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引证法 强化论证力

2020-12-09曹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19期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沈从文

曹津源

美文引路

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 王兆胜

游记散文古已有之,《洛阳伽蓝记》和徐霞客游记可为代表。长期以来,游记散文却备受学界冷落,沈从文在《谈“写游记”》中感叹:“游记文学历来不列入文章正宗,……近三十年很有些好游记,写现代文学史的,也不过聊备一格,有的且根本不提。”另外,当下的游记散文众多,但普遍缺乏文体的自觉意识,可谓佳作难觅。因之,在游记散文的双重困境中,应找到它的发展和提升之路。

游记散文须先有“游踪”。这似乎是常识,也是“游”之要件。然而,许多游记散文淡化了“游”,有的则有“游”无“踪”,亦无移步换景之妙,更无游之奇变。如不能很好展示“游踪”,就很难写好游记。不少现代游记过于强调社会思想意识,往往淡化了游踪……苏东坡、徐霞客游记常有游之奇谲,郁达夫、艾芜、沈从文的游记亦不乏“行”之曲折,但到当下游记则游踪不显,常被各种风景遮蔽和覆盖,使游记变得平淡无奇。某种程度上说,游踪不是可有可无,也非草蛇灰线,而是除了导游之功,更是故事、情绪、意趣和审美的牵引,就如小说的故事和悬念一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如苏东坡《石钟山记》以夜游之行踪统摄作品,颇得奇幻和神妙。

游记散文最不能无“我”。时下,游记散文的最大问题是充斥着各种风景、人情、世态甚至乱相,但唯独无“我”,缺乏由作家眼里、心中透射出来的思想和生命之光。郁达夫曾说:现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几乎每个作家的每篇作品都包含个性,都离不开由作家生发的独特的“这一个”,即现代的人格与精神。时至今日,游记散文可谓多矣,但其中往往无“我”或“少我”,无独特的这一个“我”,缺乏由“我”呈现的时代、社会、思想、文化,更少有将现代与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融通后再造的“我”。在这些游记散文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瞿秋白《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中那种大写的“我”,也不易见到郁达夫《还乡记》中“我”对世道人心的体悟,更难见沈从文《湘西散记》中“我”对包括水手和妓女在内的底层人生的心领神会,更不要说对于天地道心的参悟。于是,许多游记散文没有个性、灵魂和精神……

游记散文应树立审美高标。与小品文、抒情散文相比,游记散文往往比较枝蔓驳杂,尤其是在注入更多社会思想文化内容后,就易变得沉重呆板。如描写新疆、西藏等边地的游记散文,其思想性和文化思考往往比较突出,但审美韵致与诗性灵光受到抑制。太多的游记散文变成知识实录,沉溺于历史、风俗、文化的考察,近于考古式的探索。一般说来,这也是游记散文所需,但却不能因此堵塞了审美的气孔,更不能伤害审美的灵动。否则,就把游记散文写死了。其实,自古及今的中国游记散文都有审美诗性传统,徐霞客是如此,李大钊、冰心、郁达夫、朱自清、俞平伯、林语堂、沈从文、徐蔚南、钟敬文等也是如此,即使像瞿秋白这样社会性很强的游记散文也不例外。如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写道:“小小的院落、疏疏的闲花闲草,清早带些微霜,好像一任晓风趈扶摇移,感叹有些别意,仿佛知道,这窗中人快要离他们远去万里了。”这样的笔触就有着很高的审美品位,包含了古韵丰神,它一下子将社会焦虑、思想省察、文化追求所带来的沉重感点染了,也避免了笔调的粗率与空泛。

常言道:散文易写而难工。作为散文的门类,优秀的游记散文的写作要求往往更高。除以上所言,视“游”如命的精神恐怕是游记散文更深刻的灵魂。徐霞客曾说:“亘古人迹未到之处,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这恐怕是他数十年如一日,以游侠般的情怀,用脚步跋涉于山川江河,写出佳作的更内在原因。今天的游记散文多是走马观花式的游玩、匆匆的草录、心不在焉的随性表达,最缺的就是徐霞客这样的生命品质与精神境界。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7月17日,有删改)

技法借鉴

一、引证法支撑论题,确立论题背景

作者开篇阐述论题背景时,引用了游记散文大家沈从文的一段“感叹”,其中的“聊备一格”“根本不提”等说得很有分量,成为阐述前一个“困境”的有力支撑,从而显示出作者提出的“游记散文的困境与出路”这一论题的针对性和重要性,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

二、引证法支撑三个分论点,剖析“困境”,指明“出路”

论证过程中,表现出作者娴熟的引证技法。一是较多地运用概述性、简评性引用证明论点,例如论证重视“展示‘游踪”时,作者列举了古今名家游记散文的“‘行之曲折”“游之奇谲”,又引用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这些简评性引用具有“短平快”特点,令人信服;二是远离引而不析、引与论脱节的弊病,建架“引用—论析—再引用—再论析……”的接续推演式论证结构;三是选用名言力求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例如瞿秋白《饿乡纪程》中的一段话,是在“即使……也不例外”这一让步复句后引用的,以此作为“游记散文应树立审美高标”的论据,其典型性不言而喻。

三、引证法支撑论点,提升立论高度

文章最后一段揭示写出优秀游记散文的“更内在原因”——视“游”如命的精神。为了支撑这一新论,作者引用徐霞客名言,使立论升华至“生命品质与精神境界”的高度,引证法强化论证力的作用凸显。

我仿我秀

累积智慧登峰巅 王晴

当我们身处人生的困境时,勇敢面对固然可嘉,变通更不可少。如果没有强大的力量,勇敢将流于鲁莽,变通便归为软弱。我想高声呼唤——积蓄力量,冲开人生的重重险阻,到达人生的彼岸!

深信苏东坡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智慧最初也如宇宙起点,源远流长,汇聚百家精华,才有如今这般面貌。

智慧也是慢慢积累的。点点智慧之光,细细采撷,才有如今的万丈光芒;股股智慧之泉,慢慢聚集,才有现时的清泉喷涌。

“孤独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寅恪一辈子的心血都灌注于一本不起眼的话本《再生缘》。汪曾祺早年找不到工作,情绪坏得很,沈先生直批他没出息——“你手中有支笔,怕什么”,经几十年默默习写,汪老不虚沈氏嫡传弟子之名。曹文轩获奖也并非偶然。《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厚厚几本,本本畅销……他们都是花大量的精力和時间去做一件事,他们岂不是愚蠢之人?相反,他们是拥有大智慧之士。他们懂得专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有成就,可人们却只注意到这些人的巅峰时刻,往往忽略他们默默耕耘、沉稳积淀的岁月。正如大家都羡慕路遥能创作出《人生》《平凡的世界》,却不知晓他是“早晨从中午开始”,是一笔一笔写来的。

人生的高峰应当定义为自我实现。这无疑是达到了一个至高的境界。此时,内心的饱满充实往往源自于腹中诗书、智慧之语、才华之气。可是金字塔也有底端,那是厚厚的根基,是智者用根根木柱从尼罗河东岸费尽心力移到西岸的。罗素先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智慧的多态又何尝不是幸福的本源呢?

智慧累积到一定阶段,自会喷涌而出,流向诗和远方,又何须多言?何惧高山?何惧深崖?何惧险岸?冲过去,一路凯歌!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作者主要运用引证法论证了“累积智慧力量,冲出人生困境”这一中心论点。文章既有名人名言的直接引用,又有概述性强的简评性引用;引用内容既有罗素深刻的“幸福的本源”论,又有“你手中有支笔,怕什么”这般朴素的口语,引证的多样性强化了论证的力度。

猜你喜欢

徐霞客游记沈从文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超市游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