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阵地建设

2020-12-07范凯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挑战

范凯玲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原则,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基本工作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课堂教学、党团支部、学生社团、新媒体等重要阵地,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壮大教师队伍,深化教师队伍纯洁性,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建设者和伟大梦想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挑战;阵地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努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审时度势,面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想的渗透和传播、各类风险滋生的严峻形势,从战略高度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种种工作和任务的生命线,故而,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为根本原则,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基本工作原则,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课堂教学、党团支部、学生社团、新媒体等重要阵地,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壮大教师队伍,深化教师队伍纯洁性,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建设者和伟大梦想接班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征程。当前,适逢中国蓬勃发展的关口,适逢中华民族超越自我的关键时期,我们不可避免地和时代难题相遇:也唯有与时代并行,在现实生活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国家、社会、人民所需要的人才。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就是要培育为共同理想和伟大理想而奋斗的时代新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国际格局的变化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我们奋斗的目标,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与现实世界的进一步接壤。在这个从富走向强的关键节点,在这个从胜利走向更伟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我国欲完成历史的转身,完成从低谷踏上山巅的百年奋斗目标,势必要历经山路的坎坷,历经半山腰的狂风骤雨:在飘摇风雨中把住历史船舵,厘清时代大势,奋力前行。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与世界的进一步联系,从世界边缘位置站到舞台中央,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大国将我们奋斗的结果视为对他们利益地位的挑衅,认为我国企图重新“划分世界”。为了阻碍我国的继续发展,西方大国企图通过贸易战、所谓的“民族国家”、“自由平等”等打断我国的发展步伐,使我国失去发展的黄金时期,丧失发展潜力。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趋利避害,在迷雾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实现发展的最优化,从而实现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进步、民族更加团结以及人民更加幸福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提出来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的物质文化生产水平已经极大提高,物质财富也已经极大丰富,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物质供给还不全面均衡,还不能回应全体人民的基本物质诉求。我国物质文化生产要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时,满足全体人民更高的物质文化要求。物质文化的生产是如此,精神文化的生产也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以中国精神引领我们积极回应时代问题。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给学生及时更新充足的精神文化产品,对学生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诉求无法满足。思政教育工作还停留在过去的时空中,无法及时实现产能的扩充,补齐思政教育短板。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上,思政教育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其次思政教育工作者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在社会中存在的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诉求,思政教育工作者精力也有限,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但是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充分发展的个人,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寻找到新的途径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化:最后,依然有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不符的思想存在,这些思想的存在对思政教育工作造成了极大困扰,延滞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脚步。

(三)信息时代的变革

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由现实交流为主转化为虚拟互动更加频繁。学生能接触到的知识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他们对于条条框框的东西兴趣不再那么大,相反更关注生活中更细微的人生哲学,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轉变思路,少讲“假大空”的理论,多做“真小实”的案例教育,以真实事例教育人感染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井喷式增长,也让更多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网络的高度自由和宽广领域给这些不良信息提供了便捷,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教育学生严密筛选信息,避免这些信息对学生产生严重影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萌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互联网发展也给世界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后真相时代”容身之所,虽然它不是因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诞生的,但是它被互联网推向了更高点;这是由于某些历史真相披露以及历史档案解密,而处于青春活跃期的大学生,他们不相信披露出来的真相,认为其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又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研究,便赋予客观历史虚假表象,导致其社会舆论超越历史本身。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立足于时代,从学生实际出发,清楚认知到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变化、新影响,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伟大事业建设者和伟大梦想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领导力。一方面,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以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为准则,以高校师生的思想建设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将党的领导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渗入到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各个层面,为高校其他一切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和对策指导。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严明的党纪是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证,也是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其他一切任务的坚强核心。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办好我们的高校,务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也就意味着以马克思主义引导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实属必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又要将我国的时代主题、时代任务和时代特点体现于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之中,以保证其始终带有中国色彩、中国风格,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新时代发展方向。

(二)基本原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既要契合教书育人的规律,又要凸显其自身特质;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以学生成长规律为基石,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其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这三者相互映照、相辅相成。

1.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仅要依循教育规律,更要依照学生的成长规律。然而,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传输社会主流思想观念、政治理论的工作,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定规律,即思想性和政治性相融合的规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这反映出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遵照政治性原则,又要凸显其思想价值,做到政治性和思想性的相统一。

2.教书育人规律

(1)把握“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规律

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學”。育才即教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是智育的过程;育人是培养塑造人格的过程,是德育的过程,即是说,教书育人的过程是智与德共同发展的过程。故而,准确理解和掌握“教书”与“育人”这一规律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以及劳动技能等的过程,完善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丰富其文化知识的涵养;育人则为师长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浸染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三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助推学生塑造优良品格。只有感动学生,才能影响学生,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相联、相互映照的一体两面。思想品德的优劣深深地影响着教学质量,若思想跟不上,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更上一层楼;同样,育人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若学生缺乏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就无法汲取营养,其思想也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缺一不可,要想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必须依循“教中有育,育中有教”的基本规律。

(2)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规律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旧。教书育人,既离不开理论教学,更离不开实践教学,教育要真正实现其价值追求,则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理论教学是通过给学生传授整体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术与能力、生活经验等,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品格的完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实现,这些实践活动常常表现为教学实践、教育见习、社会活动等,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新的知识。理论教学是灌输理论的过程,实践教学则是运用理论的过程。从这个视角看,教书育人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磨合、相互促进。

(3)坚持“求知动机”与“学习成效”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学习的求知动机是由多方面因素推动的,通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长、文化背景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求知动机,就必须准确认识和把控这些因素。学习的求知动机是取得学习成效的基础和前提。学习成效对求知动机来说,它又是具有反作用的,如果学生求知动机很微弱甚至不存在求知动机,那么采取鼓励式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动机。若一定量的求知动机缺乏,则很难实现理想的学习成效。若总是无法感受到成功,则求知动机无法长期维持。因此,坚持“求知动机”与“学习成效”相统一成为教书育人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

3.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的历程中,不同时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特征,而这些心理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高校的学生处于青年关键期,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而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这时候他们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且常常出现心理困惑和精神贫乏。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教育,应该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充分考虑进去。在教学过程中,单一的文本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极大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抗拒心理,也容易加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精神贫乏。此时的学生,在心理上,他们想要解决内心的困惑,又想要自由独立,渴望获得更多的认可。在精神上,他们渴望接触到新事物、新观念,他们期待着拥有与以往不同的精神生活来以填充自己贫乏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新颖化和多元化,并尊重其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多融人新思维、新色彩、新事物,以此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精神欲望。在良好的时机下给予学生肯定,并指引学生自由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促使其接纳能力得到提升。

(三)引领学生社团重要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组织,也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实践课堂,更是传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的阵地之一。高校学生社团凭借其自身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活动丰富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多元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高校学生社团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添砖加瓦,有助于促进其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即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要提高对学生社團的重视地位,建立健全其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抓牢领导和治理,推动思想道德建设进社团;要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并健全社团指导老师的考核、评比制度,对社团工作认真负责的指导老师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引导社团健康发展;要支持大学生自主策划组织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潜力,又可丰富单调的校园生活,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教育效果:要通过诸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等措施和方法,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社团骨干人才,不断提高社团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更好发挥其“头雁效应”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希冀通过举办各种理论或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培养其乐观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传统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具有特殊的艺趣性和实践性。所以,推动思政工作进社团,务必促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协调,并使后者的作用突显出来,即让受教育者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实践意蕴、接受人生教育。

而在我国的学校中,传统教学大多数是在显性教育的影响下完成的,隐性教育的影响远远不够。从完整意义上来说,学校仅仅存有显性教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学生社团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显性教育和隐陛教育同时作为着力点,隐性教育用的好,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需要更有意识地凸显其作用。一方面,这是青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人的思想品德是个体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外界的交互作用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变化的,由此可见,人的思想品德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显隐性教育,尤其是隐性教育,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外在的刺激和影响,进而促使其内在思想矛盾运动,使自己的知与行从旧质超越出来,飞跃到新质。另一方面,也是青年生理心理的表征历程。大学生时值青年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正在从青涩走向成熟而又为完全脱去稚气的关键阶段,处于强烈的叛逆期。生硬化的显性教育易引起大学生的厌恶感,导致其内心对思政教育的拒斥,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学生社团具有更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气氛会相对活跃,将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以隐蔽的形式灌输教育,使大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生理与思想同步。

(四)建设新媒体网络阵地

互联网的迅速成长已经使其自身日益成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所以,必须“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高校新媒体网络阵地在引导青年思想、行为上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增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网络教育平台作为网络上的一片新天地,不仅具有垮时间的便捷陛,还具有跨区域的共享性,运用好互联网这一新媒介,能够及时有效地、更大范围地传递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关键要义,进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第二,革新网络教育的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首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阵地。通过举办一些网络活动与竞赛,提高师生对新媒体的兴趣,以吸引更多的师生的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渐渐的占了优势。其次,要让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以突显出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是广大学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会被动接受教育。只有充分强调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好地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基础。

第三,完善新媒体的管理体制机制。新媒体是一个错综复杂、鱼目混珠的统一体,要想把握好新媒体的网络阵地建设,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且安全的网络空间。既有利于使具有正能量、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网络信息得以宣传,又有利于将恶意谣言、及其它不良信息抵御在防线之外。

第四,加强网络使用规范教育。宣传网络使用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意识,铸就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使大学生对于行为界限有清晰认知,从主观上开始抵制不良信息,进一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率。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在特殊的背景下产生的,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德育修养品格态度、以智育增长学识见闻、以体育强质练志、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以劳育塑造劳动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更多的筑梦者。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挑战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基于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
原则与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