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仿、创新与新闻黑箱

2020-12-07孔令强

传媒 2020年17期
关键词:算法人工智能创新

孔令强

摘要:与人类主播相比,“AI合成主播”有着诸多优势:不需要休息、不存在失误、长远来看成本非常低廉,但是“AI合成主播”作为人类播音员的“分身”,以对人类的模仿为基础,可能会带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同时,“AI合成主播”将更多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环节推入了“黑箱”,其真实度、可信度、透明度将更加难以判断。除此之外,也可能会带来新闻伦理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AI合成主播 算法 人工智能 创新 新闻黑箱

保罗·莱文森认为,新技术演化分为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新技术像玩具,内容只是为技术服务的载体;第二阶段才成为实用技术;第三阶段则既能复制现实,又能重组现实。

自“AI合成主播”诞生以来,可以明显地发现,人们更多关注的不是这位新的“主播”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而是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很明显,目前“AI合成主播”的技术发展水平还处于玩具阶段,人们为了使用媒介而使用媒介,这不仅会影响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也会影响人们对这种新兴事物的价值判断。

目前来看,“AI合成主播”技术尚不具备威胁人的主体性地位的能力,只有“AI合成主播”技术发展到实用技术阶段,技术对人的影响不再存在,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这是一种新技术的时候,“AI合成主播”的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但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是毫无风险的,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直接威胁到人的合法性本身,我们更应该始终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时刻反思技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才能在实践上保证技术的良性发展。

一、“AI合成主播”的价值指向

技术中性不代表价值中立,工具理性也不能代替价值理性。尽管技术是中性的,但是任何一种技术的发明都有着一定的价值指向,技术的价值指向往往会直接作用于技术的使用方式。目前来看,“AI合成主播”的使用方式主要是替代与模仿,其不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人像,而是通过对特定人物身体信息的收集整合,“克隆”出一个新的分身影像,尽可能一致地模仿人类主播的行为,进而实现信息的大规模传输。

但是,传播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再创造的行为。新闻主播行业中顶尖人才的评判标准,不是工作时长,而是依据他们的创新能力。人的播音主持工作是对新闻内容再加工、再创造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人类主播可以运用合理的情感表达烘托新闻内容、情感、背景与价值取向。对于人来说,十次、一百次的重复将带来创新,达到“1+1>2”的效果,而机器的重复则仅仅是重复,是一个“1+1=2”的过程。

自我进化的实现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随着机器学习能力的提升,机器的重复相应地也可以带来其能力的提高。但是,“AI合成主播”不同于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制造的机器,为了高度拟人化,其是基于对特定主播的模仿而形成的。也就是说,“AI合成主播”只能向特定的人学习,与海量数据相比,这种信息采集是非常有限的。即使“AI合成主播”可以完全模仿特定人类主播的行为,这种创新也是受到特定播音风格、播音模式限制的,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创造。

从长远来看,“AI合成主播”的技术一旦成熟,技术的使用成本将迅速下降,普及率迅速提高,可能使得媒体机构新闻主播的从业人员减少,由此,“AI合成主播”可模仿的对象即数据来源也将会有所减少。最终,“AI合成主播”可能会以千篇一律的主持风格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新闻场景之中,这是观众不乐于见到的场景,也将会造成新闻行业的人才断层,使得主播行业后继乏力。

二、“AI合成主播”与新闻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一个本质特征,这大大提升了受众对新闻传播过程的参与感,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带来了传播效果的提升。但“AI合成主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的互动性。

一方面,“AI合成主播”目前不能像真人主播那样与受众进行互动。新闻主播播报新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受众互动的一个过程,研究显示,主播播报过程中语言传递的内容只占7%,而55%的内容需要靠非语言符号来传递,非语言的传播过程也是新闻主播与观众互动的过程,观众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完成与主播的情感互动。而“AI合成主播”目前尽管已经可以表达人的多种情绪,但尚未达到模拟人的全部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的水平。另一方面,“AI合成主播”是基于信息输入形成的,其主持风格、主持模式是固定的,一般很难根据受众的反馈来做出调整。即使必须要做出调整,也需要一个漫长的反应期,需要巨量的程序投入,显然不符合新闻一贯争分夺秒的要求。

或者可以这样认为,“AI合成主播”的互动并非一种真实的互动和反馈,而是一种程序设定的虚拟反馈,其互动不会因观众的意见和情感而发生变化,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和程序的设定流露出合理的情绪。“AI合成主播”的情绪、表达都更为程序化,长此以往,受众可能会逐渐意识到这种互动的欺骗性。

三、“AI合成主播”与新闻“黑箱”

“黑箱”是指新闻生产的幕后中的幕后,其真实度、可信度、透明度以及内容与运算方法是人类现有认知水平难以判断的,“黑箱”产生的是一种看似毋庸置疑的结果,但实际上仍然可能存在诸多的偏见与谬误,只不过更难以让人察觉判断而已。

司法中讲究程序正义,研究表明,程序的正义性能有效提升公民对公平正义的认识,体现出的是人对过程的重视。同样,新闻生产程序的公开透明也影响着用户对新聞真实性的感知,程序公开是提升新闻可信度的重要手段。

尽管单纯的合成主播技术并非会绝对造成新闻业危机,但新闻播报作为新闻生产中的一个环节,需要被放在新闻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去考量。2019年8月,新华社最新发布了25款媒介机器人,涉及新闻生产的全产业链,“AI合成主播”也是这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必然会与其他的智能化媒介工具相结合,应用于更加广泛的领域。同时,这也意味着在继内容生产进入“黑箱”之后,“AI合成主播”的出现使得传播过程同样进入了“黑箱”之中。试想,如果新闻稿件由人工智能采写,由算法分发,由“AI合成主播”播出,那么人将被完全排除于新闻生产的过程之外,也就无形中使人失去了对新闻的控制能力。

随着“黑箱”的出现,在新闻生产传播的过程中,人“把关”的环节变得少之又少。由于机器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很多可以在逐次审核中轻易发现的问题,会被直接传达给受众,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加之“AI合成主播”的高播出效率问题,新闻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非常广泛的传播,不良影响呈几何式扩散,从而影响媒体的声誉与公信力。

事实表明,无论何时,人失去对技术的控制都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AI合成主播”技术能够极大地减轻媒体的工作量,仍需加强对新闻生产的把关,保证人对信息的控制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保护人在传播中的主体性地位

从门户网站到“读图时代”再到短视频的兴起,影像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I合成主播”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最新成果,可能将会改变新闻业的形态和格局。它将大大增加视频新闻信息的占比,让海量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梅罗维茨的社会情境论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情境的变化,而社会情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尽管“AI合成主播”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也可能会带来诸多风险,但是不能忽视这种新技术给新闻业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可能性。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媒介的工作是不断增加信息的供给量,以争取更多的受众。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新闻发现与新闻生成之间的时差几乎消失,这增加了人工记者编辑对“即时性”的焦虑,也使用户陷入单向被动的信息流,压缩了读者与内容的交互空间,降低了公共参与精神被培育的可能性。当今时代,我们更多需要的是信息的减法。经过筛选的、高质量的信息能够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将会更受读者青睐。

五、结语

“AI合成主播”身上展现出了诸多的进步性,但远未达到能够代替人类的程度。媒介组织作为社会传播系统的守望者,在为技术的进步而欢呼的同時,还要时刻注意对媒介内容的人本关怀。保证新闻传播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的创造性价值。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栗宇坤.人工智能冲击背景下新闻节目主持人转型探索[J].视听,2019(07).

[2]刘小晔,文春英,吴莹莹.技术驱动视角下城市传播的发生、演进与进路[J].传媒,2019(12).

[3]严三九.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6).

[4]邢梦莹,卢静.智媒时代新闻主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重构[J].出版广角,2019(10).

[5]杨春辉.人工智能背景下“AI合成主播”功能的优劣性[J].传媒论坛,2019(10).

猜你喜欢

算法人工智能创新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算法框图的补全
算法初步知识盘点
下一幕,人工智能!