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上河图》中的宋代家具形式研究

2020-12-09■庞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凳清明上河图屏风

■庞 欣

(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8)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承继汉唐,开启明清,被称作历史上的转折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从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高坐,矮型家具基本淘汰,高型家具广泛流行。宋代时的家具品种以及款式已经接近完备,其设计思想也是影响久远。《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富有传奇色彩的风俗画,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择端细致刻画了汴京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图中所涵盖的家具种类可称作是宋代家具的荟萃,在研究宋代历史上此图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同样也适用于对宋代家具的研究[1-2]。

1 椅凳类

《清明上河图》中椅凳类出现次数在所有家具中占比是最高的,并且椅凳在百姓中使用也最为频繁。宋代时人们习惯垂足高作,椅凳在宋代发展说明了在坐姿改变的影响下,坐具的使用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图中部分椅类没有凳类出现次数多,由此也能看出较为复杂的家具,对家具的使用者或使用场所上也有着一些特定要求。在椅凳类家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是由于宋代椅凳类家具的基础形式,椅凳类家具在家具史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代的椅凳类家具发展也指明了道路。

1.1 杌凳

杌凳指的是不带靠背的坐具,《清明上河图》中杌凳出现有两次,共有两个生活场景,在虹桥西侧河岸上方店铺门口和递捕衙门对面建筑中。杌凳在河岸的店铺中放置于方桌两侧与方桌成组存在,递捕衙门对面店铺中杌凳单独靠墙。杌凳整体特征较为明显,均是无束腰直足直枨方凳的形式,四条腿收在座面的四边里,造型简约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3]。杌凳轻巧便携,摆放位置灵活性较高,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图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杌凳和其他家具形成搭配又或者单独存在。

1.2 长凳

长凳又称条凳,也是《清明上河图》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坐具。长凳的高度不固定,有一部分长凳高度到达人的膝盖处位置,有一部分长凳体量稍小,所以高度也较为低矮。长凳是比较牢固耐用的,因此长凳在图中的出现频次也是较高的。图中所描绘的宋代百姓生活场景中,最普遍的摆放形式就是两条长凳搭配一张桌案形成的一种组合式摆放形式。在城外郊外的一个农舍里,散落分布着两条长凳以供临时休息,长凳也遍布于运河河岸一些店铺中。如图1所示在河岸旁修车铺中,两位工匠正在修整车轮,一位工匠敲打地上的木车轮,身旁的另一位工匠在对车轮的安装零件进行打磨修正,工匠把木棍的一端抵住长凳一端,所以长凳也成为造车工匠的临时操作台来进行工作。因此可以看出长凳在宋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次极高,在图中也是随处可见。在现今二十一世纪,长凳也还是很普遍地在全国大小餐厅以及家庭生活中使用[4]。

1.3 靠背椅

靠背椅在历史发展中,以宋代靠背椅的造型为基础延伸出了很多种形式,是因为靠背椅的造型较简洁,所以可发展的形式也很丰富。如图2所示在《清明上河图》虹桥东侧运河北岸中段的船中放置了一把靠背椅,形式也是较简洁,靠背上看到了两根竖杆,下面还有两根用来装饰和固定的横枨,图中椅子侧面横枨位置比正面的横枨稍高些,因此推测这把靠背椅是“步步高”杆枨,靠背椅的搭脑被窗户挡住了所以看不到,但是可以依据椅背两根竖杆向上连接的这种形式,推测出被遮挡住的部分是直搭脑。在运河北岸的酒馆中也出现了靠背椅,坐在酒馆里的视野十分宽广,能观看到运河两岸的风光。这里的靠背椅都是直搭脑出头,靠背倾斜角度要大于90°,有后弯的趋势。靠背椅的形式非常简朴,坐着欣赏运河沿岸的风光还是极为舒适的,推测出此类型靠背椅应该是宋代典型靠背椅造型[5]。虹桥西侧的游船中也出现了靠背椅,应该是贵宾旅行或者游玩时用来在游船上观赏的坐具。

1.4 双人连椅

《清明上河图》中有一极明显的“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店铺,在门口出现了样式特别的双人连椅。连椅可双人同坐,所以显得很是新奇。连椅的搭脑平直且出头,座面体现了攒框的形式,这款连椅可供两人同坐却仅有六条腿,正面的横枨较为低矮,两侧的横枨稍高一些,是图中出现的唯一一把双人连椅(图3)。因为样式特殊,可推测出这把双人连椅是为当时的贵族定制,也能看出在当时这个店铺制作家具的工艺较成熟。店家把制作好的连椅放在店铺门口,招揽店铺生意的同时也显示出店家对制作工艺的自信。因为宋代靠背椅的制造技术并不是很成熟,并且双座的样式哪怕在后世也极为少见,这种双人连椅在无法大量生产使用的情况下制作出来实属不易。张择端把这么珍贵的样式记录在《清明上河图》中,更能体现出这是尤其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并有着极为尊贵的地位象征[6]。

图1 修车铺中工匠使用的长凳

图2 虹桥东侧运河北岸中段船中的靠背椅

图3 “刘家上色沉檀楝香”店铺门前的双人连椅

图4 酒馆中的酒桌

图5 税务所中的三层亮格柜

图6 赵太丞家室内的屏风

1.5 交椅

交椅是当时工匠对“胡床”进一步改革所出,把椅子的优点与“胡床”可折叠性、易收纳的长处结合,形成了家具的全新品种,逐渐在宋代百姓中流行起来。城楼下税务所官员坐的交椅,靠背形式虽看不出,但交椅整体造型与官员前侧书案搭配非常和谐。赵太丞家药铺内空置的交椅为直背交椅,横向靠背,座面上还放置了草蒲隔凉。《清明上河图》中的交椅朴素且耐用,便携且精巧,就是宋代交椅明显的特征。

2 桌案类

桌案类家具也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像是酒馆、餐馆中椅凳搭配一张桌案形成的一种组合式摆放形式变成《清明上河图》中的特色,也反映了人们以桌案为中心的生活场景。无论是桌还是案,它们的形式相当,长案与桌的结构都为梁柱式框架结构。图中的桌案形式较为朴素、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桌腿有粗细之分并与桌面结合的比例尺度充分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这些美感也是装饰美感的一部分[7]。

2.1 酒桌

酒桌虽然多为案形但仍称之为桌,是因为桌面有明显的“挡水线”(图4),桌腿取材料较粗壮,桌面较厚,腿足垂直于地面,在店铺中呈现的模式较为固定,两腿间带有一到两根横枨,有的桌面和腿间还有简洁的牙子。酒桌是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家具,在酒馆与饭店中比较常见,在制作上比较质朴,实用性也极强。

2.2 方桌

方桌俗称“八仙桌”,桌面方正。在《清明上河图》中方桌也在很多场景出现,百姓使用得也较为频繁。像是酒馆、茶馆等店铺中都有方桌出现,基本上以四面横枨的方桌居多。方桌摆放的位置也比较自由,可靠窗摆放也可靠墙摆放,个别店铺中还把方桌与其他桌椅排列在一起,一般来说在方桌的两侧或四侧配置长凳的这种组合在当时也是比较常见的。

2.3 半桌

半桌大小约为八仙桌的一半,所以得名为半桌,又叫“接桌”,每当八仙桌不够用时,就会用半桌来进行拼接[8]。半桌与方桌样式相似,四面均有横枨,部分半桌前后单横枨、两侧双横枨,长边的那一侧横枨位置稍高,并与搭配在一起的长凳座面高度相当,也是由于这种成组配套的方式,让桌椅的使用者腿足活动空间增大。还有一种条形桌案比半桌更为窄长,长宽比大于2:1的桌案在图中体现极少,在《清明上河图》中仅有一件比较清晰的条案,高度比一小孩儿的肩膀稍低些,条案的腿足上端有夹头榫带牙板,横枨侧脚明显。

2.4 其他桌

其它桌主要是图中极为简易的置物用具,以及商贩盛放物品的专用桌台,也包含虹桥上低矮的简易售卖桌,沿街商贩使用的桌也更为简易并且方便携带。此类桌是按照店铺的实际需求来定,满足实用功能为主,即使在今天这种简易桌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3 柜架类

柜架类家具在宋代不仅有储物功能,后来又发展出了陈设功能。图中很多商铺中摆放着柜架类家具用来放置商品与卷宗。在图中柜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的店铺把柜的上方变为架格形式,四周围合,每层有隔板,为展示商品,所以不设置柜门。如图5所示在城门下税务所中,官员身后有三层亮格柜,高于旁边站立的百姓,上两格放卷宗与文案,亮格柜下部被遮挡较多,下层或为对开柜。图中柜架类家具几乎全部出现在店铺中。在运河东岸“王家纸马”的店铺中,店家把半高的柜子围合起来,顶面作为台面来使用,进行商品售卖。

4 屏具类

屏具是我国古代极具代表性的家具之一,也叫做屏风。屏风不像桌、椅那样直接应用在百姓衣食住行中与生活起居相互配合,但是却能流传至今,其风采也是不减当年[9]。五代时期《韩熙载夜宴图》中展现了韩熙载宴会中多座屏风,将空间隔离的同时,增加了围绕床榻等起居空间的私密性[10]。《清明上河图》中也有对屏风的绘制,“赵太丞家”室内场景中,屏风作为室内家具,放在靠背椅之后显要位置(图6)。屏风横纵整齐地写满文字,散发着文人的气息。自从靠背椅这种高坐家具兴起后,屏风就与这些高等级椅类相互搭配,从而在空间中形成视觉焦点。由于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辈出,在屏风上书写也变得十分常见。赵太丞家西侧宅院屏风虽未显示完全,但也是较为清晰的体现。屏风的使用也代表着其使用者地位较高[11]。

5 结语

有很多宋代名画存留至今,但能够绘制家具形象的则不多,能全面绘制出宋代家具的绘画更是极罕见[12-13]。本文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家具类型、形式特征,再根据家具的类别进行划分,对椅凳类、桌案类、柜架类等家具进行分析,对解读宋代百姓的生活起居方式有很大益处。宋代家具的发展在整个家具发展史上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同样为后来明式家具的兴起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14-15]。

猜你喜欢

长凳清明上河图屏风
长凳
多功能栅栏
固表防感玉屏风 珍贵如玉肺不虚
长凳
体虚易感冒喝玉屏风汤
长凳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汗证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