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介学周期循环研究

2020-12-08吕宝军刘奉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88期
关键词:文化

吕宝军 刘奉君

【摘  要】根据霍尔姆斯对翻译研究的分析,翻译分为三大模块:翻译理论,翻译史和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模式是根据特定的翻译理论,对译本或者录音进行评析,赏析的过程,是对翻译应用层面做出的客观而有效的评价的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阐释了用翻译周期循环来指导中国文化在匈牙利的译介过程。

【关键词】译介学;周期循环;翻译过程;文化

1.翻译过程分析

翻译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翻译历史的研究,同时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理念来思考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定位。从这一层面说,翻译理论推动了翻译史的发展。而翻译批评最初出现是被放在次级系统,放在了翻译应用范畴。由此,我们会得出文化交流是伴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而进行的。随着人们对翻译研究的认识,逐渐认识到翻译批评的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鲁迅先生曾形象把翻译批评比喻成“挖烂苹果”的过程,一方面,翻译批评能够及时让人看到翻译成果的效果,起到反馈作用;另一方面,他也能够丰富翻译理论,而从某方面说,翻译批评本身就是对翻译本质认识的延伸。翻译教学案例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对同学们的翻译实践有提高作用。

2.文化交流周期循环

翻译效果因素是翻译实践成功与否的标准。而翻译活动在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背景,译者特征的因素的影响。拿佛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做实例。据研究,西汉初期最初佛典《四十二章经》是以中国道家经典《道德经》的写作模式翻译的。当时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国外的著作。中国文化系统和印度文化系统之间的接触并不多,差异性过大,跨文化过程中无法跨越。之后的道安和鸠摩罗什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变译和意译的过程,更多的采用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佛经的意义。这些佛经无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佛经在中国的唐朝成了显学,人们不满足这种意译的佛经,玄奘亲自到天竺国取得经书,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从这之后,人们开始看到了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印度文化。并把这种文化化到中国文化系统内。

无独有偶,近代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接触也经历了佛经在中国传播步骤。西方文化最初是由其传教士用讲宗教故事的方式开始的。与此同时,福建林纾热爱西方文学,他不懂外语。由其朋友讲述西方文学的某部书,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翻译,其用十年大约翻译了1200万字,他的著作让我们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与西方文化接触越来越多的时期,大部分人选择了意译的方式翻译西方的名著,有傅雷,郑振铎等人,他们的译作都成了我们国家文学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加深,译者们采用策略更多选择直译的方式,让中西各国都了解原汁原味的中西文化。

从上边的论述我们看出,翻译系统中,不同的阶段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我们可以把这个系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培养兴趣阶段;第二阶段需求的产生阶段;第三阶段开放式交流研究阶段。我们当前的社会背景,“一带一路”倡议最为关键的战略目标,是将我国在古丝绸之路的商业文化传播出去,重新构建基于多国合作的发展机制。那么我国传统文化,或者是古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再现,才是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重点。匈牙利是东欧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宗教信仰也是天主教,和中国的接触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交往,而文化上的接触并没有更系统。中国文化在匈牙利的传播要走以下三个步骤:

3.兴趣的培养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研究匈牙利文化的个性,包括匈牙利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现状,生活水平等,从而找出匈牙利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研究历史和现在的典籍找出匈牙利国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找出其感兴趣的点。这个阶段的翻译策略往往采用改写的翻译,或者称之为变译的翻译方式。根据环境的需求对原文做出巨大改变,以此来迎合目的语文化的习惯,让他们对源语文化产生兴趣,从而起到“诱导”的目的。在这个阶段,选择译作时尽量避免选择社会意识形态较强的素材,以免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诱导兴趣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4.需求的产生阶段

随着中国文化在匈牙利的不断了解,根据一些中华故事,中华典籍,旅游交流,互助办学等交流,加强对我们中华文化理解后,在这个时期,匈牙利方面在社会发展某个阶段找出中国文化对其有用的地方,加以吸收容纳,势必产生对中国文化更多的需求,大量的翻译就在这个阶段产生了。翻译的作品从文学作品,到政治哲学书,再到科技文体的文章等。这个阶段的过程往往采用意译的方式,匈牙利读者更能接受。这个阶段可以翻译隐含着民族意识的文学作品,培养匈牙利人民阅读中国文化的能力。

5.开放式交流研究阶段

效果论的最后阶段是敞开式交流研究,这一时期,我们中国的文化对匈牙利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面交流融合阶段,势必产生研究的需求,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此阶段的发生需要建立的交流方面完全敞开的前提下,彼此之间有很大理解和包容,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可以直译过去,所以这个阶段大部分作品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策略。以此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总之,用翻译周期循环来指导中国文化在匈牙利的译介过程,可以通过翻译效果的视角指导我们的翻译行为,做到翻译行为的有效性。用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重新考虑翻译的本质,以此来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的作品等。这把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系统论有效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吕宝军.  MTI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研究[J].  青春岁月  2015(12)

[2]穆雷  翻译教学发展的路径[J]. 中国翻译,2004(5)

[3]平洪  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J]. 中国翻译  2011(3)

[4]張金陵,文军.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J].上海翻译2005(2)

[5]文军,穆雷  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 外语教学 2009(3)

[6]吴启迪 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 北京:2006

作者简介:

吕宝军,男,济南人,1981.3出生,讲师,硕士研究生,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注:本文是华北理工大学匈牙利研究中心国别课题:系统四段论视角下中国与匈牙利译介研究(GBZX-2019-07)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文化镜头
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传统文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摄影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