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御防范高校宗教渗透 优化学生思政工作环境*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9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覃 娥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近年来,受社会“宗教热”影响,高校信教大学生人数呈上升态势,特别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手段加紧对高校进行渗透,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不容乐观。因此,调查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抵御防范宗教渗透应对策略,十分必要和重要。我们必须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通过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营造思政工作良好环境。

一、关于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以黄石高校研究为例,黄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湖北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普通高校4 所,在校大学生5 万余人,为确保研究数据准确有效,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4 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0 份,回收937 份,回收率93.7%。总的来看,在黄高校大学生主流信仰是积极向上的,但宗教信仰现状不容乐观,给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斗争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主要特点

一是多元性。从抽样数据分析,信教比例约达0.3%,其中,信仰佛教大学生占30%,信仰道教大学生占10%,信仰基督教大学生占25%,信仰天主教大学生占18%,信仰其他宗教占17%。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虽然佛教信众仍居首位,但两者总和与基督教和天主教总和相比还是要少,这反映出西方宗教势力对高校渗透已见势头,且发展较快。

二是隐蔽性。在黄高校大学生认为身边有宗教活动的占14.3%,大多数是校外人员潜入校园里通过粘贴宣传单或以交朋友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教义宣传或者发展信徒。同时,学生受入党、评优等影响,一般不愿公开自己的信徒身份。

三是工具性。在调查过程中,很多信仰宗教和有信仰宗教想法的大学生表示,接触宗教大多是出于自己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活比较宽松和无聊,且处于对现实社会呈现迷茫和恐惧状态,因此试图借宗教的道义慰藉自己的心灵,而非单纯对宗教的教义崇拜和理想追求,只是把宗教当做工具,具有很强的工具性。

四是模糊性。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大多是肤浅的、表层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信仰的宗教或感兴趣的宗教了解不深,特别是对所信宗教的历史、教义和教规知之甚少,甚至很多学生是出于专业爱好而对宗教感兴趣,例如文学、美术、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极少数大学生是在追求纯粹的信仰满足。

(二)原因分析

一是价值含混。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态势,特别是随着高校生源拓展、国际交流和网络普及,多国家、多民族学生学习共处,为宗教在高校传播提供了条件。很多学生受宗教背景学生的影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松动,对宗教的认识和了解也相应增加,进而对宗教感兴趣。

二是心理迷茫。大学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许多问题需要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对前途的焦虑、对社会的焦虑,使学生容易陷入迷茫状态。当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无法解决、压力无处发泄时,学生就会寻找辅助手段来缓解。宗教应需而入,为他们提供心灵寄托和慰藉,因此宗教在高校越发有市场。

三是环境影响。在调查中发现,在黄高校大学生信教受家属影响占49%,说明学生信教主要受家庭影响,家属在家中搞宗教活动,学生耳濡目染,也会信仰宗教。受到身边师生影响占4%,说明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对学生信仰宗教也有一定影响,受老师影响主要是由于某些专业教学的需要,而不是老师本身也信仰宗教。

四是网络助推。近年来,随着高校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了解社会生活的主要渠道之一。社会上一些宗教机构和信徒为传播宗教,积极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宗教宣传、开展宗教活动,通过网络手段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网络推动了高校“宗教热”。

五是宗教工作滞后。近年来,虽然高校对宗教工作越来越重视,但仍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主要是宗教工作人员不足、方法不新、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宗教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宗教问题学习不够、认识不深、政策不熟,处理宗教问题存在畏难情绪,对学生宗教信仰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

二、关于抵御防范宗教渗透的对策

当前,在黄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面临西方敌对势力宗教渗透威胁很大。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信教行为隐蔽性高、信仰界限模糊等新情况和新问题。[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抵御防范宗教渗透体系,坚决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宗教纷争、理解宗教问题,深刻认识非法宗教渗透对国家政权、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的危害性,自觉抵制防范非法宗教渗透。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崇尚科学、爱党爱国、正言正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政策工作研究。宗教信仰自由既有信教群众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群众不信教的自由,国家法律规定严禁在非宗教场所传播宗教思想。高校是教育场所,而非宗教场所,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要加强高校教职人员宗教政策培训,使他们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宗教政策,善于运用宗教政策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加强信教大学生宗教政策宣传,引导他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切实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三)加强宗教活动把关。严禁学生在校传播宗教思想、开展宗教活动、组建宗教组织,对参与秘密传教或组织开展宗教活动的学生,严格依法依规严肃处置。严密防范宗教渗透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宗教活动大排查活动,严厉打击非法秘密宗教集会,防止各类宗教宣传资料、布道信徒进校扰乱教学秩序。加强信教大学生管理,引导他们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牢牢守住法纪底线。

(四)加强网络宣传监督。构建“互联网+宗教工作”体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巩固扩大宗教信仰“红色地带”,大大压缩宗教信仰“黑色地带”,积极争取宗教信仰“灰色地带”,唱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流声音。加强高校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群、QQ 群等网络平台管理监督,严格审核把关,严禁在校园网络非法传播宗教思想、开展宗教串联,坚决堵住宗教渗透通道,营造清朗校园网络空间。

(五)加强课堂教学把关。加强教学审查管理,严禁任何学科专业开设带有宗教宣传、宗教灌输性质的课程,严禁教师在课堂散布、宣扬宗教和有神论,如果逾越“红线”,依法依规追究相关教师责任。加强高校教师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等内容审查,特别是对具有宗教信仰背景的主讲人,要强化监督措施,严禁借机传播宗教思想。严肃党纪党规,坚决清除高校党员信教老师,保持高校教师队伍纯洁性。

(六)加强家庭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开展家庭宗教教育引导,对有家庭成员信仰宗教的,向其家长告知宣传有关国家宗教信仰政策,并通过他们监督引导信教学生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对无家庭成员信仰宗教的,向其家长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他们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成长成才,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加强思想政治辅导。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牢科学、进步、理性精神。关注大学生精神需求,审视高校教育在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引导与调试,[2]加强学生情感关怀,特别是对存在心理困惑、挫折、迷茫的大学生,要及时进行关心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防止因心灵孤寂、郁结转向宗教信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生源、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切实帮助学生增强自我心理调试意识,提高对宗教渗透的防范能力。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信仰的旗帜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论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信仰的力量”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