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播音口述史:当代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0-12-07李颖蒋启迪

传媒 2020年12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传承

李颖 蒋启迪

摘要:中国播音口述史作为新闻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以其实践性、艺术性等特征独树一帜。从记录新闻到新时代AI主播的出现,播音行业在当前的技术化浪潮中也正在发生着巨变。中国播音口述史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播音行业珍贵历史声音记忆的留存,也是对中国播音艺术家们高尚人格与情操的传承,并作为文化软实力融入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播音口述史 传承 路径研究

中国播音口述史对我国播音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记录及保存,这一记录模式对于播音学科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播音学科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播音行业的历史资料往往以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而语音资料的品质又在较大程度上受到音视频技术与设备的影响;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受访者的受访时间及身体条件等因素,因此面临着采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等挑战。中国的播音事业发源于解放战争时期,历经多代播音员、主持人的传承与发展,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播音风格和主持要领,而随着第一代播音员们的故去,播音口述史的记录与传承的抢救性工作变得愈发刻不容缓。

一、中国新闻发展史与播音主持艺术

我国播音学科的发展属于中国新闻史的重要分支,从“延安精神”到“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地”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并在融媒体时代展现出新的样态,也沉淀出播音主持艺术的学科规范与发展路径。

1.中国新闻发展史概述。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端要从1908年出版的章士钊所著的《苏报案纪事》算起,如今,已经走过112年,近代新闻史的发展为之后播音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早期雕版到铅印再到石印等印刷方式的更替,再从新闻画、画报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文摘报、纯白话报刊、行业报刊等逐渐出现,近代新闻业得以蓬勃发展。

其中,播音出现在广播时期。声音作为语言传播的媒介,可以由电台收音机等电子设备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成为政策政令宣布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早期的记录新闻,便是将国家主要的方针政策用播音员语音直播、各地抄收员实时记录的方式,第一时间传递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广播的出现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一家人一起收听喜爱的广播节目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1940年12月30日,中国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第一声“红色电波”响彻中华大地,中国人民的播音员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当代新闻传播发展业态。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当代新闻业逐渐步入集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融媒体时代,新闻业态逐渐演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模式,受众反馈机制更为完善、传者受者间互动性逐渐增强。新媒介赋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到来,大V和KOL成为新一代的意见领袖和“把关人”,各大互联网平台走向UGC时代;传受一体化令媒体行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科班媒体人与草根媒体人之间的区别逐渐消弭,而“网络主播”与主持人、播音员之间的分野亟待明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等电视节目的热播,疫情下央视及各大卫视主持人通过直播形式“为湖北拼单”和各地带货——大批具有专业播音知识和丰富播音实践,融合了文化情感和人生哲思的播音主持“正规军”,让观众看到了当代优秀主持人的风采。与此同时,在央视和各大卫视的荧屏中,AI主播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在丰富播音行业业态的同时,也从技术和人文角度对播音学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3.新闻传播史中的播音主持艺术。中国的播音主持艺术经过一系列历史演进,始终承担作为党和政府喉舌以及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传播使者等重要角色,并逐渐朝着标准化、专业化、时代性的方向发展,沉淀积累出一系列学科规范与专业标准。

播音主持艺术不仅为社会带来政治经济价值,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并作为重要的宣传与传播方式在特定场合代表国家形象、传递新闻知识、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播音主持艺术延伸的诗朗诵、经典诵读等内容,不仅充满文化底蕴,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例如,央视的《朗读者》《故事里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等一系列热播节目中,播音主持艺术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器,为观众带来文化的洗礼,同时也贴合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传播正能量。

二、独树一帜的中国播音口述史

口述史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但是口述史学真正在我国起步,大概是在19世纪的80年代左右和20世纪末才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播音口述史将“口述史”与“播音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播音史的回溯与研究,通过梳理不同时代的播音发展历程,探索完善中国播音史的研究框架与路径。而人工智能与5G技术的发展,也为播音学科的创新带来了历史的机遇。

1.播音口述史概述。“口述史”是指通过采访历史亲历者,以口语方式记录被访谈者的亲身经历或对事物的感受。口述历史的采访需要充分调研被访者的人生经历,评估其与自身关注主题的相关性,全方位设计采访提纲并进行采访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访谈产出的内容需要经过二次加工,与同时段的其他史实资料进行核对后整理成文字稿、音频以及视频资料,进行发表或留存。

播音主持属于实践性学科,播音口述的史料采集过程往往难以通过文字形式进行阐明和传承。这其中,经常夹杂着大量的播读示范以展示对播音技巧的控制要领,受访者需要通过语音、语气、语调、节奏等变化进行多方位展示,而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在访谈现场产生的这种心领神会,有时候会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因此,结合播音学科的专业属性,在口述史的采访过程中记录与编撰工作应更多地考虑运用音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以全方位、更大限度地保留和还原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技巧与节目表现力。

2.播音口述史研究背景。口述史记录简便、呈现直观的特点让历史不再拘泥于学术、不再束之高阁,“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的”。中国的播音主持艺术几乎贯穿近代新闻发展史,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重要的时代使命。例如,抗美援朝时期,播音员通过电波用声音串联祖国与志愿军人的心,同时也把党中央最新政策传达到前线;改革开放后,播音员、主持人在一档档满怀激情的节目中与全国人民一起拥抱新时代。

张颂认为,“播音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表达,主持是个性言说下的共性诉求”。播音学科的教学与传承,需要使用大量音视频作指导示范,通过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收集的史料和资料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而受访者在访谈现场的播读示范、播音员的肢体状态等,也是其播音专业性的体现。播音口述史的录音、录像,除资料留存外还有着宝贵的教学价值。

3.播音口述史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为中国播音口述史的史料留存带来新的可能性。口述访谈虽是有计划的,但作为对话形式,强调研究者和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访谈过程中容易出现新的素材和观点,可能会改变原有的访谈计划呈现动态效果。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发展,播音员也从延安精神迈向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AI主播不仅可以呈现受访者的拟态化播音形象,也能够刻画出中国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通过语音输入与技术合成手段、模拟主播原型发音习惯与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以专业主持人为原型打造的AI合成主播开始出现在新华社、央视等平台上。无论是微软小冰还是两会中的AI小白,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主持人的发音习惯、表情和动作,可以生动再现主播的播音状态。未来将中国播音口述史与AI技术创造性的融合,将丰富中国播音史料的留存形式同时复刻经典声音记忆,以更好地补充中国播音断代史,并为播音主持相关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三、中国播音口述史研究方法

中国播音口述史的研究涵盖前期准备、中期访谈、后期辑录等环节。前期的素材准备与物料搭建是完成访谈工作的前提,中期访谈的专业度是口述史内容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后期辑录则是对访谈内容进一步整理使之具有可读性及传播性的必由之路。

1.播音口述史的前期准备。中国播音口述史前期准备包括团队组建、物料准备以及学术调研等。其中,团队构成应包括项目的专业学术顾问、项目管理者以及研究员等,以保证项目从执行方向、统筹管理到执行落地的有序开展;物料准备应包括录音棚、摄影摄像、灯光以及后期剪辑等设备场所,以保证访谈录制过程的专业性;学术调研应充分考虑口述史访谈对象的背景资料、采访提纲等,在调研基础上选择采访亲历中国播音发展且具有代表性的播音艺术家。在实际访谈时,应当考虑受访者的年龄与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采访时长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休息时间。

唐纳德·里奇称口述历史访谈者为一群“必须压抑着想说话的冲动,做个安静的倾听者”的人。播音口述史采访者应当经过一定的专业采访知识学习训练,优先选择具有播音主持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士,以便于理解和领会采访对象的专业性表达。采访者最好能具有一定的访谈技巧并了解相关心理学知识,在受访者回忆播音主持艺术发展的过程时,应当注意给予其足够的表达空间,同时需要具有基本的访谈礼仪,避免提出冒犯性问题。

2.播音口述史访谈内容转录。采访者应当本着真实、客观的原则记录访谈内容。文本的输出应遵循真实性、逻辑性、可读性等原则,在纷繁复杂的语音素材中选取有价值的部分,对口头语、口水音等做出一定的简化处理;录音、录像内容中出现部分重复或无意义的对话与句子,应由专业学术顾问进行指导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播音口述史通常涉及练声、气息以及播音主持相关专业术语的表达,因而文本的转录与编辑工作应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完成,避免出现术语误读等现象。

口述史的采访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照片、录音、录像等。在转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保证采访内容的饱满与真实性,也要注意与现存史料进行比对验证。鉴于口述史多由采访对象根据自身回忆加之个人判断进行描述,内容难免会包含个人感情色彩,也会由于年代的久远产生一些记忆的偏差,此时应与同时代相关资料或其他受访者的内容互相论证后进行内容的产出。

四、中国播音口述史路径研究意义

中国播音口述史不仅可以记录时代变迁,也能进一步完善珍贵播音史料的留存工作,尤其对某些特定历史可从微观多元角度进行印证,进而作用于中国播音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记录时代变迁。新闻媒体在发挥传播政令的作用时,播音员是站在前线的新闻工作者,对内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与政策,对外则展现大国文化与民族的自信自强。当前的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传播手段日益多元,从没有一个时代如此关注受众,也从未有一个时代受众如此细分。这让人们不禁回想起电视播音员的黄金年代,通过对播音界前辈们的采访,可以再现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时代的辉煌,那也是能产生诸如《春节联欢晚会》等现象级全民化庆典的时代。一个时代或许会渐渐远去,但依然可以通过AI技术等手段将那些令人振聋发聩的时代声音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并为今后的媒介发展留下探尋的起点和踪迹。

2.播音史料的留存。从1980年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首次使用“主持人”这一称呼起,一群被赋予了主持人头衔的播音从业者被推到了台前,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随着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文化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播音主持艺术也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新一代播音员以及热爱播音主持的学子们遍地开花,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富强。这些成长记忆中的时代声音历久弥新,像精神火炬般永不磨灭;而记录播音主持界前辈们声音与记忆的播音口述史工作,也为国家和民族留存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史料,一同根植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3.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播音口述史兼具学理价值和学科建设意义,是一项开创性的、可填补空白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工作,而研究历史也是要以史鉴今,从历史中发掘出可供指导当下发展的内容。如今广播电视频道日益专业化、多元化,从最初仅有为数不多的节目频道,发展到如今的百花齐放,离不开初代播音员们的奠基;而当前网络主播的盛行,也需要依托播音主持行业制定规范并进行指导与教育,AI虚拟主播的建构亦需要播音艺术家们的宝贵声音。播音员作为汉语言传播使者,不仅对国内承担着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职能,在国际“汉语热”的潮流下也能起到传播汉语言文化的作用,从而作为文化软实力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作者李颖系浙江工业大学播音指导

蒋启迪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国播音口述史(1978年至今)”(项目编号:19BXW04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邱蕾.论我国新闻史的发展沿革[J].视听,2017(01).

[2]柴慧霞,王芊.口述史维度下的环县道情皮影研究[J].艺术评鉴,2019(16).

[3][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传承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