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程技术话语体系构建背景下科技翻译课程改革研究

2020-12-08

关键词:工程技术英语专业话语

魏 怡

(石家庄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逐步启动并落实与沿线国家的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或技术转让,相关企业纷纷负责或参与海外高速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涵洞等设施建设。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就强调了这一点。[1]以国家标准和规范为代表的工程技术文件由此成为确保海外施工质量的重要标尺。同时,它们也是中国构建工程技术领域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以铁路行业为例,中国高铁等铁路产品与技术发展之迅速、科技之先进早已世界瞩目。工程技术文件规定了距离、速度、轨距、净空、限界、信号等方面的术语指标,在保证交通运输安全、设施质量安全,乃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输出产品与服务至他国时,在相关企业参与国外建设时,必须确保此类文献译文的精确性。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以服务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主要目的。这就对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艰巨任务。本文旨在考察高校英语专业的科技翻译课程,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技能、素材选用、授课方式及学生反馈与实践等方面出发,提出改革方案。

一、中国工程技术话语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政府近年大力推进构建国家话语体系。自2016年起,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国家语言能力对国家战略利益的推动作用。文秋芳的论文《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清晰界定了“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提出系列评价指标。[2]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于2017年12月1日正式发布,确立了国家主导的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标准。不过目前,具体到中国工程技术话语体系构建的研究仍旧寥寥无几。随着“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很多国家纷纷邀请中国的建设施工企业携带技术前往目的国开展建设活动。这种沟通对于双方来说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参与当地建设,可以扩大该国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覆盖面、大规模促进当地就业、带来巨大商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中国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可以借此机会构建相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挑战现有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版图,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多发言权,保证我们的声音不被淹没,保证我们的国家利益不受到侵害。[3]尤其是,联系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奉行各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最近对华为公司5G技术进行全球封杀的事件,我们更应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急需在多个行业建立国际话语体系。这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经济、贸易和科技利益,甚至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工程建设领域国际话语权的构建,无疑要依赖于海量工程技术规范、标准、参数、图表等具体文件的外译活动。换句话说,要想让别国使用我国相关领域的技术指标和标准,最首要的一步就是选择对方能听得懂的语言,向他们介绍技术文件的各个细节,并要求他们参照执行。最终还要依据这些技术文件,对建设施工进行验收。我方母语为中文,项目国母语多为其他语言或英文。为了保证项目顺利、精确、安全进行,双方自然会选择全球普通话英语为工作语言。中文技术文献的英译由此成为前提条件和必要保障。例如,2016年铁路行业就由国家铁路局主持启动了数百项标准的外译工作。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语言服务技能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翻译课程),无疑就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做出相应改革。

二、科技翻译课程的教学理念及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工程类大学英语专业的科技翻译课程。目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所选教材出版年份超过五年、素材较为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授课教师平时不太从事翻译实践,不熟悉翻译市场的现状,教学方法和理念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学生受制于现成的素材和所谓标准答案,懒于运思,翻译水平很难快速提升。具体到本文的研究背景而言,现有科技翻译课程大多只关注于理论层面和翻译实践,并未考虑中国政府构建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发展规划。因此建议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科技翻译课程基于下述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一)仍以语言学习为基础,培养基本的翻译人才

科技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中的主干课程,首要任务依旧是立足于本专业语言技能训练的初衷,以提升学生的双语转换能力为培养目标。[4]在科技翻译领域,英汉翻译以国内读者为目标读者,侧重外来文本的引入。汉英翻译则以国外读者为目标读者,侧重中国特色文本的输出。在国家构建工程技术领域话语体系的历史语境下,英语专业人士需要关注的多为汉英翻译,即工程技术文献的英译。但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首要目标仍是读懂原文,之后能够选取简洁、平实、客观的语言重新演绎出来。因此,在科技翻译课程中,学生仍旧需要学习一般的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巧、翻译策略,并辅以大量的练习。

(二)用英语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英语人才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进步,掌握两种及以上专业知识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逐渐得到青睐。英语专业学生往往陷入自身没有专业的困境,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找不到发展优势。但是,他们也可以借语言为工具,自主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很多知识。这也意味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诸多可能。为了投身工程技术话语体系构建,这些英语专业人士有必要学习一些较为基础和普遍的相关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了解最基本的术语、构造、流程等,确保精确无误地理解原文,并以此为基础确保外译活动在专业领域不出任何纰漏。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专业可以结合所在高校的优势专业增设一些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通识课程,例如铁道概论等。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选修其他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如工程管理专业英语、电气专业技术英语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英语人才,为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做好人才储备。

(三)侧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尊重别国文化,坚持中国特色

中国企业投身海外工程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5]与普遍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的是,它更加强调实现工程建设和工程合作的目的。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教育水平的人们聚集一处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的参与者首先要尊重别国的文化、宗教以及社会习俗,尽量选取目的语国家能够接受的方式输出工程技术体系,进行合作建设。同时,仍需牢记构建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初心,坚持中国特色标准和规范的输出。因此在科技翻译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鼓励他们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尽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文化冲击,确保项目的平稳进行。另外,他们也要不断学习,抽离相关技术领域现有的话语体系,并明确中国体系与现有体系的区别,在对外输出时注意保留这些中国特色,或侧重这方面的外宣。

(四)强调政治正确、以国家利益为重,构建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翻译从来不是,也不应是孤零零的语言转换行为。因为语言和其背后的文化是绝不能分家的。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搁置政治意识形态差异,增强文化价值观吸引力。[6]另一方面,在构建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做任何伤害国家利益的事。科技翻译这门课程应该让学生立足中国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又放眼世界舞台的风云变幻。因为中国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构建绝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小事,而是需要进行长期谋划和逐步推进的。构建这一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建立工程技术领域的中国标准和技术规范,挑战和打破目前各行业普遍以欧美、日本技术体系为主导的格局,进而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事实证明,科学技术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它在极其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器。[7]最近发生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事件再次证明,掌握了科学技术,才是掌握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正确性。

三、科技翻译课程现状及改革建议

基于上述科技翻译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合理地运用高等教育资源[8],对其现状的回顾和建议改革举措如下。

(一)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高校的科技翻译课程基本上针对的都是英语或翻译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学三或四年级是比较合理的。原因如下,第一,学生经过之前几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写译能力,也学习了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能够完成较为简单的翻译项目。第二,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已经修完或正在同时选修某特定领域的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这就基本保证,在翻译专业内容时不出现严重的原则性错误。第三,此时,学生的心智更为成熟,能够较为积极地投身跨文化交际活动,更加有意识地构建我国的工程技术话语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可以结合教材,选取某一个或多个工程技术领域的标准、规范等其他指导性指令性文献作为翻译素材,让学生练习。考虑到这门课程在所有翻译课程中的重要性,理论上可以设为96或128学时,分两个学期。也可辅以笔译实习等形式。授课内容可选择一般的科学技术类文献,辅以最近几年中国大力发展海外工程技术合作的相关领域文本。

(二)教师专业技能

传统来说,科技翻译的授课老师并不怎么从事翻译实践,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资格证书(CATTI)的仍属少数。这是翻译教学和翻译市场上的普遍现象。甚至有“搞翻译实践的不搞翻译理论,搞翻译理论的不教翻译”说法。实际上,这是极不利于翻译课程建设的。不从事翻译实践,老师的授课内容就会受制于教材或某些现成理论,对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理解也往往浮于表面。另外,作为英语专业人士,翻译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工程技术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事业。因此,他们应该转换角色,逐渐从教师的角色过渡到翻译行业(语言服务行业)从业者的角色,并以实践促进教学。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直接获得源于市场的翻译素材。他们参与的海外工程建设和构建相关行业国际话语权的翻译项目,如果客户允许,在经过整合后,也完全可以拿来给学生练习。

(三)素材选用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科技翻译类教材多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科技翻译》。这本教材旨在让学习者初步了解英语和汉英两种语言的科技文体特征,掌握基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理论的讲授和练习帮学生熟悉科技文献中的术语、特定表达、特殊语言特征等。这本教材的一个特色是:注重译文错误分析,提供了大量正误译文辨析。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该教材出版的年份较早,距现在已有7年之久,因此文中引用的案例和某些表达可能已经过时。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缺乏一种代入感。特别是,某些当时时效性较强的表达现在可能已不是经济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新的社会焦点还在不断涌现,该教材无法做到实时更新,面面俱到。在2012年,“一带一路”倡议还未提出,中国工程技术的对外交流也远没有达到现在的规模,所以使用这本教材可能并不能体现出当前中国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背景。另外,最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变,国际政坛云谲波诡,不确定因素大幅增加。中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的任务更为紧迫。第二,该教材提供的案例与理论讲述相结合这种思路非常正确,但在实操过程中,由于教材给出了参考译文和详细讲解,学生可能会丧失主动性。改革方案与上一节紧密相关:教师参与工程技术话语体系构建,并将相关文献文本引入课堂,让学生练习。理想状态是,教师能自由在译者和老师的身份之间进行转换,只要不违背与客户的合同,就可以选择直接来源于市场的科技翻译素材让学生实践。

(四)授课方法

由于教师缺乏翻译实践,无法在教材之外辅以最新的翻译素材,导致课堂教学与就业市需求脱节。另外,科技翻译课程较为传统的授课方法仍是选择一本教材,根据教材的讲解,制作一些PPT。这样的传统模式多流于形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有参与的机会,但由于习题和讲解都直接在教材上展现出来,导致他们可能无法独立思考。如果能把市场上相关科技和工程翻译素材引入课堂,由于这些翻译项目基本都是初译,也就是最为新鲜的翻译语料,学生就不可能找到任何网上或纸质的所谓参考译文,也就客观上排除了他们剽窃和抄袭现成译文的可能,提升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每一特定素材的课堂讲解都要逐字逐句剖析,侧重工程技术术语和特定表达,尤其要关注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相关内容,例如设计速度、规格、净空、轨距等,因为这些都是中国构建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授课方式应在上课之前布置课上的翻译素材,要求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上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译文,教师再对其中的用词谬误、语法问题、句法不妥和术语不精确等进行讲解,给出修改建议。一般情况下,一个句子要找2、3名学生来分享,共有的代表性问题应该是教师讲解的重点。同时,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评判,并相互提出修改建议。还可以提供某一现成译文,让学生进行评判,并提出修改建议。另外,在课堂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以翻译素材为基础,构建资料库、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库,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提供储备。尽管某一个项目能够提取的数据有限,但也正是这种由少成多的积累引导着学生投入到中国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事业中去。

(五)学生反馈与实践

在学生反馈和实践方面,科技翻译课程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第一,由于上述原因,教师的讲授主要是从教材的理论讲授出发,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实践练习。因此从一开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形成了一种由理论到实践的思维定式。这就导致在真正实践时,教师会根据给出的参考译文来印证理论的准确性,似乎是预先知道了答案再反推回题目。而学生也会在看到实际的译文时,搜肠刮肚去想这种实践是践行了何种理论。这就与真正的翻译实践相矛盾。其实,真正的翻译实践是直接面对来自于市场语料进行的实践,最初考虑的并不是理论框架。译者往往是在译后反思时,才会想到某处的翻译实践确实印证了某条理论。换句话说,目前的翻译课程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而理想状态则应从实践出发,最后抽离出理论。这种脱节或不符常常让学生感到很困惑。他们只会觉得所谓的参考译文确实比自己的译文要好,也确实印证了某些理论,但却仍不知道自己的译文到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因此,学生的翻译实践过程应该模仿翻译市场真实翻译项目的运作流程。[9]教师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如项目经理、翻译人员、校对人员、排版人员等,在最大程度上模仿真实翻译项目的运作。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依照参与工程技术翻译的流程,组织学生还原每个细节,从项目协议的签订、翻译团队具体任务的分配、初稿的完成、函审流程、递交根据函审专家意见修改后的送审稿、专家审查会的召开、递交根据审查会上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的报批稿、结项。其中,需特别注意术语的精确、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技术表达以及格式的正确性。这样,将来学生在毕业后真正投入工程技术话语体系构建时就会轻车熟路。

(六)人文精神的弘扬与英语工具性的融合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简称《国标》)中明确强调了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并划定出了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文化的核心教学内容。同时,《国标》文件也还强调了英语专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培养现实需求的人才要求。因此,理工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可以开设体现本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的技术相关课程。科技翻译课程就是这样一个产物。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一方面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工具性,[10]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价值的灌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利用工程建设走出去的绝好机遇,尝试构建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国际话语体系,让别人认真听中国的声音。[11]在这一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是相关标准、规程、规范的外译。这就需要培养翻译人才的高校英语专业,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对相关课程进行改革。笔者从科技翻译课程的教学理念入手,探讨现存的诸多问题,涉及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技能、素材选用、授课方法、学生反馈与实践等方面,并提出建议。不过,这一改革也存在一些难点。第一,工程技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海量的工程技术文献基础之上。如何得到相关部门的授权使用这些语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除此之外,教师也不能保证每次来源于市场的翻译素材都能得到客户的允许,分享给学生来练习。第二,师资力量的培养也非易事。翻译教师并不容易跳出自己的舒适圈,考取翻译资格证,并从市场上找机会进行翻译实践。第三,科技类文体特征独特,整体行文较为专业,难免给人一种枯燥的印象,应关注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英语专业话语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关于工程创优与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探讨
扬州琼花涂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