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思考

2020-12-08谭维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内核民族性评判

◎谭维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把双刃剑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深入,对大量资源进行共享,相互借鉴,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衍生的各种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念相互影响,并以此衍生新的方法、设备、理念、技术等。机器在文物修复中的主体性日益增强,人在文物修复中的主体性日益下降。文物学相关学科不断分化,学科交叉的现象超越了过往的任何一个时期。文物修复与保护正朝向多元化发展,并不断延伸。这种现象对中国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这种现象可以为中国文化保护与修复行业带来活力,并且由于不同文化下的相关理论相互作用,可以给我国的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启发,并且丰富我国已有的理论体系,促进文物学的发展。弊端方面,这会导致传统技能逐渐弱化,削弱其思想内核,造成多重价值评判这种畸形的评判现象。同时由于多个民族的方法相互融合,并不断演变,这将会丧失固有的标准。

二、文物保护与修复应当针对不同问题建立不同评判体系

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一个大量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的领域,涉及到多方面问题,在具体处理这些问题时,应当对不同的问题建立不同评判体系,切忌用统一简单的标准“一刀切”。由于各国、各民族历史、文化、习俗均不同,社会制度也与我国有很大区别。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文物保护与修复理论体系,有其独特的修复理念和技术方法。文物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载体,其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人员若无法深刻理解这些问题,是不可能仅靠理论知识达到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想效果的。

三、文物保护与修复应当积极承认各民族、国家的不同

世界上的多元文化繁多,不同国家的文化均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各个国家在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承认这种不同。以中西方的文物修复为例,这两者之间便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具体进行文物修复工作时一定要立足于本国文化,基于传统文化思想内核进行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这是每一个文物保护工作者应当注意的基本问题,和应当具备的基本态度。

四、文物修复应当以人为主体

文物修复需要修复师来实际操作,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在中国的历史上,匠人们及其自身相关技能的发展,也极其重视自身“人文精神”。例如宋代的米芾,其本身除了是书画修复师外,也是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具有颇深的造诣。在中国历史上,匠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技艺受到敬重,所以每位匠人都有成功的可能,人人平等。在这种文化传统下,激励着匠人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精益求精,同时使其内心得到满足与安慰。但随着近代战乱不断,内忧外患,造成了文物修复与保护行业发展停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萎缩,在近几十年工业化之后,由于技术的发展,对于手工文物修复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从各种相关政策方面保障了相关工作者的待遇,这也是从国家层面确认了文物修复中应当以人为主体。这提示了我国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中国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应立足于本国传统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必须立足于本国传统,充分继承本国的民族性,并且基于传统进行发展。现如今的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往往出现无法扎根于传统的情况,喜欢照搬一些西方的理论,有些甚至对传统文化都没有充分的理解,没有充分理解本民族的审美与文化特性,这样无法合理地完成 文物修复与保护这一工作,并且十分容易在工作中逐渐消磨本民族的文化内核,模糊本民族的特征性。

六、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时代机遇为文物学的发展带来更多资源,并且为文物修复与保护行业带来更多新鲜血液与更多新的视野。但与此同时,文物工作者更应该立足于本国的文化特性,秉着和而不同的态度与不同民族进行相互学习,从而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内核民族性评判
多内核操作系统综述①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缺失的伊甸园”:约瑟夫·奥尼尔《地之国》中的美国民族性反思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评判陌生人的两条黄金法则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