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现象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模糊性真实性新闻报道

(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 021008)

人们对模糊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传统上,人们习惯从哲学等视角来研究模糊现象,直到扎德教授(1965)发表《模糊集合论》一文后,人们才对模糊性展开深人、系统的研究。受扎德教授的启发,该理论又在社会科学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开始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模糊语言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模糊语言的研究焦点移至具体语篇,各国语言学家也就学术、科技等实用文本的模糊现象展开多层次考察,并撰写了大量论著。在新闻实践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及人类自身的原因,新闻报道中会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恰当的使用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

一、新闻中模糊语言存在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语言的模糊性根源于客观实在。自然界事物自身的模糊性或者不可确定性让人产生了模糊思维,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模糊语言。有些需要报道的事实或者社会现象没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只能借助于模糊性表达方式。这种模糊性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人类的认识如何深化,其模糊性是永远存在的。

(二)主观原因

人类经过长时间进化,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体现在人类不仅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精密的思考,而且还能够运用模糊思维的能力来处理一些模糊信息。比如当我们找人,使用“大约2O 多岁,中等个头”就比“24 岁,身高1.76 米”更容易确定寻找对象。

(三)语言自身原因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语言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去表现无限的客观世界,模糊性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模糊词的使用也是由新闻报道的简洁性、时效性以及新闻采访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言模糊现象

(一)顺应精神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要同时顺应读者的精神世界和记者的精神世界。新闻报道的对象是读者,因此报道内容要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有读者意识、群众观点。读者需要及时、生动、严谨的新闻报道,模糊语言的存在正是读者这一需求得以实现的要素。新闻报道还要顺应记者的精神世界。记者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当客观条件或主观能力有局限时,记者需要通过语言选择,顺应这些“局限”,达到报道目的。

(二)顺应客观世界需要

新闻报道过程中,由于受时问、空问、政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记者如果要完成报道,就离不开模糊语言。例如,在灾难发生,死伤人数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使用模糊词,才可以严谨地表达。模糊语言的存在,使报道及时进行、内容更加严谨。

(三)顺应社会需要

社会有自身的运行规则、道德标准、行为准则,新闻报道不能违背这三方面。新闻报道中,记者会自觉不自觉地顺应人们所共知的社会准则,例如: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人、法院尚未宣判的犯罪嫌疑人,要保护其隐私。国家机密信息,在报道中要严格把握。模糊语言使这种社会需要得以实现。

三、模糊语言的合理性应用

(一)加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一些内容都源自于社会实事,因此其具备了可变性和随机性。所以,当记者无法全面对一些事件给予了解(某个人,某位目击者等),或者无法对一些新闻事件的结果给予明确的判断时,记者都会很避讳将话说得太满,因为这会造成新闻的真实性缺失。因而,在这里融入模糊语言,利用模糊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加以解说。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事件的本身,提高其真实性。

(二)让新闻内容客观真实

新闻的中心原则便是真实,而报道的中心原则便是客观。因此,为了避免主观和自信等情况的出现,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常常会利用一些无定量等模糊词将那些表面正确、但无法彻底肯定的新闻事件给予传播,从而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贴近事件本身,满足真实性与客观性要求。

(三)降低新闻的负面影响

在对一些灾难性的新闻事件进行传播的时候,假如传播内容过于精确,这会对受害人的精神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和打击,虽然这类报道更加贴近真实。其次,对于一些罪犯的犯罪细节,或者是警方破案的具体经过都不应精确解说,不然将会成为日后的一些罪犯的教学案例,从而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那些可能会对群众或者是事件主体带来心理刺激、精神影响的事件,都不应该精确传播,因为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

猜你喜欢

模糊性真实性新闻报道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新闻报道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
从修辞学角度看汉诗英译的模糊对等
模糊性词语在修辞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