磨炼技能,学有所长,又能使学生走出去(社会),顺利入职,在经济社会大潮中大展身手。这就需要学校特别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完善机制,提升质量,正确引导,提高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其他理论课程一样,也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同样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以及丰富的就业指导能力,因此,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选拔生涯规划课教师时要坚持高质量严要求。要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这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要求专任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还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鉴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性质,可侧重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学等专业方面选拔师资。第二,重视对现有任课教师的培训提升。现有任课教师一般都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普遍存在理论不深、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快其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力度,使其具有与其工作性质相匹配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知识,有效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指导工作。第三,要鼓励现任教师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尽量多走出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关注相关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参与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讨,并在此过程中借鉴吸收其他单位的成功做法,努力提高自己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教育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做好规划。

2.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晚,整个教育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课程也不普及,一些高校只是在毕业班开设,而低年级学生则很少接触职业生涯课教育。实际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不应仅仅是作为毕业前的突击热身,而应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对学生在校期间和走入社会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引领、指导作用。高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要具有系统性、前瞻性,使其真正起到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要在大学生一入学就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不断强调职业生涯课的重要性,向他们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教会他们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做出规划,明确任务,制定目标。分阶段生涯规划的制定、完成,不仅使学生素质能力不断提高,而且增强了实现目标的自信心。

除了课程教学,高校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进行教育,如通过专题讲座、宣传栏、学习小组、兴趣园地、顶岗实习、校友现场答疑等,丰富补充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生涯规划教育。

(二)从个人层面来讲,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不甚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现象,或者认为它只是在面临毕业时才需要面对的问题,没有强烈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而也就没有制定相应的生涯规划,这对学生当前在校期间和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阻碍。因此,高校要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把生涯规划课纳入到学生培养计划中,从大一新生时就开设职业生涯课,不断对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其生涯规划意识,科学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为踏上工作岗位早做准备。当然,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是学校或教师强加给学生,而应是在经过学校前期教育后,学生出自内心的需求。只有学生自身具有强烈的生涯规划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剖析自己的价值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等,结合社会情势和行业发展,探索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3](38)。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实施,将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意识,使之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要,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牢固的基础。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意识职业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我爱的职业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曼巴传奇 KOBE20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