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幼儿创新素养的“活”角色游戏

2020-12-10喻琴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材料素养游戏

喻琴

创新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素养,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与重视,所以创造教育也正从学前教育的“边缘”,迅速走向学前教育的“中心”。角色游戏作为幼儿一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何去有机地渗透、融入创造教育,孕育幼儿的创新素养,也成了当前学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实践中,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活”精神为指导,以“活”角色游戏,去萌生幼儿的创新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活”材料——点燃幼儿创新火花

角色游戏是学前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去模仿、想象并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游戏材料,去发挥想象,能动地扮演角色,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创造水平。根据幼儿兴趣的需要,提供“活”的游戏材料,成为幼儿创造性进行角色游戏的序曲。

1.创新别致有启发

在角色游戏中孕育幼儿的创新素养,应让幼儿接触到的、互动的材料富有新意,具有创意,当幼儿与这些富有创意的材料充分互动,才能在耳濡目染中情不自禁地生成创新欲望,形成创新思路。

创新中的创是指要别致独到。所提供的游戏材料不是生活中随处可见、普通得让人兴味索然的东西。如一把小梳子、一把小铲刀并不是一般的塑料模型,而是能以幼儿眼前一亮的一面镜子一面齿的小圆梳;一把纸板外用锡纸包着的卡通铲刀,这样的材料可以给幼儿创意启发。

创新中的新是指要及时更新。再富有创意的材料若长期一成不变,也会让幼儿产生审美疲劳或游戏倦怠,起不到唤醒创意的欲望。所以,用于角色游戏的材料要根据情节的推进,及时地予以补充、更新,以此来激发幼儿角色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时刻保有创新欲望。

2.轻便开放易移动

一个固化的环境往往会让幼儿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如在一个空中有悬挂的商品广告,墙边有收银台、小推车,中间是货架、商品盒的超市里,幼儿进入其中,马上就知道是超市,于是采购、付款,进入教师安排好的超市游戏,思维固化,很难有新的内容。相反,在一个只有架子、商品盒的开放环境里,架子可以是用来陈列小食品的货架,可以是进行烧烤游戏的餐台,也可以摆放药盒来玩小医院的游戏,而那些当作商品的盒子,幼儿可以拿来当电脑屏幕,可以当成砌墙的砖,亦可以装上4个轮子成为小拖车。

为便于幼儿按游戏推进,教师提供的所有材料都应具备移动式、可拼组式的特征。如橱柜下面最好能有滑轮,便于幼儿移动重组,或推至墙边做收银台,或放在场地中间当成超市货架。同时,其他的操作材料也要做到开放,易取易放,尽可能地不要张贴在墙上,或固定在空中,可以在一米高左右的墙面上固定些支架、篮子,摆放一些花瓶、剪刀等游戏材料,便于幼儿根据游戏需要随时取用。

3.简单樸实富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说:幼儿就其天性而言,是一个具有天赋的小小艺术家、梦想家和游戏者。幼儿的世界是艺术的、梦想的、游戏的世界,是生机勃勃、多彩多姿的世界,是比成人的客观世界还要宏富的、充满无限趣味的世界。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内容的丰富,幼儿可能需要借助更多的游戏材料进行创造表现,因此角色游戏中的材料除了创意别致、易于取放外,还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低结构物品,满足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想象、替代需要,发展创新思维。如角色游戏中的一个保鲜膜纸管,可能成为幼儿眼里的金箍棒、电警棍,或是一棵小树苗。另外,饼干盒、酸奶瓶、小树片等都是非常好的原生态低结构游戏材料。

二“、活”角色——满足幼儿创新欲望

“行是知之始”,要形成幼儿的创新素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在做中学,做中求真知。陶行知先生认为“做”不仅指行动意义上的做,还包括思想意义上的做,即劳心,是劳力上劳心,是行动与思想的融合。在角色游戏中孕育幼儿的创新素养,教师就要让幼儿成为有生命价值、独立思想的“活”角色,尊重幼儿,让幼儿成为游戏主角,自主地去设计方案、生成情节、调整角色。

1.在自主设计中生成创新思路

幼儿的生活经验每天都在不断刷新与发展,有时他们经历的、关注的一些社会角色还可能是教师未发现、未在意的。因此对于每一次角色游戏主题的选定,教师切不可提前预设,而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启发并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游戏主题。同时对于游戏所需的材料、人数等也都要引导幼儿自主设计、选择,让幼儿在想一想、问一问、做一做中积极探究,增强创新素养。

2.在自主生成中丰富创新经验

角色游戏的情节必须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每个角色的社会生活也有不同的认识与想法。在进行角色游戏过程中,教师切忌用“大一统”的思想,让全班幼儿在扮演某一角色时,都做一样的活动,而禁锢住幼儿的思维,束缚他们的想象。教师要在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启发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在现场能动地生成游戏情节,在游戏内容的丰富与完善中,扩散思维,大胆创造。

当然,为使幼儿在游戏中玩得有内容、有新意,在游戏前做一定的游戏准备还是必要的,如带领幼儿多去社区参观,看看鲜花店、水果店、理发店的布局,感受人们之间的互动;组织幼儿就自己认识的社会机构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医生是怎样给病人看病的?除了量体温,还会做些什么检查;投放有关职业的绘本图书,让幼儿自行阅读了解等,通过幼儿自己的能动认识来丰富其社会经验,为游戏中产生创新行为做好经验铺垫。

3.在自主调整中激发创新热情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身份必须来自他们自己的内需,而非教师的指派,这种由幼儿自我选定的角色,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淋漓尽致地表演、发挥、创造。但有时随着游戏时间的推移,他们往往会生成新的游戏需要,或者对已经扮演的角色产生厌倦,这时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允许他们面对问题想出解决办法,或与人交换角色,或赋予角色新的任务,从而改变丰富游戏内容。如扮演“收银员”的角色,起初会因为收发“人民币”而乐此不疲,但玩过一阵后,会被机械的动作所困扰,这时,教师就要赋予他改变角色的权利,引导他们想出办法,来解决困境,如“收银员”下班了,换另一个“收银员”来接班;或双休日到了,银行停止营业;或启用自动存、取款机,无须“收银员”始终坚守岗位等。

三、“活”指导——成就幼儿创新行为

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表现、创造根源于他对角色的认识与理解,教师要紧随幼儿的认识特点,予以合理引导。

1.多肯定注入创新自信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阀门”,只有充满肯定、赞许的氛围才是激发学生打开这一“阀门”,乐此不疲进行学习的法宝。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有时为了某种创新,可能会无意损坏材料,或影响了他人,教师要用敏锐的视角捕捉到值得赞赏的创意行为或思想,及时分享,肯定、扩大幼儿创造性成绩,进而促进、引发更多的创造性行为。而对于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现象则采取弱化手段,点到为止,切忌喧宾夺主,影响了对创意行为的肯定。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征,简单的、蜻蜓点水式评价如浮光掠影不能在幼儿的脑海留下深刻印象,要根植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评价中还要注意凸显创新的过程与细节,一方面通过组织幼儿创造经验的讲述来增强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用照片对创造的过程进行展示,留下创造痕迹,为今后的创意增添素材。

2.多等待给予创意空间

一百个幼儿就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幼儿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的张扬活泼些,有的内秀腼腆些,所以他们在角色游戏中所展现的创意表现与创意思想也不尽相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面对角色游戏中创意不够的幼儿,教师要学会等待,降低活动要求,让他们先模仿,先积累,慢慢地再提升到自主创新的层面,避免包办、传授的做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情绪高涨,行为积极,使创新素养的孕育成为一种可能,教师要根据幼儿创新素养形成的特点,不断创新角色游戏中的材料,激活幼儿的主观创造意愿,及时给予合理支持,那么幼儿的创新意向将更加浓郁、更加自觉,创新素养也更加深厚。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角色游戏与幼儿创新素养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TY-e/2020/ 17)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材料素养游戏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可爱的小瓢虫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摇摇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