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云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教育

2020-12-08

魅力中国 2020年28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物质

(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前言

一、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1。在云南省,各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认定云南省有90 项,包括有濒危语言文字,口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工艺,习俗等10 项,其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让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现代化不仅指具有快速的物质生产能力的社会,而是要以现代化的发展观来解答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宝贵的人类多样文化的消失,进而导致人类发展同质化,将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时代背景下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主要挑战

在云南省的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活方式,新科技的影响,让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逐渐被快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改变,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在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瓦解。现代社会对于整个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教育来说,本文主要归为信息化、商业化、科技化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信息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产生以来,都主要是由家庭、师徒、家族作为传承人。口传身受是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学习要经常在一起才能完成。而信息化时代由于技术变更速度的加快,很多技术和应用理论不断更新,传统教育方法和理念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知识获取方式、师徒关系等问题上,再加上教育改革和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的进一步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传承如果不进行抢救性补救,将会被人逐渐淡忘。

(二)商业化

随着旅游开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了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人们开始把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各类开发,在表面上将包括各民族非物质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资源炒得热闹沸腾,实际上在粗制滥造甚至假冒伪劣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原本极其严肃的自然与文化遗产申报、确立工作都成了利益的角逐,同时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商业化社会,也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巨大的经济诱惑,放弃传承。

(三)科技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信仰(人生观)发生变化。传统节日、传统禁忌、传统技艺被新科技、新思想所替代。如笔者参与的昭通苗族的花山节中,大部节日饮食,如糍粑,羊肉,现在已经全年可以吃到,花山节的主要活动对歌年轻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参与,甚至男女青年相互认识都被新的网络交友方式所替代,充斥在花山节中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商业活动。

二、当前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够重视

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包括政府、学界、商界、新闻媒体、民族自身都存在不够重视的问题。首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不够彻底,组织机构责任不清晰。云南省政府制定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立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并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民族事务、宗教、旅游、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教育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此造成各部门管理分割,不成系统,组织机构责任不清晰。还有,群众和民族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够重视,以外来西方文化为高尚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信息化程度不够

信息化是目前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形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因此还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增加非物质遗产的信息化程度。要增强信息化质和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量的不足,表现和记录非遗的新媒体的东西比较少;其次,记录内容粗制滥造,原汁原味的比较少,同时没有专业的技术呈现,观赏和学习的价值不高,影响的范围有限。

(三)现代化教育切入不足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得不到重视,更谈不上用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云南甚至全国,大部分家长和学校都崇尚的精英教育,对奥数和英语非常重视,对民族的文化知识教育和重视不够。而对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教育和传承,需要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进行开展。高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只会在分科的时候依据教师的兴趣有所提及,既不专业也不全面,有的高校开展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也仅是认识和欣赏,且受众人数较少,宣传和传承效果较差。

三、提升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教育的途径

(一)增强全民对非物质遗产传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要实现民族发展的现代化的真正内涵,就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探索其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科学合理的把灿烂多样的民族文化尽可能传承下去,必须增强全民对非物质遗产传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政府层面上,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投入。教育层面上,要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中,以基础教育为起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特色,合理融入高等教育,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精神教育想结合,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于此同时,教育层面上还要注重教育者的教育,让教师们首先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或者直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到课堂中,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受益。在公众层面上,要形成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社会团体和个人要积极支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要自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宣传,提高公众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二)加大非物质遗产信息化的投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传播和影响巨大。首先,政府、民间团体、个人应该加大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录入和保护,用最新的高科技,全方位的抢救性的保存住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还要进行整理和编制,为感兴趣的人们和传承人提供完整的欣赏和学习教程。还有,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新媒体如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者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三)增强非物质遗产传承的物质基础

政府部门应承担起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责任。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对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向进行宏观指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传承走上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道路。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政府部门应创造条件建立集资、融资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保护资金。还有,发展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旅游,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承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也让旅游产业也以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形成非遗或民族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运作良性的二元互动模式。

(四)制定完善的教育体系

制定地方性的完善的非物质遗产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进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基础教育的校本课程之中,让中小学生感知家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其传承意识。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要编写本区域的乡土教材并进行教授;要求中小学生每学期开展一次地方文化学习课;在大学教育中,要求地方高校开设关于非物质文化的讲座、选修课及相关的渗透性课程,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结语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系统能够让非物质文化在全民教育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人们能认识和热爱民族文化,也使传承人增加传承的物质保障和学习动力。当前云南省在非物质遗产传承上已经有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发挥其职能责任,更需要全体居民的齐心合力,多方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只有达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全民参与,民众热爱与共享,才能真正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活力并发挥其现代价值,让社会更加多元和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千万遗产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