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重塑策略

2020-12-08尚利娜

山西青年 2020年13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身份个体

尚利娜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但与民办高校蓬勃发展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诸多问题,如地位如何确立、产权如何划分、是否可以盈利等,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在众多问题中,师资问题是引起人们较多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无论对于课程改革还是教育教学活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身份认同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身份认同是指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感受,是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的评价[1],包含教师个体专业认同和教师职业身份认同。Varhese,Morgan,Johnston& Johnson指出教师的身份认同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师对其身份认同存在一定缺失,导致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对教学、课改和教师的自身发展都存在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本文旨在调查在民办高校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是否存在身份认同危机,并给出重塑策略。

一、研究设计

为调查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将采用问卷调查法。借助相关文献,并询问专家,讨论设计《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可靠性系数α为0.791,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该问卷包含基本信息、Likert五级量表两部分。基本信息调查教师的性别、年龄等。Likert五级量表为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量表,由2个维度组成,即教师个体身份认同和职业身份认同。量表分为1-5五个等级,单选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教师的身份认同水平越高。

被试随机选择来自西安欧亚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京学院、外事学院等8所民办高校的69名民办教师。其中男性教师12人,占17.4%,女性教师57人,占82.6%。年龄在23-29岁之间的34人,占49.3%;30-39岁之间的23人,占33.3%;40-49岁之间的5人,占7.2%。

二、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危机

(一)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总体情况

总体而言,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平均数为3.18,略高于理论平均值3,表示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总体一般。其中,教师个体身份认同平均为2.7,教师职业身份认同平均为3.66,说明就个人而言,教师对自我身份的反思、认定和追寻具有较低的主动性,对“我是谁”、“我何以属于教师群体”这一概念具有较模糊的定义,对于“我即教师”这一概念和意象的认同和自我建构感较低,尤其是阶级地位认同更低,仅为2.16,这一结果也在意料之中。民办高校发展较晚,虽然发展蓬勃,但规章制度、办学行为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自身不足,工资待遇不稳定,很多老师倾向于公立学校,对民办教师的身份缺乏认同感。相对而言,民办高校教师对于对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由这个群体身份建立的情感上的归属感具有较高的认同,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自己的仪表教态,也能尽心尽力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注重追求教学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程度上的差异,本研究将样本总平均分>4的作为高认同水平,2<且≤4的作为一般认同水平,≤2的作为低认同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身份认同总体水平上,98.6%的民办高校教师处于一般认同,0.14%的民办高校教师处于低认同水平,在民办高校中,竟无一人达到高认同水平。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令人堪忧,在整体上呈现出趋向一般的认同水平。

(二)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性别差异

对不同性别的民办高校教师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教师的身份认同在得分上总体高于男教师,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各维度来看,男女教师在个体身份认同和职业身份认同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女教师(个体身份认同,M=3.64;职业身份认同,M=3.78)明显高于男教师(个体身份认同,M=3.50;职业身份认同,M=3.62)。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因为受家长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教师被认为是很稳定的职业,长辈会赞成并鼓励女性做教师,在社会上女教师也是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年轻男性也愿意选择女教师作为配偶。而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要支撑家庭的重大经济开支,教师微薄的工资对其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次,女性在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优于男生,在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更能积极认同教师身份。

(三)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年龄差异

调查发现民办高校教师不同年龄段(20—29,30—39,40-49)在个体身份认同维度上的SIG值大于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职业身份认同上,尤其是经济地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也不难理解,年龄大些的教师由于职称会比刚入职教师高、教龄也会比刚入职的教师长,他们的工资收入也会相对比刚入职的教师多一些,职业认同也会更强烈。

三、重塑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的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教师的个体身份认同度较低,这极大的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及未来的民办教育质量。因此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度应得到全社会共同关注,笔者从以下三方面给出参考性建议。

(一)国家要采取措施,加强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

“教师”既是一种法律身份,也是一种社会身份,国家需要采取措施增强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感。首先,国家应从法律层面上明确民办高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民办高校教师享有和公办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具有法律保障。其次,社会需要良好的氛围,促进教师认识到职业价值。“民办高校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有了正确认识,才能激发其拥有强烈的职业情感和归属感,进而形成献身高等教育的信念”。[3]再者,创设职业成功的机会,激发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按照马思路需要层次理论,成就感和幸福感属于自我实现,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会激励教师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最后,国家可以对民办高校或民办高校教师采取倾向性政策,比如学科专业评估时倾向于民办高校,在职称评定时多给民办高校教师机会,以柔性化管理鼓励,以实际举措强化教师的身份认同。

(二)民办高校需加强管理,改进民办学校培训考核体系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其中低级需要中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逐级发展,一般来说,低级需要是获取高级需要的前提条件和行为动力,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了,人们才会有时间和精力追寻高级需要。民办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其最为鲜明的特色是年轻化,生存需要占支配性地位。首先,民办高校应根据教师的群体特点,激励应以物质激励为主,如: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和待遇,适当提高教师的课时费用,提供外出旅游、出国晋升等机会。同时要优化高校管理机制、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4],使教师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爱校如家。其次,要完善民办高校培训考核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包括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动机。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优质完善的培训体系,帮助其找准工作定位,提升业务水平,增加知识容量。具体来说,在岗前可以有系统完整的入职培训,使教师了解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尽快的适应角色。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帮扶新教师,给与新教师工作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帮助“青椒教师”顺利度过水土不服期。此外,要将教师的考核纳入常态化管理,明确考核目的不是为了评优表先,监督教师,而是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同时改革考核形式和内容,统筹兼顾,保证公平公正。

(三)民办高校教师需追寻“个体自我”和“专业自我”

要想提高民办高校教师身份认同,需要在强调“个体自我”的前提和基础上,不断地自主选择和实现“专业自我”。一方面,作为“个体自我”的身份认同成长和构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正视教师“个体自我”的成长时间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不断内化、不断动态的建构过程。其次,“个体自我”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教师个体的认识水平和反思能力。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把已有的经验理论化和系统化,提升教师的“个体自我”水平。再者,教师“个体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和提升,需要教师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师个体需要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同时又能看到不足,能积极面对现实,又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与此同时,个体还能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最后,教师“个体自我”实现还需要教师个体与周围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作为“专业自我”的身份认同成长和构建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参与建构自身的专业身份。在身份认同的历程中,“教师需要采取的是一种主体的姿态,对社会中有关教师的论述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是联系个人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经验等等,为“教师”赋予富有个人色彩的话语权和生命力”。[5]其次,通过如叙事探究、校本培训等专业发展多途径,将自己作为思考与体会的对象,确定自己要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由过去的经历、现在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重新定位自己,建构职业身份认同。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身份个体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分类管理制度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