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0-12-10

关键词: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网络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场域。网络一方面拓展了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平台,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大众化,另一方面网络的隐匿性和自由性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2]“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网络环境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让爱国主义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既关乎青年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是时代赋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使命。

一、学校层面:把握时代发展,推动爱国主义入脑入心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4]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学校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绝大部分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爱国价值实现程度的评价较好,从2015年到2017年,大学生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是爱国的”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呈递增趋势,2017年达到89.9%。[5]这说明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由于高校在重视程度、工作力度上存在差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教育目标上缺乏个性化设计,存在大一统的片面现象,未能尊重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差异,设定分层次的教育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上缺乏时代性,未能与新时代发展背景相结合,过于强调政治理论的学习,偏重知识传递、理论教化,忽视了受众的情感和行为能力的培养。三是教育方式上缺乏创新性,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走过场的抽象、空洞的说教,手段单一,多采用正面的灌输和说服教育,未能充分发挥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校要注重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着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教育目标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6]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调研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生源地、家庭状况、年级、政治面貌、学校类别大学生的爱国价值观践行意愿是存在显著差异的。[7]不同的青年个体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思想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因此,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注重整体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在整体统一的长远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爱国主义教育规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科学设置相应的远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在达成整体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体成长目标。

(二)教育内容上要强化理论武装,注重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理论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被无数仁人志士实践过的优秀精神资源,具有历史传承性。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体现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处于内忧外患的近代中国,爱国主义表现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爱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自力更生、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是爱国主义的内涵。这意味着爱国主义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爱国主义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8]因此,网络环境下,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长期以来形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厚重的历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既要反对盲目自大,又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强化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解读;特别是要针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种种困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紧扣社会现实,用丰富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典型事例启发学生思考,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增强爱国主义的认同。

(三)教育方法上要紧扣信息化步伐,注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新的空间和渠道。高校要把握好信息化发展趋势,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高校可将爱国主义学习资源、教育手段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使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采用微信、微博、QQ等广大大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多媒体、人工智能情景模拟、现场实践教学等先进技术,创新教育手段,给学生以不同的情景体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要通过《我和我的祖国》《厉害了,我的国》《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爱国主义电影、动漫等网络音视频,以及动图、表情包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受;运用抖音、快手等播放短视频的方法渲染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合唱、快闪、心理剧等线下情景让大学生切身实践爱国行为。要让大学生参与到爱国主义伟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感受成就,增强使命感。要把仪式礼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仪式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有效的情景认知模式,丰富仪式教育的内涵,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家庭层面:重视家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初始性和长久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初场域。[9]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家庭教育与环境熏陶的民族。习近平同志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10]纵观历史,从古代岳飞行军、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期盼,到现代钱学森父母“读史书、忠于国”的教诲,再到黄大年父母“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叮嘱。爱国志士的家国情怀,无一不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的滋养和培育。因此,家庭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使家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环境,成为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少数家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呈现出一些弱化或者忽视的倾向。从思想观念上看,有的家长可能只重视眼前的得失,未能从长远发展角度认识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性,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个人道德情操的培养,认为爱国主义情感太抽象,应该是学校和国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家长轻视家庭教育的连续性,认为“孩子上大学了,已经成人了”,有“喘口气,歇一歇”的念头,一定程度上导致在青春期后期这个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在家庭层面上出现了缺失和退场。从自身素养上看,不同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存在教育方式的差异。有些教育方式如专制型、溺爱型、放养型,不仅无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往往还会给爱国主义情感的养成带来负面效应。从家庭氛围上看,有的家庭受不良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或是秉持陈腐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形成了恶俗、庸俗、低俗的家风,长期不良氛围的熏陶,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一)家长要转变观念,把握契机,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有没有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对国家有重要影响,对家庭,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家长都“望子成龙”,而真正“成龙”需要将个人的价值展示出来,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才是个人的最大价值体现,而能否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也会影响家庭和个人的格局。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想,家长采用中小学时期的教育方法自然是行不通,但以“他们已经长大,不用再管了”“大学老师全权负责”的态度来面对亦是不可取。所以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的理念,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第一要求,作为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成长之基。专业知识大都由学校传授,而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它是家长有意识地通过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家长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的生活中,把握好教育的契机,因时、因地开展教育工作。如家长可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历史底蕴、文化价值的地方进行参观,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也可通过观看《我和我的祖国》《建国大业》等优秀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唱红歌、阅读红色经典系列图书等形式,寓教于乐,培养孩子爱国情怀。通过这些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二)家长要注重家风,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11]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将爱国主义精神写进家风,努力挖掘家规家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发掘家族历史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踏实勤学的感人故事,让大学生传承家规家训所体现的家国大义和民族情怀。“言传身教”是从古至今家庭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善恶美丑、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脑海中扎根,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古代“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以身作则的典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家长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地陶冶爱国主义的情操,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做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积极践行者,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实际行动,从热爱乡土、热爱父母和身边的人开始,为孩子做出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社会层面:注重法治建设与舆论引导,为爱国主义教育保驾护航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2]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网络环境下,人们的社会关系除了线下近距离接触的传统关系外,更多的是处在虚拟社会中的网络关系。网络的开放性与流通性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途径,使之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地实施。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系列的庆祝活动给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集中、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爱你,中国”的礼赞,“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涌动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上映前后甚至上了43次微博热搜;各种版本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通过网络传遍大江南北,成为男女老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哼起的歌曲;众多新闻媒体公众号、政府官方公众号都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发布国庆系列短视频,获得了持久的热度与较高的阅读量、点赞量,激发了全社会的爱国热情。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交往的空间限制,使得当今的社会更加开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的互通更加频繁,但同时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是全球化的发展冲击了国家观念。全球化依托网络的发展进一步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物理边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逐步形成高度依赖与互嵌式的国家关系,“地球村”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的概念,冲击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基础,影响到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二是部分社会思潮冲击了爱国意识。西方敌对势力将带有浓厚不良政治色彩和价值取向的西方意识文化,通过网络的全球性、即时性源源不断地对青年学生进行侵袭。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渗透,使得部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的青年开始向往西方所谓的“个人主义”与“自由”,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冲突,降低了集体主义感、国家认同感与归属感,动摇了爱国主义根基。国内历史虚无主义乘机借“还原历史”之名,丑化党的主要领袖与英雄人物,妄图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影响了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动摇了爱国信心。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多样化,民生问题往往容易形成舆论关注的焦点。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别党员干部信仰摇摆不定,出现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生活糜烂、腐化堕落等腐败现象,做出了与党员的要求、党员的身份格格不入的事情,严重动摇了大学生爱国主义信仰的信心。应对好这些挑战,是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要强化法治建设,守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定盘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国家要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从情感自律向法治他律的转变。要大力宣传、普及宪法等法律所规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要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有效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通过执法手段,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与约束力,对违背爱国主义的行为依法严肃惩处,使爱国主义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二)要善用网络舆论,树好爱国主义教育的“风向标”

由于网络具有公开性、快速性、广泛性等特点,相比传统舆论,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2019年国庆节前夕,央视新闻微博官方账号发起“五星红旗有14亿护旗手”的话题,这个话题引爆网络,网友们纷纷刷屏转发,表达热爱祖国、护卫国旗的真挚感情。该话题的阅读数达到74.7亿次,讨论数更是达到1463.3万条,营造了良好的爱国主义舆论氛围,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热情。因此,要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打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矩阵,筑牢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阵地。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独特优势,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在议题设置、内容表达上下功夫,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要大力选树、宣传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弘扬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营造全社会学习英雄模范、追求英雄品质的良好氛围,激发社会正能量,凝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培养更多如“局座召忠”等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舆情中的积极作用,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要创作更多优秀的爱国作品,筑好爱国主义教育的“蓄水池”

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13]爱国主义凝结着中华各族儿女对伟大祖国诚挚的热爱,一直是文艺创作的主题。全社会要创作一大批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采用独特话语方式以契合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如“天府事变”乐队以说唱音乐与爱国情怀相结合的音乐作品,在符合社会音乐文化发展需求的同时,既吸引了青年人的关注点,也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更为多样化。又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爱国主义漫画系列作品,将爱国主义融入到动画片之中,《厉害了,我的国》走入高校放映,让大学生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比如《烈火英雄》《中国机长》《战狼》等英雄主义情怀爱国系列电影,这种小人物大情怀的叙事逻辑体现了社会的主流价值,传递了正能量,满足了受众崇尚英雄的心理以及对坚毅品格、顽强拼搏的精神需求。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持久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有机配合、协同联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多变,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在信息互通、资源整合、协同联动方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一定程度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为此,构建科学、规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发挥好各自的独特优势,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关键。

(一)在信息互通上做好协同

学校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要加强与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的联络沟通。要以大学生成长需求为导向,搭建线上线下的交流沟通平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络沟通会商机制、信息互通机制。特别是着重就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工作难点、焦点问题,定期开展情况通报、形势研判、总结研讨,充分发挥三方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有效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协同育人工作合力。

(二)在资源整合上做好协同

学校和社会要助力家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在社区、街道、村镇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围绕家风建设、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通过报告会、文化展演、印发学习手册等形式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加强家长培养培训,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学校要利用学科专业与人才队伍的优势,组建一支政治过硬、作风端正、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专业工作队伍,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行科学的理论阐释,产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媒介、新闻媒体,努力挖掘家风家训背后的爱国情怀故事,重点打造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能够传播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家风文化节目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舆论引领,营造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生活氛围与实践场景。高校要把家庭中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政府部门要把优秀家风家训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资源融入社会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守则等行为准则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遵循。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家风聚为民风,民风汇成国风,构建以家风文化渗透、滋养爱国主义情怀的长效机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14]

(三)在考核评价上做好协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和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就决定了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考核将会涉及多个领域、部门和环节。因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有利于全面考察、客观评价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的现状与成果,要从考评内容、考评方法、考核主体等方面建立面向大学生成长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全民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评价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努力构建科学的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体系。

五、结语

爱国主义一直是团结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齐心协力唱响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相结合,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支撑和行动自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