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819例视频脑电监测患者脑电图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

2020-12-09孙红斌唐晓婧杜沛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门诊患者脑电图癫痫

梁 益,孙红斌,唐晓婧,杜沛珊,刘 洁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72)

研究发现诊断为癫痫的患者有11%~25% 是非痫性发作性疾病(non-epileptic seizure,NES),对癫痫的诊断带来了困难[1]。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能提高癫痫患者记录的阳性率,有助于痫性和非痫性机制所致发作性事件的鉴别[2],避免癫痫的过度诊断,避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心理及社会角色受到创伤。该检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到各级医院。本研究对因发作性疾病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819例患者进行VEEG检查,根据就诊途径分为住院患者组和门诊患者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脑电图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的以发作性疾病为主的患者3819例,并行VEEG检查。分为住院患者组和门诊患者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病史、VEEG结果等。

1.2 方法脑电检测设备及方法采用EB(加拿大)/ST(意大利)/康迪(澳大利亚)数字视频脑电图仪,按国际脑电图学会10/20系统安放头皮盘状电极,行19个导联脑电信号描记,以单/双摄像镜头同步录像,同步采集心电及肌电信号。常规参数设置(灵敏度10 μV/mm,低频滤波0.5 Hz,高频滤波70 Hz),行睁-闭眼、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监测22~24小时以上,至少检测1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必要时延长记录时间。检测过程由熟悉患者发作形式的亲属全程陪同。由临床专职医师/技师通过观察患者(直接观察或通过视频观察)以确认和标注发作性事件,检测中及检测后询问患者及陪同家属指认发作事件,并进行标记。检测结束后由两位专职医师/技师对脑电图记录以多种组合导联方式进行同步回放分析,对发作期记录进行同步录像逐秒分析,分析发作时的临床症状、脑电图动态变化,并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会诊分析。

1.3 诊断标准VEEG异常诊断标准[3]:异常脑电图分为癫痫样活动、慢波异常、波幅异常、偏离正常类型的异常(睡眠现象的异常)四种类型,诊断异常脑电图的依据为一份脑电图中是否含有不正常的脑电活动或类型,而不管它含有或缺少多少正常的脑电图成分。同时根据各年龄段患者脑波的发育特点来进行异常分度。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住院患者组1679例,男940例,女739例,年龄8个月至88岁[(39.29±0.495)岁],病程4小时至30年[(4.3±0.513)年],发病年龄8个月至66岁[(25.37±0.459)岁]。门诊患者组2140例,男1198例,女942例,年龄7个月至77岁[(26.73±0.495)岁],病程4小时至30年[(6.6 ± 0.513)年],发病年龄7个月至71岁[(10.23±0.459)岁]。患者来自于神经、呼吸、消化、康复、心血管、肾脏、儿童、精神等科室,其中儿科485例,心内科68例,康复科60例,呼吸科13例,消化科11例。住院患者组与门诊患者组在年龄、病程及发病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VEEG结果3819例患者中,痫样放电2254例(59.02%),2028例(89.97%)痫样放电在NREM Ⅰ~Ⅱ期。放电指数>85%有40例(1.05%),其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4例,周期性一侧性癫痫样放电3例,暴发-抑制1例,周期性三相波4例;广泛性慢波201例(5.26%)。VEEG未见异常在门诊患者组和住院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结果为未见异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度异常主要指脑电图表现为癫痫样活动,重度异常表明有严重脑功能受损,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见表1。

表1 两组VEEG检查结果的比较

2.3 临床症状与EEG结果分析3819例患者中,同步检测到发作性症状42例(1.10%):心因性发作3例,头痛13例,头晕10例,肢体抖动5例,睡眠行为异常2例,肢体麻木5例,心慌1例,恐惧感2例,视物模糊1例,同步分析家属指认的发作性症状与脑电图,而同期脑电图未见异常,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及检查,最终诊断为晕厥、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心律失常、睡眠期行为障碍、抽动症、肌张力障碍、心因性发作及其他行为障碍。其中560例(14.66%)患者没有同步记录到发作性症状,随访中仍高度怀疑癫痫211例(5.53%),之后反复多次VEEG或延长检测时间或采取特殊诱发试验等均检测到痫性放电,作出癫痫的诊断。本组有35例(0.92%)患者间歇期有癫痫样放电,而发作期同步脑电图无异常放电,最后仍诊断为癫痫。

临床症状为意识障碍、抽搐、记忆力障碍间歇期痫样放电发生率在住院患者组和门诊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出现痫样放电的比较 [n(%)]

2.4 监测到临床发作有119例(3.12%)患者检测到临床发作,共有4例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2例失神发作NCSE,1例昏迷中的NCSE,1例无运动症状的简单部分性发作NCSE。有1341例(35.11%)患者确定了发作类型。有28例(0.73%)患者修正了原来的诊断,其中局灶性进展为强直阵挛发作15例,不典型失神发作5例,癫痫综合征4例,肌阵挛发作4例。

3 讨论

3.1 VEEG在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对于发作性事件的诊断,首先需确定是癫痫性发作(ES)还是NES[4],有研究[5]得出收治的发作性疾病中约20%的门诊患者、50%的住院患者是NES合并ES,或者是NES,在所有诊断为癫痫的患者中真正的癫痫仅占 65%,NES占35%。虽然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诊断ES很重要的资料,但脑电图被视为NES诊断的金标准[6,7]。本研究共有35例(0.92%)患者检测期内有临床发作,脑电图同步回放分析后发现仅间歇期有癫痫样放电,而发作期同步脑电图未见异常放电,最后诊断为癫痫合并假性发作[8,9]。

本研究发现42例患者(1.10%),在检测期内出现心悸、头痛、头晕、肢体抖动、睡眠异常等发作性症状,但进行脑电图同步回放分析后不考虑ES,排除了癫痫的诊断。这可以改善及节约医疗资源的利用,包括治疗癫痫相关的药费,减少去癫痫专科门诊和急救中心的频率[10,11],与Chemmanam等[12]在2009年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一项综合性的癫痫诊治项目中得出的观点基本一致。排除了ES的这部分患者也免去了抗癫痫药物、术前评估等带来的伤害,以及由于精神病治疗延迟而引起的心理压力、失去工作或失去驾驶特权[13]。

3.2 两组脑电图结果分析脑电图结果为未见异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及重度异常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脑电图结果为重度异常的患者多来自于住院部,脑电图表现为癫痫样活动的患者多选择门诊就诊,与我院门诊患者涉及检查的主要病种有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晕厥三大类相一致,住院部的患者多数有心脑血管疾病、内科疾病、发育障碍、睡眠障碍以及癫痫共患病等[14,15],这些患者脑电表现复杂,分辨因素多,脑电图辨别难度增大。

本研究发现主诉为精神行为异常、记忆力障碍的住院患者组间歇期痫样放电发生率在40%左右,可能与患者合并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有关;而主诉较轻的、持续时间短暂的发作表现如肌阵挛发作、愣神等最易被忽视,不被认为是ES,在这类症状中VEEG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经济、便捷的服务,并且研究期间我们还协助诊断了4例NCSE。很多患者以全身抽搐、双眼凝视、倒地及意识障碍等明显的发作形式才选择就诊,其间歇期痫样放电阳性率在住院患者组和门诊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记忆力障碍的患者间歇期痫样放电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VEEG总体痫样放电阳性率比文献报道[16]偏低。可能与我院脑电图室承担了大部分门诊患者的初筛工作相关。

3.3 反复检测可提高VEEG阳性率部分病例在首次VEEG时未见痫样放电,但仍高度怀疑癫痫,可能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检测时间内未捕捉到异常放电;低频信号比高频信号更易通过[3]头皮和颅骨,一些较快的棘波成分衰减更大,低电压高频电活动在头皮不容易记录到;位置深、半球内侧面或大脑底面以及深部结构的癫痫样放电阳性率低。本研究共211例(5.53%)患者在第一次VEEG时未见痫样放电,反复多次VEEG或延长检测时间或采取特殊诱发试验等后检测到痫性放电,作出癫痫的诊断。本研究期间部分患者反复检测,共有28例(0.73%)患者的发作类型得到修正,鉴别了临床上不易识别的不典型失神发作与局灶性发作、癫痫综合征等发作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4]。

目前四川各县级等基层医疗机构积极展开该项技术,目的是尽早发现癫痫等脑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精准治疗。

猜你喜欢

门诊患者脑电图癫痫
分析护理干预对门诊患者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影响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COVID-19疫情下某三甲医院1066例发热门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癫痫多数可控可治
六味地黄丸联合二甲双胍片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观察
玩电脑游戏易引发癫痫吗?
癫痫共患ADHD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
昆明地区571例门诊患者HPV感染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