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降散加减在脓毒症毒热证中的运用辨析

2020-12-09丁黎敏陈佳丽夏永良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僵蚕三焦姜黄

丁黎敏 陈佳丽 夏永良

作者单位:310006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宿主反应的失调,从而导致了危及生命器官功能障碍,其具体的机制复杂,在急危重症病房的发病率高,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

临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药的参与可在脓毒症早期截断病势,改善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治疗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脓毒症在中医学中并无病名,根据其病症的特点可归属于“外感热病”、“温毒”、“内陷”、“走黄”等[2]。其病因病机主要观点为正气不足出现毒热蕴积、瘀血阻滞或腑气不通。王今达教授通过对急危重症多年的研究,结合中医理论,提出将脓毒症分为热证、瘀证、虚证三大证[3-4]。之后基于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脓毒症的中医辨证思路,提出“四证四法”[5]。“四证四法”辨证分型简单,有利于临床研究和运用。基于“四证四法”《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6]将脓毒症辨证分型为毒热证、腑气不通证、血瘀证及急性虚证4个中医证型。

脓毒症早期多以实证、热证为主,多表现为毒热证型。毒热证患者热毒炽盛,充斥三焦,临床可见高热、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厚、脉洪数或细数,或见痰涕黄稠、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小便短赤等症。浙江省中医院急诊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中针对脓毒症毒热证型的患者,根据患者病症特点,常以升降散化裁(拟清透解毒方)联合西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将就清透解毒方治疗脓毒症毒热症的方解进一步辨析,以期对脓毒症的中医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清透解毒方,以升降散为基础进行化裁,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大黄、水牛角、连翘、黄芩、苦杏仁、瓜蒌皮、茯苓、滑石、青蒿组成,可宣透上焦之郁热,调畅中焦之气机,清利下焦之湿热,使一身之气机调畅,三焦之热邪得清宣,而营血之地可安也。

升降散此方之名出自于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文中指出“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7]。此方由蝉衣、僵蚕、片姜黄和大黄组成,是杨氏治温的总方,升清降浊,能清表里三焦之大热。蝉衣擅长祛风胜湿、可涤热解毒;僵蚕能清热解郁、胜风祛湿;蝉衣和僵蚕可升阳中之清阳。片姜黄行气散郁、驱邪伐恶;大黄可通行上下,具有泻热通便的功效;片姜黄和大黄能降阴中之浊阴。全方升降兼使,通和内外,可清表里三焦之热。相关研究显示升降散具有抗炎、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8]。药理研究证实,僵蚕可以抑制G+菌、真菌,对肾上腺皮质的分泌有促进作用[9];蝉衣能有效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8];片姜黄可以抑制丝氨酸的活性及脂质的过氧化反应,减少粒细胞的浸润,从而抑制炎症的反应[10];大黄对血浆及组织内的炎性介质有清除作用,可以降低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IL)和内毒素的水平,能结合细菌DNA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11]。张靓等[12]对脓毒症的瘀毒内阻证患者予以升降散联合西医治疗,结果显示其临床疗效优于单一的西医治疗,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的反应有关。朱亮等[13]研究显示升降散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及炎症相关指标,调控Th1/Th2和Th17/Treg相关的炎症因子,改善患者早期的临床症状,降低脓毒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

《素问》有言:“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脓毒症早期热毒炽盛,充斥三焦,水牛角味苦咸而性寒,入心肝胃经,可行清热泻火之功,于热极动风者,具有定惊的良效;且其味咸入血,具有凉血解毒之效,恐邪热入里,耗动阴血,变生他患,乃先安未受邪之地也。现代研究显示,水牛角所含微量元素如Mg2+、Ga2+可能与解热的活性相关[14]。黄芩味苦性寒,善入肺经,合水牛角可泻心肺上焦之热。连翘其性微寒而味苦,入肺心胆经,善于清热解毒,具有轻宣之性而能透邪,可使营分之邪透出于气分。王今达教授指出,对于毒热证患者予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且同时此证治疗的重要目的是要祛邪外出,因此常于清解药中加入透邪之品,如连翘之属[15]。苦杏仁具苦降之性,入肺经,长于降泄上逆之肺气,宣畅上焦气机。瓜蒌皮性甘寒而清润,擅长清肺而化痰热,且可生津润肺燥,清肺中之痰,宽胸而利膈。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在中央,以灌四方,中气得复,顽疾始有转机,在治疗脓毒症中,还应注重后天之本,顾护胃气。李东垣《脾胃论》中有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茯苓味甘而淡,其性平和,健脾利水渗湿,畅利中焦而不伤正,固护脾胃而不滞腻。滑石为甘寒之品,性滑而利窍,寒则能清热,善利小便以清膀胱之湿热,则邪有出路。青蒿味苦辛而性寒,入肝胆经,苦寒清热,善入阴分而清阴分伏热,热入营血,诸药治之而尤恐留邪于阴分,用之既病而防变,其芳香透络,又可从少阳领邪外出,使少阳邪热得以清。刘清泉教授认为青蒿具有“和、解、清、透”的独特药性,对于脓毒症发热具有良好的效果[16]。

脓毒症早期以毒热症为主要证型,其中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刘清泉等[17]曾调查了46例脓毒症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将脓毒症分为邪热、痰浊、血瘀、血虚、气虚和阳虚6种证型,以邪热证为主,占73.9%。金灵燕等[18]研究显示,脓毒症患者毒热内盛证型最为常见,其次是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证。李秦等[19]对10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研究显示,呼吸道感染为主要原发病,其中热证是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孔立等[20]脓毒症研究显示,肺部感染是引发脓毒症主要原因,临床中以实证为主,热毒内盛证占60.61%。与以上研究一致,本科室前期对11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研究,其中毒热证占61.8%,是最主要证型,而肺部感染为引发脓毒症的主要原因[21]。

清透解毒方,所含升降散既可宣发郁热,又可降泻浊阴,表里双解、升降相施、宣热降浊,引内郁之邪而出,邪去正存,阴阳得以平衡。在此基础上加用水牛角、黄芩、连翘、苦杏仁、瓜蒌皮、茯苓、滑石、青蒿,凡药十二味,具有宣上、畅中、清下作用,宣畅三焦气机,轻宣转气而透邪,利水通便而清热,使邪有所出,且入血而清热,以防阴分留邪之变,固护中焦使正气之不竭,抗邪于外,诸药合用,其病乃平。脓毒症病来凶险,中医早期多从热毒论治,本科借鉴先人之经验,化裁升降散而拟“清透解毒方”,临床用于脓毒症毒热证,疗效颇佳,故陈方于此,与同道共享。

猜你喜欢

僵蚕三焦姜黄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姜黄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不同重量僵蚕总灰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斑纹限性家蚕品种同时生产中药材僵蚕与雄蛾的试验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规模化养殖中降低僵蚕灰分含量的方法
Curcum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 Animals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药食两用的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