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征文:架起一座多方位深度交流的桥梁

2020-12-07黄颖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读者媒体征文

黄颖

摘要:在《杭州日报》201 5年举办的“‘五味和杯·庆祝杭州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征文”和2020的“‘绿城中国,庆祝《杭州日报》创刊六十五周年征文”活动中,我们看到征文这一传统方式,仍然保有鲜活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并可以进一步拓展媒体与企业、媒体与读者、企业与读者间深度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在读者、企业和媒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关键词:征文;读者;媒体;桥梁

新媒体时代,媒体的样式和传播内容已经较传统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杭州旧报》作为一家创刊六十五周年,多次荣列“全国100强”的优秀平面媒体,在锐意求新、稳健发展、多融合新型内容表达方式的同时,为什么仍然选择征文的方式,来呈现一份报纸在六十五周年华诞时希望展现的姿态?

一、寻求共识,达成合作

2015年,《杭州日报》与杭州著名老字号食品企业“五味和”联合推出“‘五味和杯·庆祝杭州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征文”活动。2020年6月,《杭州日报》与全国知名房地产企业“绿城中国”达成合作,举办“‘绿城中国·庆祝《杭州日报》创刊六十五周年征文”活动。两次活动自推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和广大读者的热忱关注和积极参与,收到了大量来稿,部分优秀作品在《杭帅旧报》“西湖副刊”刊发,反响巨大。征文的评奖及证书和奖品的颁发工作均圆满完成,得到了社会、读者和企业的认可。

“五味和”是一家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以食品酿造为主业,它的产品可以说是走进了杭城的街头巷尾、千家万户,企业与百姓人家生活的黏合度极高。百年老店,历久弥新,既秉持传统又坚持创新。而作为全国知名的房地产企业“绿城中国”则是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生代大型企业,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大开大合、敢为人先的企业气质。《杭帅旧报》两次报庆活动与上述两个企业的合作可谓强强联手,共赢共荣。而深究双方达成合作的内在动因,则是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传承、坚守、创新、发展,是三家企业的共同品质和精神内核。因此在彼此寻求合作时,就很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双方的合作既宣传了企业文化,扩大了企业的传播力,又为《杭州日报》的普通读者提供了发表作品、讲述故事的渠道,同时让读者有机会参与到报社的建设中来。读者、企业、媒体在这样的合作中达成了更牢固的黏合,并完成了各自诉求的表达。

二、层次构建,文章甄选

做征文活动,不能等米下锅,等着稿子上门。征文的征集面向全社会全人群,征稿要求除体裁和字数有基本的限制外,几乎不设门槛。那么,来稿的水准就可能参差不齐,如果没有对征文作者和来稿的层次做预先的构建,恐怕最后收到并评选出的文章的质量就不如人意。

那么,一个活动摆开阵仗,总免不了要敲锣打鼓先造声势,请有“来头”的人写稿是我们最先想到的,这既能保证部分征文的质量,构建有层次的作者群体和文章来源,又能让征文活动有一个好的开局。杭州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当然是最佳人选。20多年前他从《杭州日报》的财经专栏出发,现在业已成为中国财经界跨文化界甚至更多界的大人物。但是,吴晓波先生早前曾对外称,不再为纸质媒体写稿了。怎么办,有了设想,必须拿下。我们也有“杀手锏”——《杭州旧报》西湖副刊资深编辑莫小米老师。当我心怀忐忑向莫老师发出求救时,是不抱希望的,毕竟吴晓波先生有言在先。没想到很快有了回响,莫老师来电说“他写的”。吴晓波先生以《时间走了情谊还在》为题写了一稿感人至深的文章。就这样,我们陆续请了几位有分量的作者,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老师(《一个超现实的梦境现场》)等为我们写稿。

再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体育场路218号》也是约来的。作者伍来福是—位来自贵州山区的建筑工人,每天在工地上扎钢筋,他还是一位诗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坛已被知晓。他与《杭州日报》有许多故事,有话可说。记得打电话去约稿时,听到那边“丁零咣当”的,很响,他在电话里大声说“好的”就挂了,我一直想象他是站在很高的钢筋架上挂我电话的。稿子是写在方格稿纸上从离杭州数十公里的富阳寄来的,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诚,讲述了他第一次遇见杭报,第一次投稿,第一次文章见报,以及后来《杭州日报》在他的家乡建立“杭州日报爱心图书室”的故事,朴实中带着温暖。对于征文,真情实感是最基本的甄选标准之一。

其次,一份报纸的六十五周年,有很多故事可以说。所以,在征文的选择上不能仅从文学性去考虑,要力图呈现报纸和作者写作的多面性和多层次,从多角度选稿。比如,《你与我们鼓与呼》就讲了跑医疗线的记者在二十年前为市中医院发展出力,并促使就诊制度改革的故事;《一条小新闻掀起大热潮》关注的是引起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还有老杭报人写自己从一个排字工成长为记者的《从排字房走出的记者》,还讲儿女情的《妈妈的报纸》。当然,打动人心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作者年近九十,不会电脑,转辗大半个杭州来报社送稿;也有作者误入传销组织,人生陷入低谷,看到杭报《倾听·人生》版的文章后,鼓起勇气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投到“西湖副刊”,文章见报后得到救赎。

此外,2020年征文活动的开篇《有事找杭报》一文,就更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历史价值。作者丁云川先生是首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士。几十年来,他致力于杭城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的保护工作。在文章中他写道,“1993年春,庆春路拓宽时,父亲发现众安桥关帝庙外墙上嵌有一块古碑——辟火碑,当时民工不懂要砸掉,父亲看到后出钱请民工保下来,嘱我设法拉回家去。岂知,这么大的一块石碑,放在居家进出的过道里,造成行走不便……不日,杭报副刊登出《我家拾来了辟火碑》一文……在杭报的协调下,该碑入藏杭州碑林文保所。我堵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掉落了”。此外,他还讲述了从1999年起,在《杭州日报》数位记者的帮助下,对“北伐战争二十一师阵亡将士墓”进行考察调研,最终引起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重视,于2013年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北伐阵亡将士墓重修,并将其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故事。这样的文章表达了一个个人和一份报纸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当然是征文组织者乐于看到的文章。

丰富的内容和多层次的作者群,多视角选稿是确保一次征文活动高质量完成的基本原则。

三、一些思考,职业收获

活动收官意味着要总结,总结便会引发一些思考:征文活动如何与当下人群的阅读兴趣和方式对接?如何利用新媒体方式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并将征文的效应回应至社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这都是在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来稿情况,主要呈现的问题是,征文作者的年龄层次偏大,关注和书写的故事多为过往和历史,与当下关联得不够紧密。这当然与各种样式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困惑和冲突有关。所以,类似的征文活动如何赢取年轻读者的关注和参与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2015年和2020年《杭州日报》两次报庆征文活动的编辑而言,在2015年我刚入职《杭州舊报》时,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年和六十年,是一对有意思的数字。一个‘入伙杭报一年的杭报新人,接手一个杭报创刊六十周年的征文活动,组织或者倾听热爱杭报的读者讲述一张报纸六十周年的经年故事,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对我个人来说,就像是冒着热气的新酒被六十年的陈酿勾兑和知遇。让一位新人抄近路看到了一份报纸从每天四版发展成为多种媒体形态整合一体的大型传媒集团的荣光和发展历史”。

(作者单位:杭州日报)

猜你喜欢

读者媒体征文
“图图话话堡”征文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