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信息生态下数字医学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研究

2020-12-08王岫鑫周前能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8期
关键词:医学类工科内化

王岫鑫 周前能

重庆邮电大学作为以信息类为特色的邮电高校,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建设,聚焦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如何将创新教育有效植入专业教育;如何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层次融合;如何聚合所需的相应平台资源;如何进一步深化与行业合作,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育人生态圈,提升创新教育的效果。创新性提出并实践了信息类专业新工科的“数字医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知识内化任务、信息与资源拓展知识技能两个阶段,实现创新感知提升专业素养、创新训练内化专业修为、创新实践成就专业能力,力图解决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两张皮”问题,构建起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校“数字医学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动力,更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核心要素,五年来,国家始终将创新驱动战略放置于各项建设的核心位置,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信息行业作为IT产业的中心,面向 “万物互联”新生态加速成形,更加承担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基石作用。从 “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人工智能,到“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学习、人因工程等前沿强国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而高校作为科研基础与前沿研究的综合实体,责无旁贷地站在育人第一线。面对新工科人才需求,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信息检测领域、健康大数据领域和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为此,专业将探索建设符合新工科需求的“数字医学类”。

传统教学只是让教师在教室里上课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做作业和复习巩固。最近几年,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当属“数字医学类”。“数字医学类”的理念是学生在教室里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课后回去学习新的知识。即:知识传授的认知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则发生在课内。

然而,目前很多所谓的“数字医学类”只是课前借助“信息平台与资源传递知识”,课中在教室里完成“知识内化任务”,课后借助“信息与资源拓展知识技能”。信息类专业新工科上的“数字医学类”,应该是由内在紧密联系的“教和学”两个环节构成,其中,“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数字医学类”就是两者的融合,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信息类专业新工科的应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是“数字医学类”的“根”。第一,教师要分析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实践上三个教学目标,一是实现特定的课堂策略,二是如何表达策略、表达的形式能够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三是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特征,如何因势利导他们利用“数字医学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第二,遵循本课程的规律设计课堂教学,包括纵向设计学习单元的多维度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任务,以及完成每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行动步骤;也包括横向设计已有内容的领域边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辨证性思考、相互合作和独立动手的能力;最终通过教学方法将纵向和横向设计融为一体,将知识和技能素质融合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放置在信息化平台上,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过程开展质量评价手段。

信息类专业的数字医疗人才应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学习活动就是“数字医学类”的“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课堂及课后的安排,它需要把课程的任务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在信息化资源上体现,使学生自主的线上线下学习讨论。首先,教学任务不仅要有系统性和开放性,还要包括简单性和复杂性;提问的方式以探索的语境为主,这种语境往往更容易深入浅出,重点难点要逐步建立认知、层次从低到高、从单一到综合,最终要能让学生得出一些独特和创新的知识。其次,使学生在这样的信息类工科“数字医学类”中,可以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中体验到认同感和成就感,而且当不同类型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组里协作学习讨论时,学生群体通过展示自己成果、相互评价和提出新的问题,学习动机也能得到加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类专业数字医疗人才的是两者教学相长的融合

教相当于学、学相当于教的“数字医学类”的过程就是相互融合。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与学模式。首先,由教师发起课前协同学习的小组间讨论,确保各小组代表着不同的背景和兴趣,从而引起全班形式的集体讨论;其次,充分让每个学生针对一个问题阐述各自的观点,从而为任务的完成汇集各种不同的技巧和才能,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辨别正确与错误,归纳逻辑化技巧,从而训练学生的信息归纳与提取能力;再次,教师借助信息媒介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平面问题立体化、静态问题动態化,解决同学们在课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并运用隐性回答方式,确保一个非评价性的环境,并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用事前横纵向的设计引导并鼓励学生尝试将碎片化知识与技能系统化融合,创造出任务的正确完成的方案。最后,要在现有开展的任务实施、检查和评价阶段,完成学生小组应用知识、训练技能、技术实现、达成任务的过程,落实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职业性与专业性的融合。

总之,只有教学相长的“数字医疗”模式,才是对教与学一种全新的模创新呈现、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更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最终使教与学产生快乐、在快乐中实现教学相长。对于重庆邮电大学来说,实现独具特色的“数字医学类”、新型交叉学科的教育模式研究,实现扎实的信息技术背景、服务不同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建设“数字医学类”的实践平台,培养更具活力、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必须探索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培养方法和教学模式,显而易见,只有注重教学结合、学科体系融合,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有内在的驱动力,才能保证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医学类”的优势、保证重庆邮电大学“数字医学类”的创新机制,保证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的成功实施。

参考文献:

[1]郑万挺,曾碧新,黄敏.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工” 互融特色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2):76-77.

[2]王岫鑫,庞宇,冉鹏,王伟,赵志强,赵德春,田银,李章勇.“三位一体化”创新型数字医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6,(15):134-135.

[3]杨芳杜,守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2):150-153.

基金项目:

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信息生态视角下的数字医疗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2020PY71)

2.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万计划”背景下“全链双融一体”的集成电路工程大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13157)

3.重庆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发展:以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留学生信息类课程“特色牵引式”发展路径探索研究(XJG21265).

猜你喜欢

医学类工科内化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医学类高校女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