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手机行为控制的交叉滞后分析

2020-12-08郝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8期

郝也

【摘  要】伴随着5G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丰富,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据调查,中国青少年9成以上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的普及,犹如一把“双刃剑”,既给中学生学习带来了方便,也给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带来了危害。为了保证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引导学生健康使用手机。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行为控制;交叉滞后分析

引言

手机作为时代发展的代表产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拥有,占比也是节节攀升。目前,中国青少年手机拥有已经赶超了其他群体,甚至有的学生不止有一部手机。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无忧无虑、在父母精心呵护下成长的时期,自然成了手机的主要拥有群体之一。而由于中学生自制能力差,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过度的依赖手机这个新兴媒体,同时没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受到其侵害。中学生的手机依赖状况日益普遍,它不仅危害中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生正常的学习以及生活品质。

一、心理健康与手机行为控制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得分与手机行为控制及其自我效能控制、依赖性控制维度得分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其手机行为控制能力越差。进一步来讲,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对手机的使用信心越高,控制自身产生依赖心理的能力越弱,就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手机;反之亦然,手机控制能力较弱的中学生由于在手机上投入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出现睡眠不足等生理问题,还会因为缺少现实人际交往,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手机行为控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前测的心理健康后,前测的手机行为控制对后测的心理健康无显著预测意义,但手机行为控制与心理健康各维度之间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赖性控制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都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具体来说,中学生对手机使用的依赖性控制较差,就会出现依赖性手机使用或使用时间过长,从而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现实距离感拉大导致交往技能退化,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问题,影响其社会化进程。

三、中学生手机行为控制管理办法

(一)手机合理使用的情感引导策略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需求有全面的认识。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也有情绪、情感,他们也有最基本的被尊重、被满足的需求。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问题。手机是当下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完全不使用手机是不现实的。面对学习的压力,学生想通过手机获得减压的方式、想通过手机获得宣泄的通道,也是无可厚非的。教师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学生,进而更为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使用手机。当然,基于情感教育视域,班主任还可以开展积极的班集体活动,比如开展一次关于手机使用的辩论赛、做一次调查访问,在此基础上民主讨论手机使用和管理的班级公约等,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需求;又或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本活动,如亲子郊游、亲子篮球赛等,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满足学生倾诉、表达和交往的情感需要。总之,教师要通过班级活动做学生成长的指引者、陪伴者,通过班级活动构建温暖的班集体,让学生在现实的世界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二)规范对违规使用手机的处理制度

在过去学生违规使用手机,学校一般采用粗暴的管理方式,即直接没收学生的手机,这种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不利于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规范手机处理方法。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手机使用准则,一旦学生违规使用手机,轻则警告,屡教不改者应该由学校暂时代为保管学生手机,同时再将此次事件告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通过这样的办法,能够尊重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学校与家长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学生手机使用

学生手机管理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理解和支持,加强对学生手机使用的监管。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营造一个积极乐观的家庭环境,同时,还应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多加约束和监督。家长不仅要为学生支付手机使用的相关费用,更要留意关心学生手机用途。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才能使中学生手机管理取得实效。其次,大力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家访活动,将班主任和老师分学部包联学生,通过走访、电话访、到校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家校合作共同育人。通过家访活动向家长普及过度使用手机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家校沟通达成共识:不让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其次要家长理解和支持学校对手机的管理工作。同时,让家长从自身行动做起,合理使用手机,在家庭生活中树立榜样,给孩子更多陪伴。

(四)通过主题教育等各种方式,改变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状况

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更要时刻关注其心理健康,可以通过将新媒体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多组织团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到及时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防止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差导致的依赖性手机使用。①每月一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相关教育引导。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个别学生出现严重手机依赖进行摸排、建档,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谈话、心理疏导,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③每周一次开展主题教育班会——预防校园欺凌、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④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月、纪律教育月、安全教育月、法制教育月,每月一个主题。

(五)检查反馈,形成常态

检查反馈是提升治理实效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学校、教师及时了解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汉铁初级中学委托学校家委会和学校年级督导团队,对携带手机进校同学的电话状态进行随机抽查,并将结果反馈到学校。同时通过“学习习惯评比活动”,将班级自查与学校检查相结合,进一步抽查学生手机携带的情况;对于违规携带手机的学生,依照《规定》,知会家长,予以处理,以正校规。

(六)社会方面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激起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商家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手机的不良影响。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手机成瘾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呼吁社会主流媒体关注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在手机成瘾的报道中,应多些人文关怀,对于手机成瘾的负面新闻应多些正确引导,不要只为博人眼球,制造负面极端的新闻,而是要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此外,以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是各大手机开发商的目标市场,呼吁商家在开发智能手机时,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双赢,完善手机功能,如针对学生群体定制相应的防沉迷手机系统、研发数字健康功能等帮助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已是不能阻挡的事情。中学老师应该主动与家长和学生沟通,取得学生的信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让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应用到学习上来。让手机成为交流的工具,而不再是玩物丧志的娱乐工具。尽管中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只要家庭、学校、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就一定能遏制学生沉迷的现象,降低学生使用手机之弊,发挥学生使用手机之利,消除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參考文献:

[1]胡华.学校管理手机应合规合情合理[J].山东教育,2021(10):27.

[2]孙权.管住学生手机利成长[N].大同日报,2021-02-18(005).

[3]黎明.管理学生手机,考验学校智慧[N].乐山日报,2021-02-08(003).

[4]黄泽娇.高职学生手机依赖行为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05):69-70.

[5]李君文.中学生手机管理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