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时的大戏

2020-12-09江苏巍然

金秋 2020年16期
关键词:包公唱戏戏台

◎文/江苏·巍然

小时候,家乡的文化生活很贫乏,别说电视机,就是收音机也不是家家都有的。听说附近村子放电影,四邻八村的人都会跑过去看。到了农闲季节,集体经济较好的村,会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些钱,请乡里、县里甚至市里的剧团来村子里演戏,这是一件极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之所以称之为唱大戏,主要是因为演出时间长、戏折子多、角色众、舞台大。所以,大戏不是村村都能唱的,只有规模比较大的村子才可以。

张后屯是个大村子,有村民千余人,不仅耕地多而且经济相对富裕些,几乎每年腊月里都会搭台唱戏,而且一旦开唱就要一个多星期时间。后屯村要唱大戏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被消息灵通人士传遍周围的村子。

村里唱戏,戏种不定规矩,有老戏,也有新戏。台子上唱戏的热闹,台下看戏的比唱戏的更热闹。夜幕降临之时,三三两两的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靠近戏台坐板凳的,多是本村人。稍后站立着的,多是外村人。戏台的正前方场地上里三层外三层,扶老携幼,牵儿抱女,呼爹唤娘,人人喜笑颜开,一片沸腾。就连距离十里八村的小商贩们也会闻风而动,有卖瓜子、糖块的,有卖甘蔗、橘子的,有卖针头线脑小孩子玩具的,或推着小车,或拉着平板车,或骑着自行车,他们在舞台的不远处安营扎寨。

戏台是用砖和木板、帆布等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距离地面有一米多高。戏台除了前脸,其余三面都用布幔围挡着,前脸横杆的两头,各挑一盏汽灯,那灯芯贼亮,照明好大一片。

后台也用布幔围挡起来,供演员换装、化妆和休息等。虽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炫目的灯光,更没有合成音效,但并不影响人们看戏的兴致。

锣鼓声仿佛是命令。伴随着铿铿锵锵的锣鼓声,梆子响起,胡琴齐奏,演员即将登台,原本嘈杂的台下顿时安静下来。由于我年龄小,既不懂唱的是什么剧种,也不知道唱的什么曲目,甚至连台词都听不大明白。只见台上你来我往、红衣皂靴,大花脸“呼呼哈哈”,小媳妇“咿咿呀呀”叫个不停,白袖翻飞,五颜六色,刀枪并举,煞是热闹,什么花木兰、穆桂英、薛平贵、黑包公……都会登台。

每个剧团至少要有一两个名演员,俗称“台柱子”,否则,没了看点,更无精彩,一台戏便索然无味。记忆最深的就是《铡美案》中的黑包公形象,满脸都是黑的,只是偶尔两只眼睛眨巴一下,既显得威严又显得滑稽。那个演员是个小青年,嗓音非常粗犷,虽然没有扩音喇叭,距离千米之外照样听得非常清晰,他的每次出场都赢得阵阵喝彩。还有一个身穿红大褂的女演员也是台柱子,在舞台上的动作很多,唱词也多。她不仅扮相漂亮而且身材好,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戏路也多。尤其是她的甩袖旋如风,飘如云,抖如波,左右遮拦,柔弱如水,使人看的眼花缭乱。观众根据其着装亲切地称之为“红大褂”。

每台戏,红大褂一亮相,台下观众便伸长脖子,竖起耳朵,抖擞精神,喝彩不断。红大褂的拿手绝活是“拉魂腔”,那拖腔,一口气下来,能让听戏的人把心提到嗓子眼。她在演唱《卷席筒》的时候,非常投入,如诉如泣,由于入戏太深,竟然情致大发,声泪俱下,直把台下的观众也感染了,台下一片唏嘘,更有甚者也跟着潸然泪下。唱的投入,看的痴迷,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活生生把历史故事演得淋漓尽致,给人穿越时空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个小舞台,唱尽了人间的喜怒哀乐。台上是一台戏,台下也是一台戏,人们把自己忘了,把庄稼的收成忘了,把现实也忘了,一门心思为古人流泪。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转眼间40余年过去了,乡村大戏之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乡村记忆中最难忘、最完美的一道风景。

猜你喜欢

包公唱戏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戏台送到家门口
包公吃鱼
函数搭台 导数唱戏——构造函数破解导数问题的三种策略
百年来古戏台断代问题研究
电学“搭台” 力学“唱戏”——两道异曲同工的力、电问题进阶式分析
“女包公”
姥爷的唱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