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连接过载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表征和提升研究

2020-12-07刘雯

传媒 2020年21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社交媒体大学生

刘雯

摘要: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塑造了低成本、高连接的信息环境,加剧了用户过度连接信息的负担以及信息技术的沉溺。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主力,常常受到来自于社交媒介的交往羁绊,从微信朋友圈的微观视角认知和刻画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表征,可为大学生培养健康的网络素养提供依据。面对大学生信息甄别和自我心理干预能力不足、社会化媒介把关层次不够等现实条件的缺失,从群体、信源和个人给予社会环境、媒介话语、个体心理三种干预策略,能够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 社交媒体 信息连接 网络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大大地超越传统媒介的影响力,成为影响用户生活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但也是最容易受到影响,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双刃剑,利弊伴随而生。一方面,互联网为受众提供了娱乐、信息、教育等方面的信息便利;另一方面,手机、电脑终端连接的海量信息远远超过受众所需。如何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择为所用,大学生迫切需要具备健康完善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的概念最初由“媒介素养”发展而来,其内涵随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地丰富、更新,国外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也长期蕴含在媒介素养教育之中。

一、信息连接过载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表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与信息的二元关系,使人成为信息的一部分。大学生借助手机终端高度活跃在移动互联网空间,在生活学习获得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被海量信息狂轰滥炸,无所适从。作为技术和内容的接收者和二次生产者,大学生的社交朋友圈、关注的媒体平台圈和媒介生态圈共同主导了信息筛选机制,决定了其信息连接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微信朋友圈是社会关系的再造,也是社交生产、维系、改變和中止的场域,笔者从大学生对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介的态度与行为,描摹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现状表征。

1.用户画像趋向后受众化。传统的受众是被动的接收者,并无信息的选择权甚至生产权。后受众时代的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后受众保留着受众的一些属性特点,同时是一个构成多元、属性多重、身份多样、功能复杂的群体。大学生群体注重自我表达,乐于分享,借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完成信息的传播和交往的认同。“晒”文化为大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了多元出口,他们以获取身份认同为社交目的,沉浸在自我炮制的文化场域博取他人注意力,将现实生活细节带有情绪化地投射到微信,如转发未经证实的假新闻,传播“锦鲤”“鸡汤”式网络爆文等信息。“享”文化在大学生朋友圈交往表达中也具有强烈的参与式文化体验,他们分享好物、趣文、新鲜事,期待与他人建立一种共时性生活经历。由于感官娱乐的吸引力远大于个体精神的体悟,他们也偏爱追逐试听文化和物质生活。

2.社交情境趋向冷热分化。“95后”群体比“95前”更青睐于“宅”文化,“宅”文化的凸显为学生群体的社交情境作了很好的注脚,即大学生更偏爱于私人化的网络参与式文化。一方面,大学生更乐于在微信中获取信息资讯,拥有庞杂的微信群社交群,可依据喜好而选择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朋友圈中具有独立的个体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现实中面临的信息难以进行个人化抉择,在制度和责任的框架下大学生的交往和认知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纷繁的信息包围下,大学生的社交呈现线上热线下冷的特点,线上社交更易卷入和卷出,线下社交更加淡入和淡出。大学生的线上社交注意力越高,线下注意力越低,线上线下社交的分化越大。

3.传播内容趋向兴趣分化。公共性分享和私密化互动组成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方式;微信群、微信好友、朋友圈动态发布、公众号建构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场域;发圈、点赞、转发、收藏、发红包、支付、第三方服务等延伸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情境。总体来说,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场域隐蔽而开放,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较少,用户可在海量信息中依照兴趣选择和取消导向内容。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内容主要是自拍、群聊、生活经验分享、浏览热点新闻和关注明星等,他们的微信朋友圈交往以兴趣为导向,同时也愿意为自己的兴趣买单。付费公众号、付费新闻、付费音乐等小额度付费内容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

4.互动模式趋向圈层分化。尽管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地域、兴趣、价值观、交流符号等各不相同,但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实现自我认同的期待基本一致。微信朋友圈里大学生将现实社交与云端社交无意识连接,在志趣相近的社群社区与不同社群成员建立关系。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强关系与弱关系的概念,强关系往往发生在同质群体内部,而弱关系则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现实生活的强关系延续如宿舍群、班级群、社团群等建立在熟识的周边环境基础之上。网络空间的弱关系拓展如兴趣群、会议群、爱豆粉丝群等建立在共同话语或某个特定的空间场域内。大学生在多重关系社群中分化出层级分明的社交圈,其分布式圈层的特点表现为圈层化越分明,社交圈和社交层级越稳固,圈层内部关系越不容易被打破。社交圈层化促使大学生更倾向于私密的传播情境,极力把网络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相结合,达到与他者互动的平衡状态,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5.信息筛选趋向流量窄化。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介获取资讯,资讯主要来源于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和微信群分享的链接等,多为筛选过后的二手信息,再进行三次传播,这势必加剧了信息趋向于流量化。部分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过滤新闻,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以“热度”为尺,新闻资讯同质化现象严重。自媒体公众号为了追求流量跟风炮制热点、爆点资讯,一大批质量参差,甚至浑水摸鱼的信息弥漫朋友圈生态环境,加剧了信息筛选的窄口化。此外,朋友圈常常可见由情感主导的同质化信息传播,如转发集赞、拉票点赞、小额筹款等,也是信息窄口化的表现。

6.消费意识趋向被诱导化。微信朋友圈除了人际互动外,消费也成为信息连接的一部分。近几年微信朋友圈第三方服务、广告等引领大学生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向,大学生更偏爱为购物、游戏、时政资讯、外卖、在线教育、兼职服务、租房市场、消费金融等领域买单。第三方服务带来便捷也带来严峻的消费挑战,大学生暗自攀比、追赶潮流导致提前消费、冲动消费的行为屡见不鲜。此外,微信朋友圈的私人公众化信息鱼龙混杂、危机暗藏,如疾病众筹、砍价链接、滞销农产品出售、微商等。尤其是网络平台上信息核查系统的缺失,大学生面对此类信息常常真假难辨。尽管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越来越敏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导向消费的手法手段层出不穷,大学生的信息甄别意识还不够,维权意识仍十分欠缺。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薄弱的原因

目前,正在进入万物皆媒,万物可连的媒介化时代。微信是社会化媒介的其中一种,对大学生的社会文化习得、价值观念形成和身份角色定位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人格和观念认知的关键阶段,他们极易受到外部信息环境的形塑和影响,其网络信息交流有些是主动连接,有些是被动连接,他们摇摆于真实社会和虚拟空间之间,以手机、电脑等电子媒介引领的微时代下青少年社会化很容易出现“榜样”缺位或错位。

1.大学生信息甄别和自我心理干预能力不足。微信等社交媒介通过塑造拟态环境对大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度好文”“有图有真相”等信息在重构现实环境时割裂了信息本身的完整性,融入了许多断章取义、真假难辨、美丑颠倒、善恶混淆的碎片化观点,对信息进行加工、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大学生缺乏信息的甄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常常陷入信息连接不实、信息连接过载而产生精神迷惘、行动拖延的状况。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干预能力严重缺乏,不具有反抗过度连接信息的能力,常常过度沉溺于新信息新技术的“陷阱”。

2.社会化媒介的把关层次不够。当前社会化媒体以提供广阔的内容平台和技术支撑为核心,用户既是平台内容的生产者,也是享用平台信息的使用者。但社会化媒介的信息审核机制缺失或者不力,常常出现内容低劣粗俗、价值扭曲背离的快餐式信息。这些快餐式信息伴随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蔓延式传播,大学生便是深受其影响的群体之一。社会化媒介在信息传播的次序、时间、层级、效果等方面的内在关联、利益链等不尽相同,社会化媒介的把关效果不一。很多社会化媒介或出于商业利益目的,或出于信息核查断层,社会化媒介烹制的信息食谱营养不均,大学生用户自然容易偏食。

3.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还深刻关系到高校德育教育。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的时间可达3~7年,年龄范围为18~25岁,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了除却家庭之外相对完整的生活场域。近来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遭遇电信诈骗,网络借贷暴力催债等时有发生,大学生因网络素养薄弱致频频出现网络失范行为,高校德育教育中经常出现“教育话语无效”或者“德育价值失效”,而微信等社交媒介渗透的价值观念更容易被沉浸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所吸纳。高校德育教育要掌握话语权,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路径

传统媒介监管制度和理念主要倚重“媒介审查”制度来净化网络内容、打击不合法的网络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网络使用者的目的。但是网络媒介具有海量性、匿名性、交互性及技术更新快等特点,传统媒介监管措施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为引导大学生培育健康良好的网络素养,从群体、信源和个人三方面给予应对干预策略。

1.从社会环境干预的角度,嵌入情感向度的关系引导。微信等社交媒介中加快了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过度连接使用社交媒介消解了大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中的情感投入。依据时间和精力赋权下的社会环境建构,社会关系引导建立在共生共长的情感向度中。充分发挥人这一媒介载体作用,嵌入情感向度下的人际关系引导,深化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打通家庭圈、学校圈、工作圈、休闲圈等多重圈层的关系,建立情感语境下的公共认知、相互分享、团结协作、热忱互动。在情感培育和情感表达中加强信息交换和实践参与,实现高度的连接和高质的沟通,最终通过社会关系引导有效干预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帮助大学生回归健康的社会关系环境。

2.从媒介话语干预的角度,定制营养均衡的信息食谱。新媒体消解了精英式话语,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正在瓦解。同时社交媒介中亚文化悄然弥漫,与主流文化形成平分秋色之势。新媒体的话语方式经历变革重组的过程,话语平权时代正在崛起,大学生作为话语表达的主体和信息接收的客体,迫切需要崭新的话语言说体系,话语言说的体裁、方法、内容都需要重新界定。媒介话语平权意味着既要去权威化,又要去世俗化,话语体裁要灵活多变、大小有别;话语方式不骄不躁、不卑不亢;话语内容不艰不涩、不媚不俗。总体来说,从大学生的话语接受度量身定制健康的信息食谱,发挥主动作用烹制健康而美味的信息餐食,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调控。

3.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培育反连接过载的主体意识。媒介自主选择能力的有效发挥建立在信息的有效接收与处理基础之上,也即用户要具备驾驭连接信息的媒介素养。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用户的期待信息不足时,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主动创造与获取信息;当信息过载导致挤占个人有效时间时,用户需建立反信息连接的能力。避免信息过载带来的信息技术沉溺,坚持“少而精”的信息连接导向需求,做好信息减法的行动训练,反抗信息过度连接以及主动抵制技术过度消费。大学生处于心理健康培育的重要时期,更加需要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反信息连接过载的能力,重塑媒介信息的自主控制意识以及反连接信息的素养养成。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关键在于理念转变、引导范式转换和素养教育实施上。通过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努力避免信息连接过载对大学生交换和处理信息的速度及个人学习专注度的负面影响,促进提高学习任务完成的效率及质量。家庭、学校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信息过载问题,纠正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偏差,同时,避免信息过载造成大学生心理层面的挫败,让大学生正确地选择接受或拒绝信息,促进大学生社会交往及社会化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南宁师范大学

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信息过载背景下广西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8LSZ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生成机制及教育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8JDSZ3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兰.连接与范连接:互联网法则的摇摆[J].國际新闻界,2019(02).

[2]刘燕南.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J].新闻与写作,2019(03).

[3]林燕.“微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社会化的挑战与消解[J].现代传播,2016(03).

[4]刘哲.祛魅与返魅: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话语的文化转向[J].江苏高教,2016(04).

[5]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7(01).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社交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