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圈作用

2020-12-10邱旭明

复杂油气藏 2020年3期
关键词:断裂带盆地断层

陈 伟,邱旭明

(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 扬州225009)

中国东部的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大多以伸展作用为主导, 形成了以拉张正断层为主的构造样式。受区域应力场、郯庐断裂活动的影响,这些盆地部分断裂兼有走滑性质,从而综合表现为扭张断裂特征[1-5]。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扭张断层的识别和成因机制方面[6-11],而针对张性、扭张断裂不同性质的转化,扭张断裂构造带发育及圈闭形成的控制作用方面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苏北盆地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的解析,在研究石港断裂带的演化和分段发育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扭张断裂控带成圈作用,并建立相应模式,以期对该类型断裂构造发育模式及控带成圈作用提供指导,提高油气勘探成功率。

1 区域地质概况

金湖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的西部,是晚白垩世-新生代形成的“南断北超”箕状断陷[12-13](图1)。 金湖凹陷是苏北盆地富油凹陷之一,经历了仪征、吴堡、三垛等主要的构造运动,自下而上发育三套构造层,即下构造层(泰州组、阜宁组)、中构造层(戴南组、三垛组)和上构造层(盐城组、东台组),并且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 其中石港断裂带是位于凹陷中北部的一条重要的二级断层,控制了其西侧三河次凹的形成,成藏条件有利,形成了大量的断鼻、断块油藏。

图1 苏北盆地构造区划

2 石港断裂带发育特征

石港断裂带整体呈北东走向,西北倾向,延伸长度约40 km。 石港主断裂及其伴生断层的组合在平面上、纵向上的不同位置存在较大变化,从而使得整个断裂带具有丰富多彩的构造样式。

2.1 石港断裂带平面发育特征

下构造层(T33反射层—阜宁组二段内部标志层反射)(图2a), 石港断裂带整体上表现为单一主干断层发育特征,与次级断层呈斜交组合。 从南往北呈现出三种发育特征,南段(金南地区)石港主断层呈北东东走向, 次级断层呈人字型或入字型组合;中段(桥河口地区)石港主断层呈北东走向,和次级断层呈羽状组合;北段(前锋、白马河地区)石港主断层北北东走向,呈链接式组合。

中构造层 (T24反射层—戴南组二段底界反射)(图2b),石港断裂带整体上表现为多条雁列断层平行交替排列的特征。 从南往北同样呈现三种发育特征, 南段表现为帚状组合; 中段呈S型断层雁列组合;北段表现为平直断层雁列组合。

综上所述,石港断裂带在下构造层和中构造层呈现不同的发育特点,且从南往北不同位置断层的走向及组合特征均有明显变化,但所形成的构造样式都具有扭张特点。

图2 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中、下构造层平面展布

2.2 石港断裂带剖面特征

剖面显示,石港断裂带发育明显的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且整体表现为正断层特征,主断面南缓北陡;断层组合反映的扭动(或走滑)特征明显,且由南往北形式不一。

石港断裂南段断层统一倾向,主断层与次级断层呈梳状组合,次级断层相互平行,下端交于石港主断面之上(图3a);石港断裂中段下构造层呈单一断面,中构造层呈撒开的似花状组合(图3b);石港断裂北段,其中前锋北地区主断面近直立,与次级断层组成典型负花状构造(图3c),白马河地区断裂发育较少,呈陡立的y字型组合(图3d)。

图3 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不同位置地震解释剖面

3 石港断裂带成因演化分析

石港断裂是在中生代基底先存断裂基础上发育形成的, 同时还受到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影响,从而使得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表现为不同的变形特征(图4)。

图4 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桥河口地区构造演化剖面

泰州-阜宁组沉积期: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不对称运动导致软流圈向东蠕散使岩石圈减薄,导致沉积盖层也发生蠕散型的相对均匀的伸展变形,先期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发生回滑[14-15]。 此时受北西-南东向区域拉伸应力场控制,基底断裂复活,石港断裂继承了先存断层发育特征,表现为一条断层贯穿南北,但是由于基底走向的变化,使得石港断层的发育也表现为三段式, 南部呈北东东走向、中部呈北东走向、北部呈北北东走向,其中南部、中部断裂走向与伸展方向近垂直, 表现为正断层特征,北部断裂走向与伸展方向斜交,为斜向拉伸,表现为扭张断裂特征,呈链接式组合。

戴南组-三垛组沉积期: 印度板块向北挤入与欧亚板块发生硬碰撞[16],产生“右旋扭动”力偶,同时受到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活动影响[17],苏北盆地区域应力场转变为近南北方向伸展,同时具有右行扭动应力。 所以石港断裂表现为扭张断裂发育特征,并且由于前期断裂走向的差异使得不同段也形成了不同的断裂组合,如南段表现为帚状组合、中段表现为S型雁列组合,而北段由于走向(北北东向)与伸展方向(南北向)近平行,走滑特征更明显,主断面近直立,表现为典型的负花状构造、平直断层雁列组合等。

4 扭张断裂控圈作用

扭张作用下构造样式的多样性也造就了圈闭发育的多样性。 如图5所示,石港断裂带主要构造样式为帚状构造和雁列构造两种类型,这两种断层组合实质上是扭张断裂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断层转换带。 但是由于转换带类型的差异导致了局部应力场的变化,从而使得对圈闭的形成发育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

图5 金湖凹陷石港断裂带断层转换带模式

如石港断裂南部发育的帚状构造带,主干断层呈右行扭张, 而分支断层为南北向拉张的正断层,所以该类型帚状构造带分支断层发育部分整体表现为释压特征(图5a),发育的圈闭类型主要为双断层或多断层控制的断块圈闭。

而石港断裂带中部发育的雁列构造带整体表现为扭张特征,内部多条S型断层平行交替排列,首尾相互重叠且不相连接,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叠覆型转换带[18]。 石港断裂中部该类型构造带表现为右行左阶特征,因此相邻的两条断层叠置部位通常为增压区(图5b),形成背形构造,有利于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的发育。 对于单条S型右行扭张断层而言,其左阶式部位也是增压区(图6),同样有利于具有背形特征的构造圈闭发育。

图6 S型右行扭张断层应力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 总结扭张断层控带成圈模式,即扭张断层的发育控制了构造带(或转换带)的发育,不同级别扭张断层形成的构造带规模不一。 在这些构造带内部由于局部应力场的变化,易形成增压区, 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背形构造特征的断鼻、断块圈闭。 图7所示为雁行扭张断裂控带成圈模式。两条雁列主干断层之间为增压区,由于调节断层的发育,可形成断鼻、断块圈闭;上升盘在S型断层左阶部位发育断鼻、断块圈闭;在下降盘主要发育断块圈闭。 这样就形成了沿着石港断裂中部雁列构造带叠覆部位发育的圈闭群。

图7 雁行扭张断层控带成圈模式

5 勘探实践及启示

在此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石港断裂带中部桥河口地区钻探2口探井。 其中A块(QX19)位于两条主干雁列断层之间,并被调节断层切割,形成断块圈闭(图8a),从过该块的剖面可见低幅背形特征(图8b);B块(QX18)位于雁列断层上升盘,同样也具有低幅背形特征(图8a、图8c)。 钻探结果显示,A、B两块钻探的两口井均获得了工业油流,证实了该理论的实用性。

图8 石港断裂带桥河口地区构造图及地震解释剖面

因此,在断裂组合及圈闭识别等方面,可以借鉴扭张构造发育特征及其控带成圈模式。 尤其是像我国沿海地区发育的裂陷盆地 (如渤海湾盆地、北部湾盆地)大多具有扭动(或走滑)成分,通过对扭张断裂控带成圈理论的应用和完善,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勘探实践。

6 结论

(1)石港断裂在纵向不同构造层、平面不同位置均呈现不同的发育特征。 下构造层整体表现为单一主干断层发育特征,由南往北与次级断层表现为人字形(或入字形)组合、羽状组合、链接式组合;中构造层整体表现为多断层似花状组合,由南往北呈帚状、S型雁列、平直雁列式组合的变化。

(2)石港断裂在基底断层复活的基础上,经历了伸展、扭张两期构造演化叠加,形成了上下两套断裂系统及复杂断裂组合的特点,其中扭张应力促使了局部背斜形态的形成。

(3)伸展型盆地内扭张断裂对构造圈闭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扭张断裂(或断层组合)控制了构造带(或转换带)的发育,这些构造带(或转换带)在扭应力的挤压分量作用下,可形成增压区,从而形成具有背形构造特征的断鼻、断背斜等构造圈闭。

猜你喜欢

断裂带盆地断层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保护层开采扰动断层区覆岩应力及 滑移变形规律研究*
基于谱元法的三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初步研究
震源深度对二维盆地放大的影响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冷冻断裂带储层预测研究
依兰—伊通断裂带黑龙江段构造运动特征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论井田断层的连接
浅析董事会断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